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事流程中的8種“叫法”,年輕人多數沒聽過,你知道幾種?
文/農夫也瘋狂
中國的喪葬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在農村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雖然近些年很多的農村傳統文化都已經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喪葬文化依然還是備受重視的,其中的講究也是頗多。可由于現在的年輕人常年在外面,對于這些傳統文化的接觸比較少,再加上在書本上這些也是學不到的,所以很多的年輕人都對喪事的流程及“叫法”不太了解。有些人即便是常見到過,但是也不太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①送終:生活中常說“養老送終”,其實送終也是很有講究的,當老人臨終前,所有的晚輩都會守在老人的身旁,直到老人咽氣,而這個就叫做“送終”。在有的地方的習俗是老人不能在床上去世,在最后一刻會將老人抬到地面的木板。注意老人在臨終之前是千萬不能哭泣的,而去世之后才可以放聲大哭。
②報喪:當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立即給親朋好友送信,而這個就稱之為“報喪”。而在村里往往是以敲鑼,或者是燃放鞭炮的形式來通知村里人。而聽到消息了,村民都會第一時間前來吊唁,并且主動幫忙。因為農村有著“紅事請,白事到”的習俗。
③燒倒頭車:當老人去世了以后,就要給老人沐浴更衣,穿上壽衣,然后再把他抬到堂屋里面,主要要雙腳朝里頭朝外,然后再在床前擺放一個盆用來燒紙,而這個稱之為“燒倒頭車”。注意在給老人穿壽衣的時候,是很忌諱親人的眼淚掉在壽衣上的。
④送紙:也稱之為“報廟”,其一般都是由孝子手捧著有香、酒、紙錢的小簸箕去祖墳前面跟祖宗們報信,告知祖先家里有人去世了。
⑤吊紙:當村里的人知道村中有老人去世之后,都會每家每戶安排一個人前來吊唁,并寬慰家屬。而孝子則會對跪在靈堂前面,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表示感謝。對于吊紙還有著“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的說法,就是來吊唁的人中,對方燒紙了就說明和死者的關系好,孝子需要磕頭答謝。而沒有燒紙,則關系一般,是不需要磕頭的!
⑥批榜:死者家中掛命紙殃榜于門側,一般都是男左女右。如果是父亡,則殃榜上書“故先考享年月日,壽終正寢”;而母亡則殃榜上書“故先妣,享年月日,壽終正寢”。
⑦送殯:這算得上整個葬禮中最悲痛的場景了,當把“孝盆子”摔碎了之后,送殯隊伍就出發了,不僅所有的親戚都會來送老人最后一程,而且村里的很多人也會一起來。并且在整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吹奏哀樂、燃放鞭炮。就是要讓老人熱熱鬧鬧地走!
⑧燒七:在很多的農村里都還保留著這個習俗,當逝者葬禮完成了之后,每滿七天,則子女要給在給逝者“燒錢”。在過去一般都會從“一七”燒到“五七”,然后再接著“周年”。可是現在葬禮簡化了,一般都只是燒“頭七”。
當然了,在各地的文化差異不同,因此葬禮的流程和講究也不愿意,但是基本上都會有這幾項。其實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無法避免的。所有雖然這個話題有點沉重,但是多了解一下對我們也是有好處的,不然以后很多東西真的會失傳!以上關于葬禮的八種“叫法”,你知道幾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