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葬者,乘生氣也。
【解注】生氣即一元運(yùn)行之氣,也即天地陰陽二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fā)生萬物。天無此則氣無以資,地?zé)o此則形無以載,故磅礴乎大化,貫通乎品匯,無處無之而無時不運(yùn)也。陶侃曰:“先天地而長存,后天地而固有。”蓋亦指此云耳。且夫生氣藏于地中,人不可見,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則地理之能事畢矣。
【原文】五氣行乎地中,發(fā)而生乎萬物。
【解注】五氣即五行之氣,乃生氣之別也。夫一氣分而為陰陽,析而為五行,雖運(yùn)于天,實(shí)出于地。行則萬物發(fā)生,聚則山川融結(jié),融結(jié)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原文】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解注】父母骸骨為子孫之本,子孫形體乃父母之枝,一氣相應(yīng),由本而連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安,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也,惡則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氣相感,自然默與之通。今尋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滲入,則為親骨肉,不滲則非。氣類相感有如此者,則知枯骨得蔭,生人受福,其理顯然,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或謂抱養(yǎng)既成,元非遺體,僧道嗣續(xù),亦異所生,其何能蔭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氣,心為氣之主,情通則氣亦通,義絕則應(yīng)亦絕。故后母能蔭前母子,前母亦發(fā)后母兒,其在物則萎藪螟蛉之類是也,尚何疑焉。
【原文】經(jīng)曰:氣感而應(yīng),鬼福及人。
【解注】父母子孫,本同一氣,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往往有之。蓋真龍發(fā)跡,迢迢百里或數(shù)十里結(jié)為一穴,及至穴前,則峰巒矗擁,眾水環(huán)繞,疊樟層層,獻(xiàn)奇于后,龍脈抱衛(wèi),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則山川之靈秀,造化之精英,凝結(jié)融會于其中矣。茍盜其精英,竊其靈秀,以父母遺骨藏于融會之地,由是子孫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與之感通,以致福于將來也。是知人心通乎氣,而氣通乎天,以人心之靈,合山川之靈,故降神孕秀,以鐘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貴貧賤,壽夭賢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惡,故篙岳生由尼丘孕孔,豈偶然哉!嗚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靈,亦人心自靈耳。世有往往以遺骨棄諸水火而無禍福者,蓋心與之離故也。
【原文】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yīng)。
【解注】漢未央宮一日無故鐘自嗚,東方朔曰:“必主銅山崩應(yīng)。”未幾西蜀果奏銅山崩,以日揆之,正未央鐘鳴之日也。帝問朔:“何以知之?”,對曰:“銅出于山,氣相感應(yīng),猶人受體于父母也。”帝嘆曰:“物尚爾,況于人乎!”昔曾子養(yǎng)母至孝,子出,母欲其歸,則嚙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父母不安而身離待側(cè),則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覺耳。故知山崩鐘應(yīng),亦其理也。
【原文】木華于春,栗芽于室。
【解注】此亦言一氣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華,而家藏之栗亦芽。實(shí)之去本已久,彼華此芽,蓋以本性原在,得氣則相感而應(yīng),亦猶父母之骨,葬乘生氣而子孫福旺也。夫一氣磅礴于天地間,無端倪,無終窮,萬物隨時運(yùn)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原文】蓋生者氣之聚,凝結(jié)者成骨,死而獨(dú)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解注】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氣感合,則精化為骨,血化為肉,復(fù)藉神氣資乎其間,遂生而為人。及其死也,神氣飛揚(yáng),血肉消潰,惟骨獨(dú)存。而上智之士,圖葬于吉地之中,以內(nèi)乘生氣,外假子孫思慕一念與之吻合,則可以復(fù)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氣。蓋神趨則氣應(yīng),地靈而人杰,以無為有,借偽顯真,事通陰陽,功奪造化,是為反氣入骨,以蔭所生之法也。
【原文】丘垅之骨,崗阜之支氣之所隨。
【解注】丘垅為陰,岡阜為陽。丘言其高,骨乃山這帶石者。垅高不能自立,必藉石帶土而后能聳也。岡者,跡也,土山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垅之有骨,氣隨而行則易見,支無石,故必觀者毛脊而后能辨也。然有垅而土,支而石,垅而隱,支而隆者,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區(qū)別也。
【原文】經(jīng)曰:氣乘風(fēng)則散,界水則止。
【解注】謂生氣隨支垅體質(zhì)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則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前后左右環(huán)圍,然后能藏風(fēng),而不致有蕩散之患。經(jīng)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風(fēng)如避賊,可不慎哉!
