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版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
何郁(北京朝陽教研中心教研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一、對中考試卷中古詩文考查的基本認識
研究初中古詩文教學,必須要關注中考語文對古詩文的考查。中考的導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樣考,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古詩文教學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責怪我們的老師太現實,太功利,他們首先是要對孩子的分數負責,對家長的期望負責。離開這個前提,研究初中古詩文教學是沒有現實意義的。
那么,中考古詩文是怎樣考的呢?這里以2011年中考試卷為例,作一點說明,也算是一個抽樣調查。我們一共選了40套試題,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陜西、山西、廣東七個省,南京、武漢、杭州、沈陽、哈爾濱、成都、貴陽、蘭州、烏魯木齊等十三個省會城市,以及深圳、黃岡、荊州、金華等十六個教育較發達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圍較廣,涵蓋區域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應該有說服力。
這四十套試題對古詩文的考查主要呈現出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數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慶卷、安徽卷等。這方面主要是考查學生課內的積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閱讀考查。分數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達到16分,如天津卷、陜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課內、課外、課內外結合三種,也就是說有的省市區只考課內的,有的只考課外的,有的課內外相結合。試題類型有基礎題,如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題,如人物品質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區沒有詩詞賞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慶、安徽、陜西、哈爾濱、福州、武漢、廣東、沈陽、貴陽、南寧、呼和浩特、包頭、深圳、蘇州、青島、煙臺和安徽蕪湖。既有教育發達地區,也有教育欠發達地區。沒有設置古詩詞閱讀考查的省市區占抽樣調查的將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這三個特點至少可以說明三個問題:
第一,都重視古詩文的積累考查。說明大家對古詩文閱讀的積累有一致的理解。這種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規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認知規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較全面。既重視對基礎的考查,也重視對感悟、理解的考查。這樣的考查導向,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告訴學生讀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實,特別是重點詞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這一點是符合新課標精神的。新課標強調要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對此,老師們深有體會。
第三,削弱古詩詞的閱讀考查或許不太妥當。湖北黃岡一直堅持設置古詩詞閱讀考查題,北京卷一直堅持不設置古詩詞閱讀考查題,筆者剛好在這兩個地區都擔任過高中語文教研員,有一些體會,這里跟老師們交流一下。
在北京的高中聽老師講古詩詞時,老師幾乎都會埋怨學生對古詩詞賞析是“一窮二白”,腦子里什么也沒有,就是會背一些詩詞名句。至于詩詞這種文體有什么特點,如唐詩與宋詩有什么分別,賞析詩詞時要注意什么問題,都不太知道。大多數老師都要給學生補講一些詩詞賞析的常識。以前在黃岡聽高中老師講古詩詞時,幾乎就沒有這方面的埋怨,老師帶著學生作詩詞賞析題,要輕松得多。這說明中考考詩詞賞析,對引導學生積累古詩詞賞析的知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下,三年下來,這些學過古詩詞賞析的學生,比那些只知道背誦名句的學生,賞析能力一定要高出一大截。三年里,該要賞讀多少優秀詩詞作品,這樣的積累是不可忽視的。從這個方面來說,中考試卷中沒有設置古詩詞賞析題的省市區,可能會留有一些遺憾。
或許有人要問,中考設置古詩詞賞析是不是太難?作用到底有多大?對此,我們最好用一道題目來說明問題。比如2011年上海卷,考查的是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有兩道題,第一道題解釋詞語,“濃睡”在詞中的意思,第二道題客觀選擇題,考查對句意的理解和對整首詞的把握。一共四個選項:
A“雨疏風驟”的意思是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B“海棠依舊”是詞人對“卷簾人”的回答。
C“綠肥紅瘦”描寫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這首詞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對話,意味深長。
