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制作垂絲海棠盆景?
垂絲海棠因花梗細長,花朵下垂而得名,薔薇科蘋果屬落葉小喬木,株高5 至6 米,樹冠疏散,葉卵形或橢圓形,先端漸尖,邊緣鋸齒細小而鈍。傘形總狀花序,著花4 至7 朵,花蕾紅色,盛開之后則呈粉紅色,花期3 月至4 月。梨果倒卵形,稍帶紫色,果熟期9 月至10 月,變種有‘白花垂絲海棠’和‘重瓣垂絲海棠’等。同屬中的西府海棠等品種也可用于制作盆景。
盆景制作
垂絲海棠的繁殖可用播種、嫁接、扦插、壓條等方法,但為了加快盆景的成型速度,可到花市或苗圃購買那些具有一定粗度的垂絲海棠苗木制作盆景。挑選時,應盡量選擇那些側根發(fā)達、植株低矮粗壯、形態(tài)曲折多姿的植株。也可用城市建設和園林單位改建或擴建時淘汰的生長多年的植株制作盆景,具有樹干粗大古雅、成型速度快等優(yōu)點。
多在春季移栽,先把過長的主干截短,然后再用鋸截、修剪等方法,去除多余的枝干和根系,保留造型需要的側枝,先植于地下或較大的盆中養(yǎng)樁,栽種時注意樹干角度的選擇,根據(jù)造型的需要,或直或斜,成活后應及時抹去造型不需要的新芽,以促使養(yǎng)分供給所要保留的枝條生長。
此外,還要對鋸截所留下的傷口進行處理,將其雕琢成自然紋理,使之看上去更加自然和諧。成型后,再移入較為美觀的紫砂盆、瓷盆等精細盆中,以提高其觀賞性。
垂絲海棠盆景可根據(jù)個人喜好和樹樁的形態(tài),制作直干式、斜干式、雙干式、叢林式、臨水式、懸崖式、水旱式等多種造型,其規(guī)格可大可小,既可單株成景,又可數(shù)株組合。造型方法采取修剪與蟠扎相結合的方法,先修剪出盆景的基本骨架,再培養(yǎng)小枝,并用棕絲或金屬絲對其蟠扎。盆景的枝條不宜過密,枝與枝之間要拉開一定的距離,以疏朗為佳,這樣在開花之時,細長的花梗搖曳生姿,非常能夠展示垂絲海棠嫵媚動人的嬌態(tài)。
開花前對盆景進行一次細致的整形,剪去影響美觀的枝條,并對一些枝條的方向進行調(diào)整,最后在盆面鋪上青苔,點綴奇石,栽種小草,做出自然起伏的地貌,增加自然野趣。
養(yǎng)護管理
垂絲海棠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稍耐陰。成型的盆景可放在室外陽光充足、空氣流通之處養(yǎng)護,勤澆水,以保持士壤濕潤。盛夏高溫之時,還應經(jīng)常向葉片以及植株周圍噴水,以增加空氣濕度,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涼爽濕潤的環(huán)境。雨季注意排水防澇,以免因盆土積水造成爛根。入秋后,則要控制澆水,以防抽生秋梢,同時促使夏梢及早木質(zhì)化,以利于越冬。
4 月至9 月的生長期,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氮磷鉀元素均衡的復合肥;在7 月至9 月的花芽分化期,可追施2 至3 次磷酸二氫鉀之類的速效磷鉀肥,以促進花芽分化。
垂絲海棠有一定的耐寒性,冬季可將其連同花盆一起埋在室外避風向陽之處的土內(nèi),或放在不結冰的大棚或冷室內(nèi)越冬,保持盆土濕潤而不積水。
垂絲海棠的花大多著生在年生枝的頂端,為此可在開花后進行一次修剪,對較長的營養(yǎng)枝進行短剪,以促進著花短枝的形成,有利于花芽形成。及時剪去徒長枝、交叉枝、重疊枝等影響樹形的枝條,以確保養(yǎng)分集中供應短枝的生長,當植株落葉后進行一次全面的整形,同時剪去病蟲枝、衰弱枝,以保持盆景疏朗的層次感。
對于已經(jīng)成型的盆景,應及時解除蟠扎用的棕絲或金屬絲等扎絲,即便不能解除,也要在每年的秋天進行一次調(diào)整,將舊的扎絲解除后,再重新蟠扎,這些措施都是為了避免扎絲陷入植物表皮(俗稱“陷絲”),否則會對植株生長造成影響,輕則該枝條長勢減弱,重則整枝枯死。
對于用微型和小型盆景以及用淺盆種植的盆景,可將盆埋在較大的瓦盆或沙床內(nèi)養(yǎng)護,以便于管理。
每年春天花后或秋季落葉后進行一次翻盆。翻盆時,除去部分宿土,剪除壞死、老化的根,并將過長的根系剪短,然后重新栽種。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可用園土2 份、腐葉土2份、河沙1 份的混合土,并在盆底施以動物的蹄甲、骨頭或過磷酸鈣等作為基肥。新上盆的植株放在半陰處緩苗一周后,即可進行正常的水肥管理。
垂絲海棠的病害主要有春季葉片的銹病。蟲害則有樹天牛危害干的基部;夏季高溫干旱時,紅蜘蛛、蚜蟲等危害葉片,以及介殼蟲等害蟲,應及時防治。此外,垂絲海棠對氯氣、氯化氫等有害氣體的抵抗力較弱,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