【原文】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fēng)水。
【解注】高垅之地,天陰自上而降,生氣浮露,最怕風(fēng)寒,易為蕩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罅隙通風(fēng),適當(dāng)肩背,便能成疾。故當(dāng)求其城郭密固,使氣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陽自下而升,生氣沉潛,不畏風(fēng)吹散出在曠野,雖八面無蔽,已自不覺。或遇天晴日朗,其溫和之氣自若,故不以寬曠為嫌,但取橫水之有止,使氣之不行也,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原文】風(fēng)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fēng)次之。
【解注】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坡之地,或從腰落,雖無大江攔截,亦必池塘以止內(nèi)氣,不則去水稍遠(yuǎn),而隨身金魚不可無也。倘若金魚不界,則謂之雌雄失經(jīng),雖藏風(fēng)亦不可用。平支之地,雖若無蔽,但得橫水?dāng)r截,何嫌寬曠。故二者皆以得水為上也。
【原文】經(jīng)曰:外氣橫形,內(nèi)氣止生,蓋言此也。
【解注】水流土外,謂之外氣;氣藏土中,謂之內(nèi)氣。故必得外氣形橫,則內(nèi)之生氣自然止也,此引經(jīng)以結(jié)上文得水為上之意。
【原文】何以言之?氣之盛,雖流行而其余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解注】高垅之地,落勢雌雄,或去或止,各有余氣可作自成一地,可盡其力量也。而好龍多從腰落,分布枝蔓于數(shù)十里之間,或?yàn)槌枪⒊瘶贰⒐訇住⑶莨怼⒑撮T、華表、羅星之類,皆本身自帶不可為。彼既流行而余者非止也,但當(dāng)求其聚處,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龍,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曠闊,其為城郭亦不過高逾數(shù)尺而已,且去穴遼遠(yuǎn),朝山一點(diǎn),在乎云靄之表,人莫不以八風(fēng)無蔽為嫌,又豈知支垅氣隱若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也,但得橫水?dāng)r截,使之有止耳。此言支攏之氣盛者如此。
【原文】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淺。
【解注】上句言垅,下句言支。高垅之地,陰之象也,氣在內(nèi),強(qiáng)剛而沉下,故言涸燥當(dāng)深葬。平支之地,陽之象也,氣在外,弱柔而浮上,故言坦夷當(dāng)淺葬。
【原文】經(jīng)曰:淺深得乘,風(fēng)水自成。
【解注】高垅之葬,潛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氣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隱,故淺取其浮氣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氣也。淺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謬也。不若只依金銀爐底求之為得。
【原文】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fēng),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
【解注】陰陽之氣,即地中之生氣,故噫為風(fēng),升而為云,降而為雨。凡所以位天地、育萬物者,何莫非此氣邪!斯蓋因曰葬乘生氣,故重舉以申明其義。愚嘗謂能生能殺,皆此氣也。葬得其法,則為生氣,失其道則為殺氣。如所謂加減、饒借、吞吐、浮沉之類,并當(dāng)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撞殺沖刑破腮翻斗之患也。
【原文】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解注】氣本無體,假土為體,因土而知有此氣也。水本無母,假氣為母,因氣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從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無質(zhì)而有其氣,乾藏坤內(nèi),隱而未見,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氣為水母者,即乾金之氣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見者水爾,故遂以水為天地之始,蓋通而未精者也。
【原文】經(jīng)曰:土形氣形,物因以生。
【解注】生氣附形而有,依土而行,萬物亦莫非此也。此引經(jīng)結(jié)上有文有土斯有氣之意。
【原文】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
【解注】氣行地中,人不見其始也,則因地之勢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勢之止而知其聚也。
【原文】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解注】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觀勢,乘其止以扦穴。幾言止者,乃山川融結(jié)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識也。《片玉髓》云:“草上露華偏在尾,花中香味總居心。”其止之謂與!或謂粘穴乘其脈之盡處為止,然則蓋倚撞安可以止云。不知古人正恐后世不識止處,故立為四法以乘之,夫蓋者止于蓋,倚者止于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觀義之所在,高低正側(cè),何往而非止乎!