老師們看看,這題目難嗎?或許對初中生來說,還是要費點思量。而這正是考查和引導的意圖。它告訴學生,平時學習古詩詞,一定要讀懂讀透,不能囫圇吞棗,比如“濃睡”是什么意思,比如“海棠依舊”到底是詞人回答的還是“卷簾人”回答,比如“綠肥紅瘦”表面上是在說什么,其實實質又是在說什么,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等等。這都是學習這首詞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內容都沒搞懂,又談什么初步賞析呢?看看,這是不是最基礎的考查呢?這樣的題目設置對學生平時閱讀古詩詞,有著很好的警醒和導向作用;同時這樣的訓練,對學生了解古詩詞的特點,積累一些賞析方法,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基本定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古詩文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的分數負責,對家長的期望負責,它還必須對民族的未來負責,必須對學生的精神底色負責,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學生的分數負責,只是學習古詩詞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甚至都不是主要問題。初中古詩詞教學最主要的問題,是要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和飽滿的精神氣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應用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聽說讀寫能力,其中主要是讀寫能力。我們要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在學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顆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而這就是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基本定位。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在這里,新課標連用三個“打下基礎”強調了語文課程的“打底”功能。一是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是基礎的基礎,二是語文課程是學習做人的基礎,學語文同時也是在學做人,三是語文課程是學生繼續發展的基礎,語文學好了,學生才能健康地繼續發展和完善。三個基礎把語文課程的重要作用說得十分透徹了。
對語文課程的基礎性作用,一些學者和名師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實踐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就特別重視語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說,“語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與意義。語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語言文字,是各類文體的文章,文學作品又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都無一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響終生的。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復強調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是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漪也非常強調語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說,“語文教育要在學生心田‘植根’。”于漪老師說,學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樹魂立根”。她說,“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者和名師的闡述,不僅具體細化了新課標的精神,而且對我們也是一種警醒和鞭策。
在“打底”方面,古詩文有著天然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詩詞,不僅都是經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華。學習這些經典作品,就仿佛是同古代那些偉大的人物進行心靈的直接對話,就是直接從他們的文字氣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豐沛的人文情懷。所以,我們不僅要啟發學生多注意積累,也應該在賞析方面做點初步工作。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盯住那點分數,那我們就矮化了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負教育的崇高使命。
三.明確在2011版課程標準背景下,初中古詩文教學哪些問題得以強調
現在,2011版新課標剛頒布,我們理應認真學習,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矯正以前某些錯誤的做法。我們要以這個標準作為從事古詩文教學的指南針。為了方便老師們學習和研討,我把新課標中凡是涉及到古詩文教學的一些理念,作了一個梳理,共整理出五個方面的內容。下面,我就講一講這五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強調語文的運用能力和綜合實踐性,但不輕視知識學習。
新課標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特別強調“實踐運用”。又說,“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強調“語文實踐能力”要“著重培養”。新課標這樣強調,意在避免有些老師過度跟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但新課標又不輕視知識的學習,相反,它仍然強調知識的學習。它說,“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我想,新課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語文知識不是不學習,也不是可以輕視,而是要“隨文學習”,不要系統地講解,更不要追求系統性和完整性。
這一條有矯正的意義。新一輪課程改革推行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有輕視甚至忽視知識學習的傾向。比如講文言文,碰到虛詞,就不敢講用法。碰到特殊句式,也不敢講。可是學習虛詞,只講意義不講用法,講得清楚嗎?特殊句式如果不從語法角度講,學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之”字。《狼》里有一個句子,“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講意義,這個“之”字就沒有意義,可以刪掉,但它在這個句子中,又的的確確有作用,它是音節助詞,常常用在時間詞語后面,起強調的作用,在本句中,還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你看,不講用法行得通嗎?還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這個句子實際上是互文見義,前后兩個部分內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前一個部分表修飾,修飾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兩個部分發生轉折關系了,用“而”字相連。