高峰之路——新時代中國畫新典范
主辦單位:《藝術市場》雜志社
學術指導:尚輝、王平、于洋
總策劃:李學偉
執行總策劃:李回源
“高峰之路——新時代中國畫新典范”大型系列活動由藝術類核心期刊《藝術市場》雜志社主辦,《藝術市場》惠風書畫院、《藝術市場》美術館承辦,李回源策劃。此次活動是在成功舉辦“高峰之路——新時代語境下的中國畫傳承與創新”系列活動基礎上的進一步延續和提升。目的是通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主辦的大型藝術類核心期刊《藝術市場》雜志與中國畫領域理論家代表尚輝、王平、于洋的對話,誠邀全國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共同探討“高峰之路——新時代中國畫新典范”這一主題,為新時代中國畫發展確立新標桿、樹立新榜樣,為新時代中國畫發展的“高峰之路”起到真正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也希望借此契機“拋磚引玉”讓廣大藝術家主動“去偽存真”、樹立“高峰意識”,探索通往“高峰之路”的思想和方法,主動承擔起復興文化中國夢的歷史責任。
新時代中國畫新典范——楊海濱
1950 年生于沈陽,回族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 協會會員,2008 年被評為沈陽市優秀文藝家,沈陽市文史 館館員,北京惠風畫院簽約畫家,沈陽友緣書畫院院長 , 沈 陽日報書畫院顧問。擅長中國花鳥畫。作品經常參加由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主辦的 全國大型美展,并經常獲獎。近年來多次參加由中國文化部 主辦的“水墨中國洲際行”中國畫名家代表團到許多國家舉 辦聯展。出版有《楊海濱花鳥畫作品集》等 13 本畫冊及花 鳥畫專著。
《冷香嫣然》68×68cm
▎楊海濱:生動鮮活之感,溫文爾雅之風
文 / 尚輝
《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20世紀以來,在花鳥畫的演變與革新歷程中,如何把西方寫實繪畫的理念與技法納入中國傳統繪畫體系,是當時藝術家所面臨的艱難課題。對景寫生作為西方繪畫中搜集素材的主要途徑,也是中國傳統繪畫中十分重要的訓練方法。區別在于西方寫生強調實際的光影與色彩,而中國寫生則依靠實地的觀察和記憶再創造,但從楊海濱的花鳥畫作品來看,恰好體現了東西方繪畫關于對景寫生意義的融合之處。
楊海濱的作品往往是對花鳥物象實際生態環境的整體客觀表現,在開闊的場景中聚集著跟多的物象,以充實畫面的藝術效果。在他的許多“荷花”系列作品中,都能看到一束束風姿綽約的荷花在微波粼粼的池塘中亭亭玉立,荷花周圍的大片荷葉、細挺叢生的蘆葦以及各式鮮活的水鳥與昆蟲……一股生動鮮活之感躍然紙上,讓人身心澄澈、精神怡然,仿佛身臨其境一般,融入一片芳香四溢、清新爛漫的自然生態之中。
品讀楊海濱的荷花主題作品,并不像張大千、吳昌碩等近現代藝術家是依靠留白來營造唯美的氛圍或情境,并以較大塊面的涂抹或潑墨來形成的掩映的碩大葉片來撐持畫面。楊海濱的獨特之處在于,選擇運用深暗通透的墨色作為背景,襯托出荷花高貴、圣潔與純凈的品質和姿態,從而形成較為強烈的黑白灰對比。這種表現方式既使得他的畫面中浮現出一種光影綿延、輕盈律動的視覺美感,也呈現出了楊海濱對蓮荷水塘所寄予的喜愛與向往之情。
如果單獨從筆墨技巧上講,可以看出楊海濱是有意識地減弱了單筆用線勾勒結構的表現形式,并傾向于采用塊面組合、整體鋪染的方法使得畫面更加統一,再通過物象之間的明暗、虛實來體現它們的前后與穿插關系,特別是對主題的精致塑造和輔助背景的肌理性處理中,呈現出豐富而精彩的畫面。楊海濱對于某些局部的刻畫時,為了突出線條變化的節奏性與色墨暈染的韻律美,特意運用獨特的技法強調并深化了筆質的意境和墨彩的韻致。
實際上,楊海濱的花鳥畫中已經具備了西方現代藝術中以點、線、面為主的構成與應用,在組合與重構的過程中形成了符合時代審美的設計感與裝飾性。這種方式也是中國花鳥畫進行現代性演變與創新的一種可循路徑和有效方法。整體看來,楊海濱的花鳥畫作品也呈現有一種溫文爾雅的風度,筆墨之間流露著當代文人畫家的精神旨趣和崇高關懷。
《荷魂通景四條屏》200×50cm×4
《高潔師范》180×95cm
▎楊海濱:融匯中西 歷久彌新
文 / 王平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報》社社長、總編
在中國傳統花鳥畫中有一類非常重要的題材叫作“君子題材”,包括梅、蘭、竹、菊、臘梅、荷花等自然風物。人們常把荷花與君子的品格氣質聯系起來,成為歷代文人象征和體現個人修為的標準,而在傳統文人畫當中,尤其強調人品與畫意的結合,所以,荷花題材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始終經久不衰。
在荷花的繪畫表現中,歷代名家又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既有工筆勾寫,也有工寫結合,更有潑墨寫意。一個畫家選擇適合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值得品鑒者仔細玩味其中獨特的個性之處。例如,八大山人的冷逸荷花作品,恰是對照著他特殊的人生境遇。西方寫實繪畫傳入中國后,荷花題材的表現更加生動真實,一如郎世寧細致精煉的風格。到近現代吳昌碩、齊白石等人在傳統文人畫中加入金石之氣,酣暢淋漓的筆墨使得荷花更加絢爛多姿而不落凡俗。
