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識】魏碑是在北方鮮卑族政權北魏的建立和特定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以及少數民族的審美價值取向等條件下而逐漸形成的。368年, 位于我國松遼地區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氏族, 經過長年與各個政權之間的征戰, 終于統一北方, 在平成 (今山西大同) 建立了北魏王朝。拓跋氏政權雖然入主中原, 但由于懼怕漢人推翻其統治, 祈求從精神層面瓦解漢人, 為新建立的政權尋求政策, 加之北方及中原一帶百姓深受戰爭的侵害, 也希冀找到能從苦海中得到解救的精神力量。于是, 統治者便利用佛教的脫離苦海、根除煩惱、愛恨熄滅、因果相報等教義, 以身心安寧、自在無為的觀念來麻痹百姓, 從而化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用精神的力量來抵御百姓的抗爭。同時, 大興土木, 營造寺院經場, 宣傳佛法教義。
東晉及后來的南朝, 皆承襲曹魏西晉“碑表私美, 興長虛偽, 莫大于此, 一禁斷之”的遺風, 在書法史上留下了無盡的遺憾。而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的北魏, 全然不顧這些禁令, 碑刻之風大興。文字的興起還與統治者中達官貴人眷戀故土有著很大的關系。拓跋氏在北方定都之后, 為盡快鞏固自己的政權, 消除與漢族之間的各種矛盾, 實行改革, 發展經濟, 使國力漸強。北魏定都平成, 統治者認為地理位置偏北, 無法控制中原。于是, 在494年 (太和十八年) 孝文帝拓跋宏遷都于中原洛陽后, 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全面吸收和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和技術。
然而, 卻有少數胄室重臣依戀故土, 極力對抗定都洛陽的舉措。孝文帝于是下令, 命令遷到洛陽的眾臣一律不能返回故土, 就是到死也必須葬于中原, 不能帶回北國。這條詔令的頒布, 對于整日思念返鄉的達官貴人來說無疑是沉痛的打擊, 于是他們就以石刻記載生平, 以墓志傳之于后人或待機會北遷。
孝文帝遷都洛陽后, 一直到唐代, 中原一帶的佛教都處在興盛時期, 造像題記、墓志銘文等廣為流行, 蔚為大觀, 前所未有。造像、立碑、銘志為的是滿足求福避禍和葬儀的需要, 相當一部分書家以抄寫佛經、書寫和鐫刻碑志、造像題記為生計, 書法的規范與否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書家們各顯其能, 工匠們各展神通, 隸真書體相破而會, “亂書”之中出現錯變, 書風為之一新, 形成魏碑書體。
(文章節選自:《魏碑的興衰及藝術價值》丨作者:李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