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本書,一個靈魂就蘇醒。——西川
書籍打開了我們的靈魂世界。沒有一艘非凡的戰艦,能像一冊書,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沒有一匹神奇的駿馬,能像一首詩,帶我們領略人世的真諦;即令你一貧如洗,也沒有任何柵欄能阻擋你在書的王國遨游的步履;多么質樸無華的車騎!可是它裝載了人類靈魂中全部的美麗!
書有神奇的力量,翻開它,我們會看見更多未知的世界,親愛的書友們,今天晚讀請跟隨沉默繼續走進《中國文學史》,共讀第四至第七章,第21至44頁,去一起領略源遠流長、文采斐然的中華傳統文化。
請在閱讀時帶著以下問題:
一、為什么說《尚書》是歷史的散文,而諸子的散文是平民的?
二、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帶給你哪些變化?
- 01 -
錢穆先生說,我國文學史與西洋文學史有極大不同之點。我國重散文,次為韻文。在中國,散文可能更先成為一文學體系。西洋的散文以小說為大宗,中國的散文則以歷史為大宗,因中國向來以史當作文學看。
所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即《尚書》記言,《春秋》記事,為我國古代兩大史書,它們在文學上均有很高的地位。
我國古代除韻文的《詩經》為主以外,尚有散文體的《尚書》,兩者是并重的。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我國上古時代歷史文獻的匯集,是我國最早的史書,是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學術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自漢以后,《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
《尚書》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散文已經萌芽。總觀《尚書》諸篇,其結構已經較為完整,謀篇布局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后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勃興,便可以看作是對《尚書》散文技巧的繼承和發展。 秦漢以后,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奏章,都明顯地受《尚書》文風、文字的影響,這便是該書的魅力之所在。
- 02 -
《春秋》這本書較《詩經》《尚書》遲出,孟子說:“《詩》亡而后《春秋》作?!薄洞呵铩肥怯浭碌?,是戰國時魯國的史書,記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孔子曾經刪減過,有“一字褒貶”之說,孔子《春秋》亦可說是我國修辭學之開始,《春秋》成書后,有很多人都為其作傳,其中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有三家,分別為: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谷梁傳》。
“春秋三傳”中《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作品,內容包括描寫戰爭的、外交的和貴族私生活以及大家庭生活等。
《春秋》的筆法是法律性的、客觀性的,《文心雕龍》說:“《春秋》辨理,一字見義?!币虼?,漢代時人有所謂春秋判獄,作為法律判案之用。因《春秋》是法律文字,用字造句是有分寸的,所以是不可刪改的。
錢穆先生認為,我國文學史上,韻文與散文之演變各有不同之現象,即韻文是漸往艱深的路上走,如《詩經》易讀,到屈原的《離騷》《九歌》則較難讀,再進而到《兩都賦》《兩京賦》則更難讀;至于散文,則其演變之趨勢是漸往平易的路上走,《尚書》難讀,到《左傳》則較為平易淺近了。
- 03 -
時光荏苒,文學的時光走進諸子百家。
所謂子,即是指先秦諸子,或稱諸子百家,即是指思想家或稱哲學家,諸子百家所作的散文水準均極高。諸子中之首位即孔子,其《論語》為其弟子所筆記,文學價值極高。
孟子說:“《春秋》,天子之事也。”因為《春秋》這部書是政治性的,是由史官記錄下來的官書,所以是歷史的散文;但“子”是私家的,屬于社會的,屬于平民的。 《詩經》中的風、雅、頌,首先是從十五國風開始,它可以說是平民的詩;至于平民的散文,則是從孔子開始。
《論語》是記載私人的言行,記載平民的言行;而《尚書》和《左氏春秋》,雖亦是記載言行之書,卻是具有政治性的,所以是“史”。這就是二者的不同。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錢穆先生說,此句人人可懂,正如在吾人眼前活現此景。此話實非真講松柏,其實是“比”,是一種比喻,吾人可比喻作“在患難中可見出朋友的交情”,并且可以此類推,舉一而反三,可比喻任何事物也。
此處一句寥寥十字,卻傳流了兩千五百年,這不是教訓,亦并非理論,而是一首詩,一幅畫,因而后人作詩畫用此題材者極多,“歲寒三友”即由此句推衍而出。一句話可以點醒你,我們要用文學的眼光來欣賞,才可得其情趣意境也。
《論語》以后有《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老子》與《呂氏春秋》諸書?!墩撜Z》是語錄體,《老子》多用韻,《墨子》開始向組織結構嚴密的論說文形式發展,《莊子》多采用含義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闡明理論,其藝術成就在于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說:“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的確,閱讀經典可以讓我們沉浸在一種樸素的溫暖之中,仿佛有一只大手牽引著我們,一步一步,走向心靈的深處,蒞臨生命的高度。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蒼天在上,靜靜無言,而四季依然輪轉,萬物自然得以滋生,這就是《論語》穿越了悠悠千年、俯視了大地蒼生向我們傳遞的“天地人”之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比天更遼闊、比地更深沉的當數人的內心了,當我們把天地的博厚、渾和放置于心靈時,便獲得了平和的心態,擁有了和諧的力量。
經典的意義就是教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一個人安身立世,要尋一份屬于自己的心靈的樂土——即使你身在鬧市仍心存安寧與超脫、淡定與從容。我們每個人讀經典,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悟,而愈是如此平常、如此樸素的東西愈容易為常人所接受,從而教會我們生存在不同時代而仍能獲得內心的快樂,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明德修身、止于至善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一個人的內心越安定、越從容,就越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理想之道是什么?我想:它應該是有根的,是寧靜、不爭、至簡的,它源于我們心靈的期待、對內心的寄愿。
真正的快樂應是內心的快樂、心靈的富足,這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而是同內心相連的幸福的感覺。
所以,我們要去追尋,追尋可以從心所欲的人生目標,真正建立一種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十五志于學”即年少時要努力學習,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三十而立”,確定自己一生的原則,三十歲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
這種自信不是與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對立,而是形成一種融合與相互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對聯“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達到一種自我提升的最佳狀態;“四十而不惑”,當敢于舍棄那些物質的東西并知道如何舍棄的時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找尋到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五十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笨鬃铀f的天命即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種對大道的信仰和追求,以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六十耳順”,此時,一個人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做到理解與包容……而當所有的規矩大道已成生命習慣的時候,才能做到從心所欲,這才應該是一個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而矣”,人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謂的情欲、名利等,必須超越極限達到無限,使精神能自然而然的在宇宙太空中遨游,人的精神與天地并生,達到永恒,這是真正的”有我”。
圣人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來越強調內心,越到后來越從容和緩。經典字字珠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崇尚仁禮之道,孟子教導人們要有浩然之氣;《老子》蘊含著玄妙的哲理,《莊子》則充滿著人生的智慧……
遠望方覺風波小,
凌空乃知海波平。
時光易逝,而經典依舊,今天我們有幸立于文采斐然的經子史集中,在圣賢智慧光芒的照耀之下,就讓我們靜下心來,于前行中進行自我的修煉與提升,于喧囂中覓一份平和與從容。親愛的書友們,開始閱讀吧!讓經典的力量伴我們成長,因為惟有閱讀才能讓內心充盈,年華才不會老去。
作者:沉默,有書智庫拆書達人,專欄作者,國學教師,馬拉松愛好者,身體和靈魂一直都在路上。愿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個人微信號:Jsz2889860831公眾號:沉墨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