這三個句子,都用連詞“而”連接前后兩個部分的內容,如果不講清楚區別,學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特殊句式更是如此。比如“徐噴以煙”(《童趣》),介詞賓語后置;“何陋之有”(《陋室銘》),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用“之”字幫助提前;“馬之千里者”(《馬說》),定語后置,這些現象,都剛好和現代漢語相反,如果不講清楚,勢必也會影響理解。而且,事實上,我們的中考題目也考虛詞啊!比如2011年河北省卷第10題,就考了一個“與”字。題目是這樣出的,跟例句“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中“與”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B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C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記》)
D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這四個選項中,ACD中“與”字都和例句相同,都是介詞,意思是“跟,和”,B項中“與”字是動詞,作“給”字講。你看,中考命題人還是很注重虛詞的學習的。
學習文言文是這樣,學習古詩詞也是如此。古詩詞學習中,也有許多知識,比如學生如果知道了唐詩重視抒情,而宋詩重視說理,那么理解唐詩和宋詩可能就有個大概面貌。還比如,南宋偏安一隅,因此詩詞大都涉及到愛國問題,涉及到淪落異鄉回望故鄉的問題,因此大部分詩詞都比較沉痛,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無不是如此。有了這點知識墊底,理解李清照、陸游和辛棄疾的詩詞,就會容易得多。可見,該講的知識如果不講,不光是影響學習,影響理解,也會影響得分。
第二,強調個性化閱讀,但不輕視教師的指導和引導。
讀書從來都是很個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書好不好,光聽別人講,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親自去讀,才能知道這本書到底好不好,才對這本書有發言權。而且閱讀能力只有在持續不斷的閱讀過程中,自己去感悟,去總結,才能切實地得到提高。光聽閱讀方法講座,是無法提高閱讀能力的。正像游泳是無法在岸上學會的一樣。新課標高度認同這一讀書經驗。新課標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既然是“個性化行為”,學生讀書時,老師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畫腳地粗暴干涉。新課標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時產生的獨特感受和理解,因為這些感受里打上了學生“個性化”的烙印。新課標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新課標用的一個詞是“珍視”,一方面說明新課標對此很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種程度!
提倡“個性化”閱讀,是對閱讀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導和引導。學生畢竟是學生,如果沒有有效的指導和良好的引導,學生的閱讀也會出問題的,比如效果底下,比如走錯了方向。因此,新課標也強調閱讀指導。它說,“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充分肯定了教師指導、引領和點撥的作用。我們不要諱言指導。正像學游泳也需要教練一樣,教練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指導、引領和點撥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粗暴干涉的現象,總有些老師好心辦壞事,也總有些老師好為人師,他們總想教給學生一些所謂的閱讀方法或技巧,給學生做點總結,對此,新課標是十分警惕的。它說,“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這兩條說得很好,很有現實意義。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有位老師講《小石潭記》,其中有一個環節,是這樣安排的,讓學生分八個方面作賞析,而且用一種固定的模式,要求學生都統一這樣說:我賞析的句子是——這個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其中什么詞語表達了什么,有什么作用。這八個方面是:
①賞析《小石潭記》中的“水”。
②賞析《小石潭記》中的“動”與“靜”。
③賞析《小石潭記》中的“對比”與“烘托”。
④賞析《小石潭記》中的“景”與“情”。
⑤賞析《小石潭記》中的“鏡頭”與“畫面”。
⑥賞析《小石潭記》中的寫景短句。
⑦賞析《小石潭記》中的“樂”與“凄”。
⑧賞析《小石潭記》中的“清”。
這一個環節上下來,不光是課文體無完膚,學生也是體無完膚的。這根本不是賞析,而是肢解,嚴重的肢解,用老師的固有模式來代替學生生動活潑的感悟,用老師自我的欣賞代替學生原生態的體驗。這種現象需要避免。
第三,強調朗讀,倡導多種閱讀方式并舉。
閱讀應該多種方式并舉,朗讀、默讀、精讀、略讀、通讀、瀏覽,都可以,具體到古詩文,朗讀和精讀應該成為主要閱讀方式。新課標倡導“有感情地朗讀”。它說,“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所謂“有感情地朗讀”,就是指“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新課標認為,朗讀也是一種理解,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懷,走進作者的心靈。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詞,朗讀好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詩文的學習要強調朗讀,這個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
古詩文還要強調精讀。為什么要強調精讀呢?因為古詩文都是用凝練的語言寫成的,這種語言是一種經過文化提純的書面語,不僅高雅、古樸、有韻味,而且也高度濃縮,需要耐心揣摩。因此要精讀。朱自清先生對此有深刻的論述。他說,“單說一首詩好,是不夠的,人家要問怎么個好法,便非做分析的功夫不成。”這分析的功夫,就是精讀。比如,詩詞的典實、詞義、技法等等,這一些東西,光憑吟誦和記誦就不行,那得下一番研究和探討的功夫。在古典詩詞的教學問題上,朱自清先生是看得很透徹的。