【原文】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yàn)槟媳薄?/span>
【解注】平夷多土,陡瀉多石,支之行必認(rèn)土脊以為脈,垅之行則求石脊以為骨。其行度之勢,委蛇曲折,千變?nèi)f化,本無定式,大略與丘垅之骨、岡阜之支略同。
【原文】千尺為勢,百尺為形。
【解注】千尺言其遠(yuǎn),指一枝山之來勢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
【原文】勢來形止,是謂之全氣,全氣之地,當(dāng)葬其止。
【解注】原其遠(yuǎn)勢之來,察其近形之止,形勢既順,則山水翕合,是為全氣之地。又當(dāng)求其止處而葬之,斯盡善矣。止之一字,最謂吃緊,世之葬者,不乏全氣之地,但于止處則有味焉耳。夫千里來龍,五尺入首,才差一指,盡廢前功,縱奇峰聳拔,秀水之玄,皆不為我用矣。若得其傳,知其止,則如數(shù)二三,辨黑白,人或見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間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遷改者。《指南》云:“立穴若還裁不正,縱饒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淺如葬誤,福變?yōu)闉?zāi)起禍愆。”
【原文】宛委自復(fù),回環(huán)重復(fù)。
【解注】宛委自復(fù),指其勢而言,或順或逆,即委蛇東西,或?yàn)槟媳敝庖病;丨h(huán)重復(fù),以其形而論,層拱迭繞,即朝海拱辰之義也。全氣之地,其融結(jié)之情如此。
【原文】若踞而候也,若攬而有也。
【解注】如人之踞,然不動而有所待然;如貴人端坐,器具畢陳,攬之而有余。
【原文】欲進(jìn)卻退,欲止而深。
【解注】上句言擁衛(wèi)之山,須得趨揖朝拱,不欲其僭逼沖突而不遜也。下句言潴蓄之水,必得止聚淵澄,不欲其陡瀉反背而無情也。
【原文】來積止聚,沖陽和陰。
【解注】來山凝結(jié),其氣積而不散;止水融會,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陰陽交濟(jì),山水沖和也。
【原文】土高水深,郁草茂林。
【解注】水深沉則土壤高厚,氣沖和則草木茂昌。程子曰:曷謂地之美?土色光潤,草木茂盛,乃其驗(yàn)也。
【原文】貴若千乘,富如萬金。
【解注】氣像尊嚴(yán),若千乘之貴;擁簇繁多,猶萬金之富。
【原文】經(jīng)曰:形氣止畜,化生萬物,為上地也。
【解注】堂局完密,形穴止聚,則生氣藏蓄于中矣。善葬者,因其聚而乘之,則可以福見,在昌后裔。如萬物由此氣而成化育之功,故為上地。
【原文】地貴平夷,土貴有支。
【解注】支龍貴平坦夷曠,為得支之正體。而土中復(fù)有支之紋理,平緩恰軟,不急不燥,則表里相應(yīng)。然卻有支體而得垅之情性者,直如擲搶,急如繃線,謂之倒火硬木,此陽中含陰也,法當(dāng)避殺,粘唇架折而葬。劉氏所謂直急則避球而湊檐是也。陽者為弱,本宜湊入,奈何性急,要縮下一二尺,緩其急性,茍執(zhí)支法扦之則兇,此支龍之至難體認(rèn)者,故景純謂支龍之辨,蓋言此也。
【原文】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以鐘。
【解注】此言平支行度體段,原其始則氣勢隨之而行,乘其止則氣脈因之而鐘,觀勢察脈,則可以知其氣之融結(jié)矣。
【原文】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解注】隱隱,有中之無也;隆隆,無中之有也。其體段若盞中之酥,云中之雁,灰中線路,草里蛇蹤,生氣行乎其間,微妙隱伏而難見,然其吉則無以加矣。
