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中,“魯郭茅巴老曹”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他們都曾與北京有過很深的緣分,其中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都曾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并在期間創作了很多流傳后世的經典著作。
今天,一起去他們的故居游覽一下,并感受一下文學大家們的生活、回味我們課本中曾出現的篇章。
北京魯迅故居
魯迅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民族魂”,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小說在他的手中開始并且成熟,從而進入中國文學的殿堂,走入世界文學之林。
北京魯迅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是一個極普通的小四合院。魯迅在北京生活十四年中,最后兩年在此生活。目前,魯迅故居的小院現已成為魯迅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個小院里,魯迅完成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墳》、《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我們熟悉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篇章都是這個期間創作的。
郭沫若故居
魯迅的強項是散文和小說,郭沫若的強項是詩歌和戲劇。郭沫若在學術的若干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中國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輝煌的、巨大的。
郭沫若故居位于西城區前海,大門上方懸掛著鄧穎超題寫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園,后因和砷被抄,花園遂廢。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后的15年。
茅盾北京故居
茅盾是“社會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開拓的革命現實主義對于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目前的“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的有兩處,一處在北京,一處在烏鎮。北京茅盾故居坐落在鑼鼓巷景區內的后圓恩寺胡同,鬧中取靜,院落面積不大,但很精致。在此可以了解到茅盾的一生,陳列有茅盾的手寫書稿,是個不錯的教育基地。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坐落在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寫了一輩子北京,老舍和北京分不開,沒有北京,就沒有老舍。”
老舍在北京解放前后住過的地方共有十處,其中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 19 號屬解放后久居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里住的時間最長,人生成就最輝煌。
就在這間小屋子里,老舍寫了著名話劇《方珍珠》、《龍須溝》、《茶館》、《西望長安》及《全家福》等,還有為紀念其父而作的《神拳》等 23 部著作。
(責編:李軍喜)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