精讀要善于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進行。這一點是新課標特別倡導的。新課標說,欣賞文學作品,要善于“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欣賞文學作品是如此,學習古詩文也是如此,本來古詩文大部分也都是文學作品。這句話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要重視語言的學習,因為古詩文都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學習這樣的語言,既能增強我們的語感,也能提升我們的文化修養。二是要注意學習古詩文里用詞造句的技巧,為什么古代大師們的語言就是富有表現力的,是怎樣富于表現力的,這一些都需要我們認真學習。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在我們提供的課例《岳陽樓記》里,老師就是巧妙地抓住文本中同樣是表現感情的一對詞語,來做文章的。從淺層次上來說,“悲喜”的感情要直觀一些,浮表一些,而“憂樂”的感情要含蓄一些,理性一些。從深層次上來說,“悲喜”主要是表現文人騷客的感情,這些人“以物喜”,“以己悲”,情感關乎個人,而“憂樂”表現的是古仁人的感情,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關乎民族、國家、社會、天下,很顯然,后者的胸懷要寬廣一些,他們是憂國憂民的。所以授課老師用“情感”和“情懷”這兩個詞語來區別二者,我以為是極準確而精當的。這就是在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精讀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創造力。浮表的閱讀是難以有所發現的,更談不上有所創造,要想在閱讀時有發現,有創造,就必須對作品進行精讀。精讀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深讀。深度,就是有所發現。比如閱讀莊子的《濠梁之辯》,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莊子和惠施的思想進行感悟。從能否知道魚的快樂來看,莊子重在審美,而惠施重在求真,審美就偏于文學,所以莊子是一個詩人,求真就偏于科學,所以惠施就是一個邏輯學家。很可惜,中國的思想后來嚴重地發生了偏離,重感悟,輕分析,所以惠施的邏輯學就日漸式微了,終于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出了。學生學到這一層,不知該有多少發現和創造。我在教讀這篇寓言時,學生還從文字里讀出了莊子的逍遙的思想,讀出了一個人只有自己心中有快樂才能發現快樂的思想,給了我很多驚喜。如果學生就停留在莊子和惠施此次辯論誰勝誰負的層面,而全然沒有對莊子的思想有所覺悟,那該是多么遺憾啊!
當然,在精讀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過度解讀。對這一點,新課標也及時地給予了提醒。它說,“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語文報刊上曾經一度對過度解讀有過尖銳的批判,討論已經十分深入了,這里就不在贅言了。只引用報刊上一句十分流行的話來說明一下,“即便是一千個人讀哈姆萊特,哈姆萊特也仍然只能是哈姆萊特。”
第四,重視評價導向對閱讀的影響作用。
自新課改以來,新課標就一直很重視評價對課堂教學的制約和引導作用,現在2011版新課標也仍然非常強調這一點,甚至還有加強的意思。但這一點在實際的教學行為里,并沒有很好地得到落實。我們有些老師甚至根本就不研究評價問題。這其實是不對的。重視評價功能,可能是新課改區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亮點。
關于評價問題,2011版新課標有這樣一些論述。關于誦讀,新課標說,“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這與闡述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是一致的。關于精讀,新課標說,“側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探究內容等方面的情況,以及讀懂不同文體文章的能力。”關于文學作品,新課標說,“可通過考查學生對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程度,以及自己的體驗,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關于古詩文,新課標說,“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我想,這三條或許會成為今后中考語文命題閱讀部分的指南針。我們老師要引起注意。在此基礎上,新課標又說,古詩文部分“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只是說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并沒有說文言語法或者詩詞知識不列入考試范圍,這一點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第五,強調多讀書,多動筆,少做題。
這一次新課標對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說明,它說,“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角色定位十分準確。我覺得這對于多年來,關于教師的角色定位爭執不下,是一個明確的表態。新課標同時還強調,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學生的情感熏陶和體驗。“實踐”“綜合”“體驗”和“創造”,這些詞語是這一次新課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說明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任務和教學建議都有了明確的新的要求。這些詞語,我們要認真加以領會。
我尤其欣賞這一次新課標中出現了關于多讀書,讀好書的呼吁,我以為這是一次回歸,對語文課程本色的回歸,回歸到讀書做人的根本上來。語文說到底,不就是引導學生熱愛讀書,學會讀書嗎?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學會做人。
新課標說,“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些話語多么樸實,但字字句句又都說到了語文教學的根子上。現在社會這么浮躁,許多人急功近利,有幾個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學生為什么語文能力和素養上不去,一個關鍵問題是無法沉潛下來讀書。許多學生做題,是看著題目就開始做答,浮躁得連考試提供的文本都沒有耐心讀完。這樣做題,分數又怎么可能會好呢?我們有些語文老師,也成天地埋頭做題、講題,也不讀書,久而久之,腦子就僵化了,心靈里也沒有源頭活水了,除了跟學生講一點做題技巧外,就沒得講的了,長此下去,語文成績又怎么能提高呢?