【原文】經(jīng)曰:地有吉?dú)猓岭S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形動,回復(fù)始終,法葬其中,永吉無兇。
【解注】引經(jīng)以明上文支龍行度,言平夷之地,微露毛脊,圓者如浮漚、如星如珠,方者如箱、如印,長者如玉尺如蘆鞭,曲者如幾如帶,方圓大小不等者如龜魚、蛙蛤,是皆地之吉?dú)庥科穑释烈嚯S之而凸起。及其止也,則如雞巢旋螺之狀,言形止脈盡而一水交度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土一寸便可言水,此支氣之止,與水朋比而相為體用者也。勢順形動者,龍勢順伏而不反逆,局形活動而多盤旋,砂水鉤夾,回環(huán)重復(fù),首尾無蔽,始終有情,依法自可扦穴。
【原文】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會。
【解注】山言垅也,勢雖險峻,而其中復(fù)有不險之穴,但當(dāng)求其止聚融會處而葬之則善矣。蓋高垅之地,來勢高大,落勢雄壯,結(jié)勢亦且彼急此緩之法也,卻有一等以隴為體而得支之情性者,大山翔舞垂下,及至平地變?yōu)橹w,謂之下山水,此陰中含陽也。若不識粘葬山麓,莫不以前拖平地為璞褥,豈知其勢未住,兩邊界水隨脈而行,平平隱伏,直至堂心,其脈始盡。《天寶經(jīng)》曰:“凡認(rèn)脈情看住絕,水若行時脈不歇。歇時須有小明堂,氣止水交方是穴。后面要金氣可乘,前頭要合水可泄。若還鑿腦而鑿胸,湊急傷龍匪融結(jié)。”此定穴之密語也,故當(dāng)求其砂水會處,枕球而葬。陰者為強(qiáng),固當(dāng)縮下,奈何性緩,要插上七八寸,急其緩性,名為湊交斗煞,劉氏所謂擺緩則入檐而湊球是也。茍執(zhí)垅法扦之,則主敗絕,此又高隴之至難體認(rèn)者。
【原文】乘其所來。
【解注】言生氣之所從來,因其來而知其止,故葬者得以乘之,不使有分寸之違也。脈不離棺,棺不離脈,棺脈相就,剝花接木,法當(dāng)就化生腦上循脈看下,詳認(rèn)雞跡蟹眼,三文名字交牙滴斷,或分十字,或不分十字,看他陰陽配與不配。及夫強(qiáng)弱、順逆、急緩、生死、浮沉、虛實(shí),以定加減饒借。內(nèi)接生氣,外揚(yáng)穢氣,內(nèi)外符合,前后無蔽,始為真穴。一有不順,即花假矣,此乘生氣之要訣也。下言乘金穴土義同。
【原文】審其所廢。
【解注】謂入首廢壞,真?zhèn)文妫什坏貌辉敿訉彶煲病7蛱煺嫖磫蕜t定穴易為力,但乘其來即知其止。卻有一等不幸,為牛羊踐踏,上破下崩,歲久年深,或種作開墾,或前人謬扦其旁圍墻拜壇,不無晦蝕,或曾為居基,益低損高,或田家取土,鋤掘戕賊,而大八字與金魚不可得而移易,但要龍真局正,水凈砂明,當(dāng)取前后左右四應(yīng)證之,心目相度酌量,開井無不得矣。蓋夫一氣化生,支垅隨氣而成形質(zhì),今既廢壞莫辨,故必于廢中審之,則凡所謂陰陽剛?cè)幔本徤溃〕撂搶?shí)之理,無不了然。既得其理,則倒杖之法亦因之而定焉。
【原文】擇其所相。
【解注】謂擇其所相輔于我者。法當(dāng)于小八字下看兩肩暗翊,肩高肩低,以分陰陽作用,次視三分三合,崎急平緩,以別順逆饒減,盡觀蟬翊之砂,蝦須之水,以定葬口界限,是皆左右之所相。茍失其道,則有破肋翻斗、傷龍傷穴、傷淺傷深之患,故不得不詳加審擇也。下篇言相水印木義同。
【原文】避其所害。
【解注】謂避去死氣,以求生氣也。蓋穴中之氣有刑有德,裁剪得法則為生氣,一失其道則為死氣,故不得不審而避之。何以言之?避死挨生是也。如陽脈落穴,以陰為生,陽為死。陰脈落穴,以陽為生,陰為死。脈來邊厚邊薄,以薄為生,厚為死。雙脈一長一短,以短為生,長為死。一大一小,以小為生,大為死。以秀嫩光凈圓厚涌動為生,枯老臃腫破碎直硬為死。又或砂水之間,反坑斜飛,直撞刺射,皆為形煞。橫過之山如槍如刀尖利,順?biāo)墒帐盀橛谜哂弥杀苋フ弑苤藙t以眼前之所見者而論之也。又程子謂“五患”,劉氏謂“四惡”,皆在所當(dāng)避也。
【原文】是以君子奪神功改天命也。
