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0 23:49:54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666bae210100qv2y[查看原文]章真如老先生是一代名醫許壽仁的弟子,理論知識扎實,臨床經驗豐富。治療雜病效果顯著。本文把章老治療“消渴”的經驗,作一介紹,以期同道借鑒。
“消渴”這兩個字的含義,形象地概括了患者體液消耗與體型消瘦的情況,以及渴而久飲、多尿善饑的證候。消渴病是內科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但由于患者病程長短的不同和治療方法的各異,病情表現很不一致,有消而不渴,有不消不渴,有渴而不消,有既消且渴,因此,必須辨證清晰,庶不致誤。
一般認為消渴病就是“糖尿病”,雖言之有理,但不盡然。消渴病雖然多數為糖尿病,古人對消渴病也有尿甜的記載,但糖尿病人并不都具有三消癥狀,消渴病也并不會都是糖尿病。例如“尿崩癥”,大渴而多尿,屬于中醫所稱的消渴,但不屬于西醫的糖尿病。因此,對于消渴一病的概念必須明確。不過,本節所討論者,是屬于西醫所稱之糖尿病之消渴病。
古人將消渴分為上、中、下三消,上消屬肺,口渴多飲;中消屬胃,多食善饑;下消屬腎,多尿如脂。因而臨證從肺、胃、腎辨證,并采用三消分治之法。但從臨床看,有上消渴飲,就必然有下消多尿,治療上也不宜截然分開。近代治療糖尿病廣泛使用降糖劑,許多患者的消渴癥狀不夠明顯,有的患者甚至無任何消渴癥狀,無形中給臨床確診造成困難。章氏近年來設立糖尿病專科門診,在總結前人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驗,制訂出治療本病的四項法則,即:既消又渴,法在養陰;不消不渴,法在益氣;渴而不消,氣陰兼治;消而不渴,重在補腎。
(一)既消又渴 法在養陰
既消又渴,包括口渴多飲、多尿,善食易饑且瘦,多見于病久失治者,暴病者間或有之,其人皮膚干燥,全身肢體肌膚有如針刺樣疼痛或麻木,咽燥唇干,四肢困乏,甚則發生癰瘍,視力昏蒙等癥,脈細數,舌暗赤,苔干黃,其病機為陽明熱盛,蘊結化燥,消爍肺胃津液,或腎燥精虛所致。治宜養陰潤燥。方用章氏自擬之養陰潤燥湯(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石斛、花粉、沙參、玉竹、地骨皮、山藥、萸肉、黃精、枸杞)。加減法:口渴特甚者加生石膏,心煩胃中灼熱、失眠者加黃連,舌赤苔反白者加蒼術。
(二)不消不渴 法當益氣
按說不消不渴者不應診斷為消渴。但事實上許多消渴患者,由于病程日久,治療時間較長,又長期服用各種降糖的中西藥,特別是采用胰島素治療后,成為“胰島素依賴型”患者,消渴癥狀以致全無,證象是不消不渴,實際上陰傷氣耗,出現精神困倦,肢體乏力,食納不佳,面部虛浮,睡不安寐或嗜睡,少語懶言,脈沉弱無力,舌淡苔薄白。盡管形不消,口不渴,尿不長,食不多,但因病久耗氣傷元,肺、脾、腎元氣皆虧,機體失養。治則以益氣扶元。方用章氏自擬之益氣扶元湯(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蒼術、山藥、黃精、枸杞、萸肉、白芍、何首烏)。加減法:食納不佳者加雞內金、砂仁,睡不安者加棗仁、夜交藤。
(三)渴而不消 氣陰兼治
渴而不消者,一般病程較長,在長期時斷時續的治療中,往往有渴而欲飲,或不多飲,并不消瘦,小便偏多,飲食基本正常,精力較差,不能耐勞,午后疲乏較甚,控制飲食較嚴格。從表象上看病情不十分嚴重,血糖、尿糖接近正常或起伏不大。脈沉細或弦細,舌暗紅、苔薄白。其病機為病久耗氣傷陰,氣陰兩虛。治則為益氣養陰,方用章氏自擬之益氣固本湯(黃芪、山藥、花粉、生熟地、麥冬、地骨皮、生牡蠣、蒼術、茯苓、五倍子、葛根、南北沙參)。加減法:口渴多飲者加石斛,頭昏神疲者加黨參。
(四)消而不渴 重在治腎
消渴病久,病情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正所謂“窮必歸腎”。本病后期,以腎消方面表現突出,其癥形寒畏冷,精神委靡,形容枯槁,肢體困乏,陽痿不舉,語言無力,食少便溏,口干不渴,顏面及下肢浮腫,四肢末端麻木,視力銳減,脈沉細無力,舌淡苔薄白。其病機為腎精暗耗,損傷氣津,陰陽俱虧。治則為補腎益元。方用加味金匱腎氣丸(肉桂、附片、熟地、山藥、萸肉、
澤瀉、丹皮、茯苓、黃芪、蒼術、枸杞、淡大云)。加減法:食滯納呆加雞內金、砂仁;大便稀溏去熟地、大云加補骨脂、吳萸、肉蔻;下肢腫甚加牛膝、車前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