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 棋
花箋染黛
我心素已閑
清川澹如此
清川澹澹,天地靜美!語句極簡,卻透著絲絲禪意。王維這兩句詩寫得真好,小編我摘了下來,錄在手機里。讀書累了、喝茶發呆,就看一看它,心里頓時會淡泊下來。為什么?因為此處的閑,是希望獲得一種不被人打擾的安寧,是精神渴望的純凈水。
這幾日,聽朋友頻繁提起一部叫《岡仁波齊》的影片。查閱了一下,發現豆瓣上的口碑極高,但在院線排片里卻小眾。導演用一年多的時間在藏地住家,走2500多公里路去朝圣。在大量留白的鏡頭里,人們真實而純粹、簡單而自在的起床、勞作、耕田、放牧、吃糌粑、喝酥油,念經文……導演張楊說,“這是生活,不能丟失?!庇谑?,他身體踐行的去觀察、尋找、記錄。然而,對于大多數身在城市汲汲營營的我們,簡單生活就如同信仰,早已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掛在嘴邊的名詞。人們尋找信仰的路似乎總在遠方,就好比有人說,今天要去看,明天就不一定看到了。于是大家趕著去參加一場又一場的儀式,似乎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獲得某種慰藉??墒窃诓氐?,人們早已將信仰貫穿成生活。在觀眾看來,朝圣是一件偉大而艱巨的事,但對于藏人,卻是平常如往昔的日子。于是,觀看這部電影,小編看到一個真相:信仰,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關信仰和修行的內在精神需要,終歸是屬于普通的、私人生活,因此,若能把日常生活過得簡單、專注了,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你有多強大,就有多溫柔!現世浮躁,在你痛悼失去的一切,向著目標茫茫碌碌的期間,往往因為不知道目標和追求,久之也不再以幸福之名稱呼幸福。那時,誰能把低處的小時光過得平闊悠然,能把自己的一顆心過得像溪水一樣淡泊,誰的靈魂就安靜下來了。想到此,一種夏日里,暑假的情緒便不知覺地滲透出來:惟愿時光溫柔以待,何人相對?
今年多雨,如今還沒有出梅,天空所以還是濕嗒嗒的不太爽利。在這個潮濕的七月,我早已從單薄的青春里打馬而過,穿過紫堇,穿過木棉,穿過時隱時現的悲喜和無常,悠忽就回到以前的日子里。那個時空里,夏日里早用上草席,每天忙碌地擦洗,總會聞到一股萱草的清甜香氣。
《詩經》里記載了各種草,古人籍植物來寄托情感,安頓秩序。給植物命名,如荇菜、蒹葭、莔、蒿,信手從虛空中拈一個音節,或許只是因為悅耳好聽,那種洋溢著歡喜的天真和好奇的初心,似乎是自然又非常靜定的安頓。有人研究這些草木,怡情多于功能。但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編織草席的蒲草、萱草都是溫柔的纖維。據考證,編織藝術的源頭應上溯到“結繩記事”。“繩”與“神”諧音,先民們彼此傳遞信息、表達思維、幫助記憶,都用繩子打結。這些天然植物編織帶給人們有關生活的恩惠。作為傳統工藝的一部分,自上古時代,草編的材料便來自鄉野,野草、樹枝、藤蔓一類。
《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們就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考古發現也證明人類祖先利用草、藤做繩,以及混合其他材料,如陶制作的編結實物。可見,天然材料的編筑、編結,構成器物。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西安半坡遺址等,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竹編,如簍、籃、簸箕、谷籮、竹席及農業工具,可見當時的技藝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從殷商到青銅時代,草編越來越多介入平常百姓生活,大量的草席、籃、草帽、草鞋、草衣、草簍、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成為日用品,也有用作宗教寺廟中的工具和用器,如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以至于商以后發展的麻、桑、絲等纖維植物的編織,也是以草編技術的基礎上逐步演變。
據《禮記》記載,周代以莞(即蒲草)編織莞席,并有專門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宣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如今在出土的楚墓中,可以發現當時制作的竹席和竹篋,舊書中記載的杯棬等器皿。慢慢隨著古人生活的發展,各種材料的工藝制品加入進來,生活用器變得越來越豐富。尤其到了唐代,棉麻廣泛種植,織造業興起后,草編的技藝顯然受到影響。江南地區的寧波、鄞縣一帶,開始采用一種柔軟光滑的席草編織睡席,舒適涼爽又吸汗。