【解注】上文所謂乘審擇避,全憑眼力之巧,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觸類而長,玄通陰陽,功奪造化,及夫穴場一應(yīng)作用裁剪放送之法皆是也。陳希夷先生曰:“圣人執(zhí)其樞機(jī),秘其妙用,運(yùn)于己心,行之于世,天命可移,神功可奪,歷數(shù)可變也。道不虛行,存乎人耳。”
【原文】禍福不旋日,經(jīng)曰:葬山之法若呼吸中,言速度也。
【解注】禍福之感召,捷于影響,能乘能審,能擇能避,隨其所感,否則為兇應(yīng)矣。大要在分別陰陽以為先務(wù)。有純陰純陽,邊陰邊陽,上陽下陰,上陰下陽,陰交陽半,陽交陰半,強(qiáng)陽弱陰,老陽嫩陰,各有作法。陰來則陽受,陽來則陰作。或入檐而斗球,或避球而湊檐。又有陽噓陰吸之不同,順中取逆,逆中取順,情有蓋粘則正球順作,情在倚撞則架折逆受。假若陰脈落穴,放棺饒過陽邊,借陽氣一噓,其氣方生。陽脈落穴,放棺饒過陰邊,借陰氣一吸,其氣方成。所謂陽一噓而萬物生,陰一吸而萬物成是也。茍不識裁剪放迭之法,當(dāng)噓而吸,當(dāng)吸而噓,宜順而逆,宜逆而順,及夫左右吞吐深淺不知其訣,不能避殺挨生,則生變?yōu)闅猓v使高下無差,左右適宜,淺深合度,猶且不免于禍,況未當(dāng)于理者乎!古歌曰:“若還差一指,如隔萬重山”。良有以也。
【原文】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解注】土色光潤,草木茂盛,為地之美。今童山粗頑,土脈枯槁,無發(fā)生沖和之氣,故不可葬。卻又有一等山石,紋理濕潤,光如卵殼,草木不可立根,自然不產(chǎn),開井而得五色土穴者,是又不可以童而棄之也。
【原文】氣因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
【解注】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山既鑿斷,則生氣隔絕不相接續(xù),故不可葬。《青華秘髓》云:一息不來身是殼,亦是此意。然與自然跌斷者,則又不相侔矣。
【原文】氣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解注】高垅之地,何莫非石,所謂山勢原骨,骨即石也,石山行度,有何不可?惟融結(jié)之處不宜有石耳。夫石之當(dāng)忌者,焦硬而頑,麻燥而蘇,或不受鋤掘,火焰飛揚(yáng),肅煞之氣,含煙帶黑,為兇也。其余縱使有石,但使體質(zhì)脆嫩,紋理濕潤,顏色鮮明,則無不吉矣。又有奇形怪穴,隱于石間者,四畔皆石,于其中有土穴,取去土盡,始可容棺。又有頑石鑿開而下有土穴,皆可入選,是未可以石為嫌也。
【原文】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
【解注】此言橫龍?zhí)咸暇谷ィ熘蛔。瑑蛇吢杂写瓜拢贿^撓掉而已。氣因勢而止,穴因形而結(jié),過山無情,其勢未止,其形未住,故不可葬。卻又有一等橫龍滴落,正龍腰落,及夫斬關(guān)為穴者,不同也。
【原文】氣以龍會,而獨(dú)山不可葬也。
【解注】支龍行度,兄弟同完,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完密,眾山翕集,方成吉穴。彼單山獨(dú)龍,孤露無情,故不可葬。卻又有一等支龍,不生手足,一起一伏,金水行度,跌露平洋,兩邊借外衛(wèi)送為養(yǎng)蔭,及其止也,雌雄交度,大江拱朝或橫攔,外陽遠(yuǎn)接,在乎縹紗之間,縱有陰砂,僅高一步,此又不可以孤露而棄之地。何以言之?蓋得水為上,藏風(fēng)次之,所以為貴也。
【原文】經(jīng)曰:童斷石過,獨(dú)生新兇而消已福。
【解注】此復(fù)證五兇之不可用也,凡此是無所[缺]適足腐骨爛棺而已,主退敗少亡癆疾,久則歸于歇滅,可不慎哉!
