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日,醫生社區網有幸采訪到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朱生樑教授,請他談一談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岳陽經驗,以饗各位醫學同道。
專家簡介:朱生樑,1948年10月出生,上海川沙人,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岳陽醫院名中醫,消化科首席專家。1997年起擔任岳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常務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消化病分會常委,上海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內科研究生學位評審委員會委員。師從丁甘仁門人章慶云先生,為上海近代中醫丁氏內科流派傳人。擅長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病、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從醫三十八年,醫澤廣被,橘井流芳,尤其對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藥治療做出了杰出貢獻,造福了廣大患者,也將該領域的中醫藥研究水平推向了國內領先水平。為醫衷中參西、嚴謹治學,為師傳道授藝,盡心竭慮,在擔任三甲中醫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及胃食管反流病專科負責人十四年以來,培養并帶領了一支胃食管反流病研究方向專業研究人員隊伍,從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及治療方藥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的完整體系,在國內推廣應用,經同行推選,擔任全國胃食管反流病協作組組長,受中華中醫藥脾胃病分會和國家中管局委托,執筆完成了《中國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和《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臨床路徑》兩份國家規范。通過十余年建設,胃食管反流病專科先后入選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上海市中醫臨床優勢專科、國家中管局“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專科,在上海乃至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國內首創疏肝和胃法治療酸與酸堿混合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從胃治咳”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夜間嗆咳、通降和胃治療膽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等中醫特色療法,療效獨特、穩定,已在全國范圍內應用,充分發揮了中醫藥的優勢,解決了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的難點問題,以上成果獲得科技獎2項、國家專利2項。共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各級科研項目16項,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指導畢業博士9人,碩士33人。
醫生社區: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內科在您的帶領下,發展成為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上海臨床優勢專科,上海市教委脾胃病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專科,全國胃食管反流病協助組組長單位,請您介紹一下貴科室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科室的臨床特色?
朱生樑教授:岳陽醫院消化內科開展中醫藥對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與研究從1996年起步,近20年來從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療方藥及療效觀察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的完整體系,經國內同行推選,2007年擔任全國中醫胃食管反流病協作組組長,受中華中醫藥脾胃病分會和國家中管局委托,執筆完成了《中國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臨床路徑》和《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方案》3份國家規范。通過十余年建設,胃食管反流病專科先后入選上海市中醫特色專科、上海市中醫臨床優勢專科、國家中管局重點專科,在上海乃至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在國內首創疏肝和胃法治療酸與酸堿混合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從胃治咳”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夜間嗆咳;通降和胃治療膽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等中醫特色療法,療效獨特。獲得國家與省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5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胃食管反流病研究方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6項以及10余項局級科研項目;發表相關論文60余篇;培養畢業胃食管反流病研究方向博士6名,碩士28名。對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研究,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醫生社區:西醫一般把胃食管反流病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炎三類,那么中醫是如何分型的?不同的類型的治療方法是否有所不同呢?
朱生樑教授:參照《國家中醫病證分類與代碼》(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5657-1995)和《中醫內科學》(王永炎主編)以及近年來中醫研究進展制定[11、16-19],可分為:
(1)肝胃郁熱證
主證:①泛酸;②燒心。次證: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脹滿;④噯氣反流;⑤心煩失眠;⑥嘈雜易饑。舌脈:舌紅苔黃,脈弦。主癥必備,次癥具備二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治法:疏肝泄熱,和胃降逆,方劑: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化裁方。藥物:柴胡9g、枳殼12g、川芎9g、香附12g、旋復梗12g、代赭石15g(先煎)、川連3g、吳茱萸2g、焦山梔9g、丹皮9g、煅瓦楞30g(先煎)、烏賊骨20g、甘草6g。
(2)膽熱犯胃證
主證:①口苦咽干;②燒心。次證:①泛酸;②胸痛背痛;③心煩易怒;④脘肋脹痛;⑤噯氣反流;⑥嘈雜易饑。舌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主癥必備,次癥具備二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治法:清化膽熱,降氣和胃。方劑:龍膽瀉肝湯合金鈴子散化裁方。藥物:柴胡9g、焦山梔9g、龍膽草6g、黃芩15g、當歸12g、旋復梗12g、代赭石15g(先煎)、元胡15g、川楝子9g、枳殼12g、香附12g、甘草6g。
(3)中虛氣逆證
主證:①泛酸或泛吐清水;②噯氣反流次證:①胃脘隱痛;②胃痞脹滿;③食欲不振;④神疲乏力;⑤大便溏薄。舌脈:舌淡苔薄;脈細弱。主癥必備,次癥具備二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治法:疏肝健脾,溫中和胃。方劑:四逆散合吳茱萸湯化裁方。藥物:柴胡9g、半夏9g、茯苓12g、炒白術12g、炒白芍12g、枳殼12g、砂仁3g(后下)、吳茱萸3g、黨參15g、生姜3g、大棗15g、甘草6g。
(4)氣郁痰阻證
主證:①咽喉不適如有痰梗;②胸膺不適。次證:①噯氣或反流;②吞咽困難;③聲音嘶啞;④半夜嗆咳。舌脈:舌苔白膩;脈弦滑。主癥必備,次癥具備二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治法:開郁化痰,降氣和胃。方劑:旋復代赭湯合半夏厚樸湯化裁方。藥物:蘇葉12g、半夏12g、川樸9g、生姜3g、枳殼12g、旋復梗12g、代赭石15g(先煎)、茯苓12g、太子參15g、川芎9g、香附9g、大棗12g、甘草6g。
(5)瘀血阻絡證
主證:胸骨后灼痛或刺痛;次證:①后背痛(排除心肝膽胰疾病);②嘔血或黑便;③燒心泛酸;④噯氣反流;⑤胃脘隱痛。舌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主癥必備,次癥具備二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治法: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方劑:血府逐瘀湯化裁方。藥物:旋復梗12g、代赭石12g(先煎)、半夏12g、陳皮6g、砂仁3g(后下)、枳殼12g、柴胡9g、延胡索9g、當歸9g、赤芍12g、川芎9g、生地12g、桃仁12g。
針對兼癥可適當加減:兼見不寐者加合歡皮15g、夜交藤30g;泛酸甚者加白螺絲殼30g、象貝12g;胸痛明顯兼有血瘀者,加丹參15g、降香6g、炙乳沒各9 g;食難下咽,饑而不欲食等胃陰虛之癥,加沙參15g、麥冬12g;大便秘結者,加虎杖15g、全瓜蔞15g;脾虛便溏者,加懷山藥15g、炒白術15g;噯氣頻者,加白蔻3g(后下)、佛手6g;嘔血黑便者,加參三七粉3g(沖)、白芨12g、仙鶴草30g。
醫生社區:除了您所講到的藥物治療之外,中醫還有什么其他的治療手段嗎?