草席是指用柔韌的草莖編織的席子。顧祿的《桐橋倚棹錄》記敘:“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席、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須席,極為工致,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須草席、淥田草席、祁陽草席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span>
地域不同,原料也不同,長江流域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須草、馬藺草、蒯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黃河流域,比如河北、河南、山東的草編,多為麥草,另外還有東莞的黃草,浙江的金絲草,湖南的龍須草等。不論哪種材料,和自然相關的軟性纖維成為國人最稱手的材料并不斷發展成為技藝,乃至商業。
至明清,宮廷工藝和民間工藝出現較為明顯的分野。草編技藝大多成為民間的日常。官府士紳舉辦了各種工藝局、工藝場、傳習所、勸工所等,通過師徒制傳授各種編織工藝,為商業牟利。史料稱光緒十二年,僅江蘇武進地區就有8家藤器制作工場,光緒至宣統年間,直隸的草編工場就有6所。各式學徒參與這類工藝制作,促進了民間的流通和發展。但是,受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作坊依舊是草編生產最為普遍的形式。男耕女織的傳統模式,不僅使生產散布民間,也形成了不同地區的草編特點。
本期主題非遺第二批目錄中記載的徐行草編,即產自江南地區的嘉定。徐行有蜿蜒曲折的河道,阡陌小道旁有各種植物,從老人口中的得曉,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于嘉定東澄橋鎮一帶的灘頭河邊,而徐行一帶所產的黃草光滑、柔軟、堅韌,非常適合作為草編的原材料。清同治年間(1861-1879)年,形成了以徐行鎮為中心的黃草編織區,成為當地農民一項主要的家庭手工業。徐行草編,色澤淡雅,質地光滑堅韌,并能染色,草制品紋理清晰,細密勻稱,松緊有度,平整光潔,并且門類多樣。清末,嘉定黃草拖鞋成為商品,暢銷北京、南京、蘇州、杭州、寧波、廣州、福州和香港等地。1920年,上海的洋行和當地的商人設站收購黃草制品成批銷往歐美和東南亞。當時的品種除鞋子外,還有提包、盆墊、杯套等數十種。
從工藝技法上來看,草編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繡、粘貼、割花扎勒種種。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法,甚至同一地區也有一些創新和改變。
這些其實都不重要,在編織技藝背后,最基礎的是商業考量。人們靠這門手藝以物換物,豐富、提高家庭生活水準。進化到文人世界,文震亨在《長物志》里把草編制品,如席擺放到琴室、佛堂、茶寮、浴室、階前……,把編織物上升到提高雅趣的欣賞層面??梢韵胍?,草席配合喝茶,就是一種簡單的禪修生活方式。于是,由簡樸的日常上升為雅意的旨趣??嗖桠掷先酥茏魅梭w會:“喝茶當于瓦屋低窗下,清泉當淥,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一窗一幾一席,此時的品茶感受,可謂獨得其妙。
清甜、樸素的草制品帶來的是一種清福。慢工出細活的功夫之下,草編加上雨打芰荷,濕嗒嗒的南方雨季里,這是怎樣的曼妙意境?白落梅說:在這喧鬧的凡塵,我們都需要有適合自己的地方,用來安放靈魂。也許是一座安靜宅院,也許是一本無字經書,也許是一條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驛站,為了將來起程不再那么迷惘。假借形式,無非就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瞬間感受。
突然,小編開始發散思維。離開空調格子間,小暑的酷燥里,煩悶的心何處安放?若有一席之地,清風自來,是不是會萬象皆深?
閑情幾許有人答: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席慕容說:開花的樹,為了那個人的到來,慎重地開滿了花,只為送他一處風景。而倉央嘉措在藏地的寂寞里,甘愿升起風馬,搖動所有的經筒,聽一宿梵唱,甚至轉山轉水轉佛塔,只為途中與她相見。
流年,在等誰的相濡以沫?小編不由地思考自己的清川……
于是,合筆入蓋的剎那,有一種收劍入鞘的決絕。
[小暑]手藝學堂: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