要學好語文,更要讀課外書,甚至要讀一點閑書,無用的書。這是修煉我們的心靈、情感和精神氣象必須要做的功課。否則,我們的心靈就會日漸干涸。新課標說得多好啊!它說,“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當然,要做到這樣,也不是太容易,一方面,我們要抵擋得住外面世界的誘惑,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安靜下來,做一做心靈的功課。
老師們,熱愛讀書吧,當你熱愛讀書時,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他們也會熱愛讀書的。當我們在校園里營造出了人人熱愛讀書的氛圍,那個時候,我們語文學習的春天就來到了!
回來就到多個學校聽課、調查有關語文的現狀,結果真真的讓我擔憂。學校領導不重視語文教學,沒有設置專門的閱讀課,認為讀不讀無所謂;老師整天講課,讓學生做習題,閱讀課根本沒提到日程上來;學生整天忙于做題,沒時間閱讀也沒有閱讀的意識,更別提興趣。語文就這樣被打進了冷宮多年,也許還將繼續下去,想想就令人擔憂。
一、新課標連用三個“打下基礎”強調了語文課程的“打底”功能。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在這里,新課標連用三個“打下基礎”強調了語文課程的“打底”功能。一是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是基礎的基礎,二是語文課程是學習做人的基礎,學語文同時也是在學做人,三是語文課程是學生繼續發展的基礎,語文學好了,學生才能健康地繼續發展和完善。三個基礎把語文課程的重要作用說得十分透徹了。
對語文課程的基礎性作用,一些學者和名師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實踐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就特別重視語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說,“語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與意義。語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語言文字,是各類文體的文章,文學作品又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都無一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響終生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是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漪也非常強調語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說,“語文教育要在學生心田‘植根’。”于漪老師說,學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樹魂立根”。她說,“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者和名師的闡述,不僅具體細化了新課標的精神,而且對我們也是一種警醒和鞭策。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盯住那點分數,那我們就矮化了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負教育的崇高使命。
深入品讀關鍵詞語,切實感受古人情懷
——評劉茜玉老師講授《岳陽樓記》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臣,以敢于直言進諫而名垂青史。有一年,江淮大旱,又鬧蝗災,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進諫宋仁宗,要求救災。宋仁宗置之不理,范仲淹便質問宋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說得宋仁宗無言以對,只好派人救災。就是本著這種“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性格和情懷,范仲淹成為了一個正直、高尚、心憂天下的政治家,也贏得了后人極高的評價和肯定。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稱他為“一世之師”,南宋學者呂中說他,“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范仲淹或許完全當得起這些贊譽。他寫的名篇《岳陽樓記》膾炙人口,其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千百年來,更是廣為傳誦,甚至成為了為官為政者的座右銘。所以,《岳陽樓記》作為一篇經典課文,值得認真教學。