【原文】上地之山,若伏若連,其原自天。
【解注】此言上地龍之行度體段也,大頓小伏,藕斷絲連,謂之脫卸。夫大地千百里行龍,其何可窮乎,故遠(yuǎn)若自天而來也。
【原文】若水之波。
【解注】此言隱藏伏于平洋大坂之間,一望渺無涯際,層層級級,若江而之水,微風(fēng)蕩漾,則有輕波細(xì)紋,謂之行地水,微妙玄通,吉在其中矣。
【原文】若馬之馳。
【解注】原其起,若馬之奔騰,將欲止,如馬之及廄。
【原文】其來若奔。
【解注】其來也,奔馳迅速,如使者之告捷。
【原文】其止若尸。
【解注】其止也,若尸居不動,無復(fù)有去意。
【原文】若懷萬寶而燕息。
【解注】眾山朝揖,萬水翕聚,如貴人燕安休息,珍藏萬寶,富如萬金,若攬而有也。
【原文】若具萬善而潔齋。
【解注】明堂寬綽,池湖繚繞,左右前后,眼界不空,若貴人坐定,珍撰畢陳,食前方丈也。
【原文】若橐之鼓。
【解注】橐乃無底囊,今煅者引風(fēng)之具,即其類也。才經(jīng)鼓動,其氣即盛,吉納氣之滿也。
【原文】若器之貯。
【解注】如器之盛物,滿而不溢,言氣之止聚也。
【原文】若龍若鸞,或騰或盤。
【解注】若龍之般旋,鸞之飛騰,言其活動有蜿蜒翔舞之體段,無破碎死蠢之形狀。
【原文】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
【解注】來勢如虎出深林,自幽而漸顯,氣象蹲踞而雄壯,止勢如雁落平砂,自高而漸低,情意俯伏而馴順,氣象尊嚴(yán),擁護(hù)綿密,若萬乘之尊也。
【原文】天光發(fā)新。
【解注】眼界軒豁,氣象爽麗,神怡性悅,一部精神悉皆收攝而納諸壙中。然而至理微紗,未易窺測,要令目系道存,心領(lǐng)意會,非文字之可傳,口舌之可語也。《中庸》曰:“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
【原文】朝海拱辰。
【解注】如萬水之朝宗,眾星之拱極,枝葉之護(hù)花朵,廄廊之副廳堂,非有使之然者,乃一氣感召,有如是之翁合也。《易》云:“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其斯之謂歟。
【原文】龍虎抱衛(wèi),主客相迎。
【解注】幾真龍落處,左回右抱,前朝后擁,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吉穴而無吉案,若龍虎抱衛(wèi)而主客不相應(yīng),則為花假無疑。
【原文】四勢朝明,五害不親。
【解注】四勢即龍、虎、主、客也,貴乎趨揖朝拱,端嚴(yán)而不欹側(cè),明凈而不模糊,情勢如此,烏有不吉?更欲不親五害,五害者,童、斷、石、獨(dú)、過也。
【原文】十一不具,是謂其次。
【解注】此特指上地而言。十中有一不泥以為說,則世間無全地矣,非概論也。《海眼》曰:“篇中‘形勢’二字,義已了然,可見勢在龍,而形在局,非俗人之所謂喝形也”。奈何卑鄙之說,易惑人心,須至錮蔽,以訛傳訛,以肓誘肓,無益反害,莫此為甚。總之道理原屬廣大精微,古圣先賢原為格物致知,窮理盡性大學(xué)問,今人只作籠利想,故不得不以術(shù)行耳。匪直今人之術(shù)不及古人,今人之用心先不及古人之存心矣,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