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自有一句傳話叫做“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p>
宜興紫砂已經傳承上千年,宜興紫砂器(壺)是漢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故得名。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所以才有了開頭這一句“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p>
正是因為如此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沉迷于在收藏中國宜興紫砂,而其收藏方法更是一會兒盲目追職稱,一會兒追價格,一會追老壺,一會兒追故事,追到最后水深不淺,這其中奧秘恐怕旁人無從可知。
紫砂壺其實主要分為四類:全手工,半手工(模具壺),灌漿壺,手拉胚。今天咱就與手機屏幕前的您一起來全方位探討著鑒賞宜興紫砂壺的優質與否。
方法一:
首先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色這四個要素,這是傳統的鑒賞紫砂壺方法。
形,即形態,是指紫砂壺的外輪廓,壺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是否優美;
神,即神韻,是一種看了就能讓人心領神會感受到的氣魄;
氣,即氣質,千年傳承的壺藝所包含的內涵美;
色,即色感,好的紫砂壺應該是有一種溫潤的色感,不論紫色、黃色、紅色或者是兩者之間的顏色都應有玉石般的韻味。
好的紫砂壺講究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壺嘴是曲是直,蓋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產生情感,頤養生息,真正感受到宜興千年紫砂精神所在。
壺的制作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模具做的紫砂壺內外壁打磨得比較光滑,而手工做的壺要在泥凳上細細打磨,做好后內壁里會留下泥凳的木紋,這是全手工壺的特點之處,再者就是看壺是否具備優良的實用功能,即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于執握,壺的周圓和縫,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再有壺嘴的出水流暢,這與壺的形象結構密不可分,這也恰恰是評判一把好壺的標準。
方法二:
除了以上說過的四點,其實紫砂壺的鑒別方法真假一目了然,非常簡單易懂??偨Y為:一看二聽三摸四養。
一、看
這一點和上面說到的色是差不多的方法,我們只要看一下紫砂壺的顏色是否正常,純正紫砂的顏色,其光質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樣,越擦越潤,不能上臘,不能拋光,可參考老玉石的材質效果,材質越稀有、越有價值,因為資源有限。
二、聽
真正的紫砂壺是陶之上品,所以壺的聲音是陶的聲音。泡茶以后,聲音沙、啞、沉,不能象金屬聲或者瓷器那么脆聲,聲音沙啞說明材質透氣性好,內部不結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變味。
三、摸紫砂壺的手感應具光滑圓潤、舒坦,雖有顆粒但很圓潤,紫砂顆粒一般以32目-60目為適宜,通過傳統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機器加工出來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四、養
好的紫砂,通過一段時日的泡茶滋養,然后用布干擦便能看出啞光色質,油性很重,時間養的越長,色質越深沉,古樸,直至產生壺之靈氣,與人通性情。
方法三:
明朝周高起說:“砂壺;有晶光者,最為上乘,有潤光者,上乘也,和尚光者,最為賊相”。短短二、三十個字,概括的精妙絕倫。
其實,很多人看到過也許是不懂其中的道理,也許是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也許是走馬觀花沒有留意,把這個好方法給埋沒了。我們先來把這句話的意思解釋一下,紫砂壺古稱砂壺,有晶體光點的紫砂壺,是最好最好的紫砂壺,有潤澤之光的,是很好的紫砂壺。和尚光;就是象和尚的腦袋油光锃亮的光,這里的“賊”;是指盜賊的身份,下賤、不值錢。最為賊相就是最差最差的品相。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對于能夠相信這句話的人來說,只要去學會看晶潤之光是什么樣的光就行了。
紫砂散人吳國祥就也曾說過其相同的話語,一把有晶潤之光的紫砂壺,首先肯定的是,這壺在最后出窯的時候已經燒熟了,沒有燒到結晶的紫砂壺不可能有晶潤之光。
古人周高起這個鑒別紫砂壺的方法可以說是精、準、狠,簡單、準確、高效,一錘定音。而現在許多小肥豬盲目的追求壺的原始礦料,仿佛是礦料就是壺,追求原礦,卻又不識原礦,如今又流傳起“現在沒真紫砂啦,不敢買紫砂了”的危言聳聽的言論。而這其中的根本問題其實是:不是沒有真紫砂,而是不識真紫砂,所以,要讓更多的人識紫砂,這才是根本。
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功夫茶之特別處,不在茶之本質,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志之烹制法?!?/p>
功夫茶一般不用紅茶和綠茶,而用半發酵的烏龍、奇種與鐵觀音,不必要上等茶,茶葉遠沒有茶具講究。功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常見,如12件皆為精品,則稱“十二寶”,如其中有8件為精品,或4件為精品,則稱“八寶”或“四寶”。
茶具講究名產地、名廠家出品,精細、小巧,質量上乘,儼然一套工藝品,體現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價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壺,多用江蘇宜興所產的朱砂壺,要求“小淺齊老”,茶壺“宜小”,“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燙”,“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淺,猶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