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余兵,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副教授
2017年7月14日,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發布2017年修訂版“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地圖”的方式,單方面將南海西南部有關海域更名為“北納土納海”(North Natuna Sea)。8月25日,中國外交部照會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館,闡明了中方針對該更名事件的反對和不承認立場,并要求印度尼西亞撤銷有關更名決定。
印度尼西亞并不是南海領土主權爭端的聲索國,中國也認可印度尼西亞對納土納群島的領土主權。然而,印度尼西亞依據納土納群島主張的專屬經濟區與中國在南海的斷續線存在重疊之處。換言之,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在納土納群島以北存在海域劃界問題。印度尼西亞此次將南海西南部有關海域更名為“北納土納海”,其目的是為了宣示中國斷續線內的相關水域屬于其專屬經濟區。據稱,印度尼西亞還擬將該海域新的名稱提交國際航道測量組織注冊,以便使其更名行為合法化。
那么,印度尼西亞的這一更名行為是否符合國際法并能實現其目的呢?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在南海西南部海域存在海洋權益主張重疊是客觀事實。有分析認為,印尼單方面的更名行為實際上顯示出該國不承認中國在南海的斷續線以及中國在線內水域享有的歷史性權利,且以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庭的所謂裁決作為其立場的依據。然而,中國政府發布的各項聲明以及現有的研究均表明,該裁決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是無效的。現有的各項證據以及中國依據南沙群島作為一個整體來主張海洋權益的事實均表明,中國在南海斷續線內水域享有不可辯駁的主權權利、管轄權和歷史性權利,中國和印度尼西亞之間存在海洋劃界情勢。因此,印度尼西亞理應根據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4段的要求,首先與中國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來進行納土納群島北部海域的海洋劃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4和第83條,兩國在沒有達成專屬經濟或大陸架的劃界協議之前,也可以“盡一切努力作出實際性的臨時安排”。印度尼西亞的此項單方做法,與其之前將違法外國漁船炸沉的做法一樣,是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背道而馳的。
此外,印度尼西亞試圖將該海域新的名稱提交國際航道測量組織予以注冊的做法也是沒有道理的。South China Sea作為一個國際通用的地理實體名稱,其地理范圍均有明確性,且久為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廣泛認可和接納。國際航道測量組織在審核成員國提交的修訂地理名稱時,通常也會征求各成員國意見,也絕不會同意印度尼西亞的申請。
正如印度洋并不意味著該洋由印度獨自擁有一樣,將南海這一國際通用的名稱單方面改為“北納土納海”也并不意味著印度尼西亞將對該片海域獨自享有海洋權利。相反,印度尼西亞的這種做法只會攪亂目前業已平靜的南海局勢,且不利于兩國之間雙邊關系的保持和發展。2011年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部分海域更名為“西菲律賓海”,其后數年內中菲關系漸趨緊張和對峙。此應為印度尼西亞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