然而,在我有限的聽課范圍里,卻鮮少見到有把這篇經典之作的精髓解讀到位的好課,一些老師常常是淺嘗輒止,停留在詞句上,或者停留在賞景上,有少數老師即便能要求學生賞讀名句,卻也是機械地死磕背誦,沒有從根本上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是一篇經典之作!這的的確確是很遺憾的事情,有點明珠暗投的意思。
本著這種想法,我們對《岳陽樓記》進行了認真研讀,在研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兩個字提領著全篇,而這兩個字就是“憂”和“樂”。然而,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是“憂”和“樂”,而不是“悲”和“喜”,或許正是這篇課文要下功夫的地方。理解了“憂”和“樂”,也就理解了古仁人的情懷,理解了范仲淹的儒家情懷,也就能比較深入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新課標語),這一點,正是新修訂的語文課標非常提倡的教學理念。可是學生卻極易混淆“悲”和“喜”,因為文章的基本篇幅都在說“悲”和“喜”,這既是學生的困惑,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后,我們就確定了本課的教學內容,這就是賞讀“憂”和“樂”,明確古仁人情懷。
劉茜玉老師的課,正是從這一點上切入的,這就一下子抓住了這篇經典之作的牛鼻子。這里稍微宕開一下,說點題外話。有些老師上課之前,總是喜歡煞費苦心地琢磨課如何上,才能有新意,希望在教學環節上有所突破,結果上課的過程中,或者強行灌水,或者天馬行云,文本自然就不可能認真落實了。我認為,這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在備課這個環節,還是應該在鉆研文本上下功夫,文本讀透了,怎么上,都會有較好的效果。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呈現出兩個特點,既簡潔,又環環相扣。劉老師先講故事,鋪墊作文的來歷,看上去好像與賞讀“憂”“樂”無關,其實暗設伏線,為后面解讀古仁人的情懷張本。再賞景,引導學生說透“悲”和“喜”的感情,是為后面賞析“憂”和“樂”做鋪墊。原來敏感的遷客騷人總是因物而喜,因物而悲,也因自己的升遷而悲而喜。那么有沒有一種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教學很自然地推進到下一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或異二者之為”,這就是古仁人,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了鋪墊得更充分,劉老師還及時地提出了一個小問題,古仁人的“憂樂”的具體內容的是什么?學生回答說,“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樣就把古仁人憂樂的內容都搞清楚了。
此時此刻,一個更帶有深度的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出了。這就是“悲喜”和“憂樂”的比較問題。在這個時候,劉老師還不忘記肯定學生,她以學生發現這個問題的方式,提出了這個中心問題。這既是對學生自我學習的肯定和引導,也是盤活學生資源的一個生動體現。學生的回答很精彩。有學生說,“悲喜”是個人的,而“憂樂”是天下人的;有學生說,“憂樂”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忘我的;更有一個學生說,“憂樂”是范仲淹對朋友滕子京的勸告,希望老朋友不要像遷客騷人一樣,以物喜,以己悲,而應心憂天下,為國為民分憂。學生說得多好啊!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完全深入地走進了文本,走進了范仲淹的心懷。他們還把老師一上課所講的關于滕子京的故事聯系上了,完全是一種深入學習,有效的學習。而老師在黑板上的及時板書,“遷客騷人:悲(物己)喜(物己)——情感;古仁人:憂(天下)樂(天下)——情懷”,更進一步幫助學生更明確了“悲喜”和“憂樂”的區別,特別是“情感”和“情懷”兩個詞語的對照,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遷客騷人和古仁人的境界的高下。
新修訂的語文課標強調說,“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節課在這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我相信,學生對范仲淹的“憂樂”情懷,一定會有所觸動。
本節課老師站位高,視野開闊,對文本鉆研深入,尤其是能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感受古仁人的儒家情懷,可以說為學生清純的心田,播撒了一粒健康的精神種子,這必將對學生的精神底色,注入新鮮的血液。當然,這節課上,老師上得有點緊,放松不夠,對學生的評價和肯定也不太及時,拓展部分可能還需要再仔細斟酌,等等,但總的來說,這還是一節特別成功的語文課,是一節符合新修訂的語文課標精神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