楊海濱在荷花作品中,往往是以“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形式加以呈現,體現傳統文人畫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楊海濱的荷花作品著意挖掘荷花本身的美感,其作品既兼容了西方寫實主義與傳統寫意理念,對荷花自然面貌的刻畫愈加多元,也寄托了楊海濱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的文人情懷,使得情感思緒的表達更加豐富細膩,更為重要。同時,他筆下的荷花還凝聚著這個時代的鮮明氣息。
楊海濱的荷花作品具有工筆繪畫的特點,尤其是對荷花的精致塑造,使得荷花總是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而荷葉、蘆葦等荷塘中的其他物象均以潑墨、潑彩來表現,甚至采用了揉紙法制作肌理,如《荷花冊頁之五怡情》有一種雨后水珠在蓮葉上滾動的質感,從而更加強化了畫中荷花“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唯美意境。另外,楊海濱在作品中也會添加一些補景,如蜻蜓、蝴蝶等鳥蟲來豐富畫面。由此可以看到楊海濱對中國水墨繪畫性的深入研究。
在傳統的文人畫中常會有大面積的留白烘托意境,而楊海濱的作品基本都是滿構圖,并且在滿構圖中再突出荷花的主體地位。他在表現荷花時不厭其煩,無一不備,包括花蕊、蓮瓣、蓮蓬都非常精細地勾勒出來。原本會在細筆與潑墨之間產生的融合問題,因他有意識地統一了畫面的底色而得以解決,使得荷花與荷葉等配景之間毫無違和感,形成了楊海濱在繪畫語言上的獨特之處。
從藝術理念上講,西方繪畫更尊重科學,講究客體物象的比例、質感等物性呈現出的美感,而中國繪畫更注重內心,強調創作主體的精神面貌在繪畫作品中的投射。而楊海濱運用寫實手法表現了荷花的各種樣貌,從含苞吐萼到蓓蕾初開,再從鮮麗嬌媚到綠肥紅瘦的過程都呈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如《連年有余》《又一秋》《睡美人》《俏英》等作品中,也寄予他在主觀意識上的審美理想和心緒變化,從而明確地體現出楊海濱融匯中西、歷久彌新的藝術風格。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稱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以說明自己的高潔人格。楊海濱畫荷,多少也可以做如是觀。“路漫漫其修遠兮”,相信海淀的中國畫之路能走得越遠。
《仙姿倩影》180×95cm
《絕唱》136×68cm
▎楊海濱:求真求美的荷塘意境
文 / 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荷塘素來是花鳥畫創作的母題之一,有大筆淋漓的寫意性表現,也有相對工致精巧的描畫。楊海濱以“荷塘”為主體的花鳥畫作品正好介于工筆與寫意之間,并且融合了潑墨、潑彩等表現方法,使得畫面能夠在工細中體現出一種粗放感和混沌感。楊海濱在這個題材上已經做出了許多嘗試,他經常用工筆的手法、工致的線條和暈染的色彩表現荷花本身的優美形態,然后用潑墨、潑彩的寫意方法將花莖、藕節、荷葉、蘆葦的艷麗與爛漫生動展現于筆下,形成了楊海濱荷塘繪畫的獨特風格。
楊海濱的畫作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縱向上強化荷花莖干的形式感,即使是在橫向的畫面切割中也帶有一種起承轉合的思考和想法,如《荷花四小通屏》等屬于這一類作品;第二類是對荷塘小景的精致表現,這類作品凸顯出影像聚焦式的觀察方法,往往會近距離展現一朵或是兩朵主要的荷花,前后多有枝葉遮擋掩映,呼應成趣;第三類作品是帶有潑墨、潑彩特征的墨荷,筆墨更加放松率意。
楊海濱非常注重對花卉形態的觀察和總結,筆下的荷花角度不一,形態各異,既有荷瓣比較少但花瓣比較大的樣式,也有已經盛開正在綻放的多瓣的白荷或粉荷。時節上,除了多表現夏荷之外,也有表現秋荷的作品,展現了楊海濱對于四時不同季節荷花的喜愛之情。需要著重點出的是,他在表現彩墨荷花這一類風格中,把充滿夢幻感的唯美色彩匯入到墨荷的表現中,使得作品的整體感受更加蘊藉自然,在情感表達上也更加和諧統一。另外,楊海濱還在工筆荷瓣和寫意荷葉之間添加了蝴蝶、蜻蜓等草蟲,這些細節的描繪讓畫面更加生動。
楊海濱在繪畫上也吸收了近代以來潘天壽、齊白石等大家的藝術營養,并轉化為自己筆墨風格。尤其是在畫面構圖較滿的時候,更體現出物象之間明暗虛實的變化。荷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從文人到百姓都非常喜歡的一種祥瑞題材,象征著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所以荷和蓮一直以來是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和稱贊的對象,同時也是民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觀賞性植物。楊海濱把創作題材鎖定并聚焦于荷塘,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對于荷和蓮的醉心與鐘愛,另一方面也會讓他的作品得到更多藏家和百姓的青睞。
楊海濱在很多畫里面采用了干濕互破的技法,使畫面產生了豐富的肌理效果,并且通過墨彩互溶的表現,使得絢爛的肌理變化又和近景中純潔的荷花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強調了畫面的視覺張力。而且這種形式也與現代攝影的聚焦和虛景手法形成了某種互文關系,從而也體現了一種現代的形式感與構成感,讓楊海濱在求真求美的荷塘創作中尋覓到了一種平衡的效果。
作品欣賞
《又一秋》90×68cm
《玉散清冰》68×68cm
《玉蓮開蕊》68×68cm
《云裳》68×68cm
《溢香》68×68cm
感謝欣賞!感謝關注!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