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經典,任何翻譯都有可能曲解原意,因此,希望同學們只能以譯文作輔助,而把精力放在原文的閱讀上,也許讀一遍兩遍不懂,讀十遍乃至百遍定能了然于心。切記!
黃帝內經·靈樞·血絡論第三十九
篇名與要點
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血絡,指郁血的脈絡。
本篇主要論述奇邪客于脈絡,在刺絡瀉血所出現的昏仆、出血不止、局部血腫、面色蒼白、心胸煩悶、滯針等意外情況。
說明導致這些情況原因,以及指出怎樣觀察血絡進行瀉血,掌握刺絡法則可以減少出現上述意外情況等。由于全篇所論,是以刺絡瀉血為中心,故名。'
原文與譯文
(原文)黃帝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譯文)黃帝說: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經絡之中是什么原因。
(原文)歧伯曰:血絡是也。
(譯文)岐伯說:這是因為邪在血絡之中。
(原文)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愿聞其故?
(譯文)黃帝說,有時刺血絡放血會使病人昏倒其原因是什么? 有時針刺放血其出血呈噴射狀是為什么? 有時針刺放出的血量少,且色黑質濁是為什么? 有時血質清稀且其中一半像水液一樣是為什么? 有的拔針后局部腫起是為什么? 有的無論出血量或多或少都出現面色蒼白是為什么? 有的拔針后面色不變但感覺心胸煩悶是為什么? 有的雖然出血很多但病人沒有任何不適是為什么?以上種種情況我想聽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則為腫,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不能虛也。
(譯文)岐伯說,經脈中氣偏盛而血偏虛的,刺絡脈放血則脫氣,氣脫失會出現昏倒; 經脈中氣血俱盛而陰氣較多的,血也流行滑疾,刺絡放血時血液就會噴射而出; 陽氣蓄積于絡脈之內,停留已久而不能外瀉,可導致血色黑暗而稠濁,所以血也就不會遠射; 剛剛飲過水而水滲入到血絡中,尚未與血液完全混合,所以針刺放出的血中有水液夾雜; 那些不是由于剛飲過水的,由于體內原本有水液,因為水液停留日久,則蓄積形成水腫病。陰氣積聚在陽分,已經滲入到絡脈,所以在刺絡脈時血還沒有流出而氣先流出,所以使局部腫起; 陰氣和陽氣剛剛相遇而尚未彼此協調,就刺絡脈放血使陰氣、陽氣同時外瀉,使陰氣、陽氣都虛,且表里失去聯系,所以使面色無華而呈現蒼白色; 刺絡脈出血過多,雖面色不變而心胸煩悶,這是因為刺絡脈放血使經脈空虛,若屬于陰經空虛,而引起五臟的陰精虧損,產生心胸煩悶; 表里的邪氣內外相合滯留在體內,就會形成痹證,在內泛濫于經脈,在外滲注到絡脈,使得經脈和絡脈中都充滿邪氣,刺絡放血時即使出血很多但瀉出的大多是邪氣,也不會引起虛弱的現象。
(原文)黃帝曰:相之奈何?
(譯文)黃帝問:應怎樣觀察血絡?
(原文)歧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譯文)岐伯說,血脈中邪氣亢盛的,血絡大而堅硬、充盈于皮下而色紅,上下沒有固定部位,小的像針,大的像筷子一樣粗細,遇到這種情況,施用瀉法刺絡放血是安全的。但要注意在施治時,切不可違背治療的常規,如果不按常規要求,非但沒有療效,還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
(原文)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
(譯文)黃帝說,進針以后,往往有肌肉緊緊地裹住針身的情況,這是為什么呢?
(原文)歧伯曰:熱氣因于針則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
(譯文)岐伯說,這是由于體內熱氣作用于針體,使針體隨之而熱,針體熱則導致肌肉與針粘附在一起,所以出現針在肌肉中堅固而不能轉動。
文源:罾事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