朱生樑教授:針灸治療或針藥聯合治療同樣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手段,一些臨床報道針刺對消化道黏膜具有保護作用,可促進黏膜血流量,加快黏膜的修復。同時現代針灸機理也表明,針灸可調節幽門括約肌的功能,防止十二指腸內容物的反流,但同樣缺乏嚴格的RCT證據。體針療法常用穴位:內關,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腎俞,膻中,曲池,合谷,太沖,天樞,關元,三陰交等,以瀉法和平補平瀉為主。
醫生社區: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講究疏肝、和胃,請您具體的為我們講一下您對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機方面的一下理論?
朱生樑教授:從西醫的角度來說,GERD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機制減弱和反流物對食管粘膜的攻擊作用增強所致。多種因素參與GERD的發病,包括抗反流防御機制降低:下食管括約肌(LES)功能失調、食管清除功能下降、食管組織抵抗力損傷、胃排空延遲等;胃酸、胃蛋白酶主要攻擊因子對食管粘膜損害;幽門螺桿菌感染;社會心理因素;Cajal間質細胞數量減少和功能障礙因素,其中一過性食管下括約肌 (LES)松弛是GERD的主要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本病屬于中醫“吐酸”、“食管癉”等范疇,其病因病機或由于情志不遂,思慮過度,以致肝膽失于疏泄,橫逆犯胃;或飲食不節,煙酒無度灼傷胃經;或平素脾胃虛弱,木氣恣橫無制,肝木乘克脾土,膽木逆克胃土,導致肝胃、肝脾或膽胃不和;氣郁日久,化火生熱,肝膽邪熱犯及脾胃,脾氣當升不升,胃氣當降不降,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以致胃氣攜火熱上逆;肝火上炎侮肺,克伐肺金,消灼津液,肺失肅降而見咳逆上氣;或素罹膽病,膽邪犯胃,濕熱中阻,以致濁陰不降,胃氣反逆而形成本病。因此,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與肝膽脾肺關系密切,其基本病機概括為肝膽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醫生社區:2014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發起了最新一版的《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而《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最新一版則是在2009年,當時您也是共識的執筆人,您能否談一下這一版共識意見?
朱生樑教授: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國內外已對GERD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診療標準與共識意見。作為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近年來中醫藥診治胃食管反流病在諸多方面亦有不少進展。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組織成立全國專科專病7個優勢病種中醫共識意見起草小組,明確了岳陽醫院脾胃病專科為胃食管反流病中醫治療共識意見的執筆單位,專科在進行充分討論后,結合國內外現有診治指南和中醫的診療特點,依據循證醫學的原理,廣泛搜集循證資料,并先后組織國內中醫脾胃病專家就胃食管反流病的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證候分類、辨證治療、診治流程、療效標準等一系列關鍵問題按照國際通行的德爾斐法進行了3輪次投票,制訂了“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21屆全國脾胃病學術會議在深圳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中醫脾胃病學專家對共識意見(草案)再次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修改,并以無記名投票形式通過了《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我們作為全國中醫胃食管反流病協作組組長單位以及共識執筆人參與了共識意見的制定。
醫生社區:請您談一下胃食管反流病未來還需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朱生樑教授:1.強調治療策略規范化:①胃食管反流病的規范化治療策略首先包括按照指南的治療原則,堅持個體化治療,重視中醫辨證論治的規范化、遣方用藥和隨癥加減的規范化。②突出中醫特色,在中醫療效占優勢的方面如治療酸與膽汁混合反流與單純膽汁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難治性及高敏感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夜間嗆咳等方面倡導規范化中醫治療,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效應機制研究。
2.突出臨床研究規范化:中醫藥治療胃食管反流病需進一步得到循證醫學的支持,需要更多的設計良好的臨床研究,重視臨床療效,以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為目標,組織開展中醫藥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評價研究,形成循證醫學的相關證據。
3.開發方便服用的中成藥: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慢性難治性疾病,需要長期維持甚至終身治療,至今全國也沒有專門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中成藥在臨床使用,開發安全有效,方便服用的中成藥,是當前中醫臨床上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醫生社區獨家稿件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