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降壓、安全降壓,老年高血壓降壓有“大智慧”。看專家怎么說!
整理 | KK
專家 | 段俊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來源 | 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高血壓是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對老年人群的健康影響尤為突出。由于老年高血壓獨特的病理生理特點,其治療也較成年高血壓更復雜,也更困難。
那么,老年高血壓的診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醫學界》記者有幸采訪到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段俊麗教授,請段教授來解答老年高血壓診治中的相關問題。
形勢嚴峻,患病率高達49.1%!
老年高血壓的治療是心血管領域內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當今的社會問題之一。目前我國老年人群中,年齡>60歲的高血壓患病率為 49.1 %,平均每2個老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高血壓患病率亦呈增加趨勢,據估算,中國老年高血壓患者已超過8000萬以上,數量占世界各國首位,形勢不容樂觀。
“看”老年高血壓,這4點你get到了嗎?
老年高血壓(一般指原發性高血壓)是指在年齡>60歲的老年人群中,血壓持續或三次非同日血壓測量收縮壓≥140 mmHg 和(或)舒張壓 ≥90 mmHg;若收縮壓≥140 mmHg及舒張壓<90 mmHg,則診斷為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
由于老年高血壓的病理生理特點,導致與其他人群高血壓具有特殊的臨床表現,段教授總結為以下4點:
■ 看高度,單純性收縮壓升高
通常,收縮壓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而舒張壓則不增加或緩慢下降,脈壓差增大,在老年人群中單純收縮期高血壓較為常見,占老年高血壓人群半數以上,是人群中最常見的高血壓亞型。
■ 看幅度,血壓波動大
隨著年齡的增加,血壓調節功能下降,血壓波動幅度也較大,臨床上可表現為體位性低血壓、餐后低血壓、晝夜節律異常等。
■ 看節律,晨峰高血壓現象
老年人晨峰高血壓是指血壓從深夜的低谷水平,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時間內迅速達到較高水平,這一現象稱為晨峰高血壓。作為血壓變異性的一種臨床表型,血壓晨峰的增大會促發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在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
■ 看合并癥,一人多病
老年人常常合并有多種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糖尿病、冠心病其他疾病等,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和復發率都會明顯增加。若血壓長期控制不理想,則更容易發生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損害。此外,由于治療需要老年人常服用多種藥物,故選擇降壓藥物時要考慮全身狀況(特別是肝腎功能減退)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需密切觀察用藥后的反應。
個體化降壓,各國指南怎么說?
降壓老年高血壓的治療應考慮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等綜合因素,積極而平穩地進行降壓治療。各國高血壓指南對于老年患者的收縮壓(SBP)降壓目標值推薦并不完全一致,多數指南傾向于SBP<150 mmHg的控制目標。
· 美國指南推薦≥60歲老年人血壓應降至<150/90 mmHg;
· 日本高血壓治療指南考慮到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生理功能變化和并發癥發生率,推薦60-69歲老年人血壓<140/90 mmHg、70-79歲老年人血壓<150-160/90 mmHg、80-89歲老年人血壓<160-170/90 mmHg;
· 2017年8月由高血壓專業委員會發布的《高血壓合理用藥指南》推薦:①≥65歲患者血壓應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 mmHg;②≥80歲高齡患者,一般血壓不易<130/60 mmHg;③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腎功能不全患者血壓目標值<140/90 mmHg。
段教授指出:“目前,尚缺乏強有力的大樣本RCT來證實老人高血壓患者血壓究竟該降至何種水平,但有一點需要注意,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治療應強調個體化,需結合患者年齡、靶器官功能狀態、合并疾病等選擇合理的藥物與降壓劑量。如存在癡呆、認知能力差、神經功能調節較差的患者,血壓<150/90 mmHg,不可降得過低。”
降壓有風險,用藥需謹慎!
已有多項研究證實,老年高血壓經降壓治療后可顯著降低卒中、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及心血管總死亡率,因此,國內外指南均強調了對老年高血壓降壓治療的意義。老年高血壓降壓要強調個體化,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藥物與劑量,達到平穩、有效降壓的治療目的。
■ 優先使用長效降壓藥
老年高血壓患者宜選用作用溫和、不良反應小、服用方便的長效降壓藥,使血壓控制達到有效、平穩、長期控制的治療要求。一般不建議使用短效降壓藥,避免血壓下降過快,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 注意利尿劑使用的副作用
多項臨床研究證實利尿劑能夠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并發癥和死亡率,但使用時一定要及時監測患者血電解質水平,警惕低鉀血癥,也可與鈣通道阻滯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聯合應用,降低低鉀血癥等不良反應發生。
■ 避免過度降低舒張壓
老年高血壓治療在強調降壓達標的同時,應避免過度降低舒張壓,選擇平穩有效的降壓藥物,減少血壓波動,避免過快、過度降壓導致心腦血管缺血。
■ 警惕體位性低血壓
老年人心血管反射功能下降,對容量不足及交感神經抑制劑敏感,在降壓治療時更易發生低血壓。因此,在積極控制血壓的同時,還應避免低血壓特別是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專家簡介
段俊麗 主任醫師
段俊麗,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老年科 。
社會任職: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基礎與轉化醫學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虛癥與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轉化醫學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中西醫高血壓學會委員、中國老年醫學研究機構聯盟 委員、上海市高血壓學會委員,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雜志編委(IF 4.448)。
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為缺血性疾病的促血管新生治療,已發表相關論文70篇,其中影響因子單篇最高達17.8分,總計影響因子達180多分。主持課題各級項目15項。參與書籍編寫5項,共同主編書籍1本。申請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