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高熱醫案一例并“酒客病”論治
滕某某,男,58歲。四川綿陽科學城居住。居民,無經濟及生活壓力,喜飲酒,長期飲用高度糧食酒,平均每日2-3兩,甚而半斤。發病時間2023年3月27日,本診所首診4月17日。
4月17日,患者以反復發熱17日,本診所首診。
患者3月27、28日,自感受涼感冒,流清鼻涕,打噴嚏,未進一步處理,3月30日起始發熱,期間體溫持續高熱40-42℃,自服消炎藥及退熱藥(具體用藥不詳),體溫漸變為上午38℃左右,午后如若自感惡寒即體溫升高至39-40℃,入夜后體溫漸降,發熱無汗,伴口苦,余無咳嗽,胸悶,明顯疼痛等癥狀。患者患病期間駕駛車輛出現一過性下肢乏力,頭暈恍惚并致車輛駕駛意外,于4月6日在市中醫院門診就診,血常規及各項病毒檢測均正常,未進行CR及CT等檢查,市中醫院仍給予消炎藥口服及退熱藥對癥治療,用藥期間有兩次出現持續兩日體溫正常,其中一次因食用西瓜后致體溫復熱,一次在飲酒后再次發熱。因家屬常在本診所就診,在咨詢中醫可治療后介紹患者前來就診。
患者4月17日診所首診,我父親接診,給予家傳協定的“大青龍湯”兩劑,一劑兩日,一日三次,每次150ml。
處方:炙麻黃18g、桂枝18g、杏仁30g、石膏30g、甘草3g、炮姜8g、大棗30g、麻黃根30g、北細辛3g、桔梗18g、瓜蔞殼18g、浙貝母18g、黃芩18g、砂仁8g、蘇子18g、白芥子18g、前胡30g、辛夷15g、焦山楂15g、桑白皮30g
用藥一劑后體溫正常,但正常體溫仍只持續了兩日后再次發熱。
患者4月22日由我接診,四診查察。
患者體溫依舊持續為上午輕,下午重,下午4.5點左右即感惡寒發熱,體溫39-40℃,無特殊伴隨癥狀,僅在發熱時自感乏力,整個病程出現過兩次下肢乏力,頭暈恍惚表現。發熱期間飲食清淡,未認真忌酒,仍間斷飲酒,飲食差,近日自行刻意每日食用兩個雞蛋以增加營養,小便黃,大便正常。舌紅,苔黃微膩。脈寸沉,關滑,左尺小浮。
審視癥狀,患者檢查無感染之跡象,無他證之伴隨,回顧病因只有長期飲酒這一途,癥狀只有高熱反復,且有一定的發熱規律,類似于日晡潮熱。故而從癥狀推導病因,發熱上午輕,下午重,類似于日晡潮熱,此為陽明經氣旺于申時,熱發于胃腸,患者無便秘等癥狀,這是一種胃腸的濕熱病證;發熱強度來看,熱之發也,有微暴不同。微熱者,熱而和緩,陰血內虛也;暴熱者,熱之燔灼,陽氣亢害也,此患者當為暴熱。脈象寸沉,關滑,左尺小浮。寸脈沉,心肺久病積,關滑,則肝脾有熱于外,左尺小浮,腎陰有傷,總體脈象提示為肝腎陰虛,心肺積熱。到此考慮患者當為“酒客病”。反復發熱是因濕熱內聚,陽氣亢害,而陽氣亢害之源當為酒毒。為什么是酒毒呢?《諸病源候論》述:“酒性有毒而復大熱,飲之過多,故熱毒瓦斯,滲溢經絡,浸漬腑臟而生諸病也。或煩毒壯熱而似傷寒,或灑淅惡寒有同溫瘧,或吐利不安,或嘔逆煩悶,隨臟氣虛實而生病焉。病候非—,故云諸病。”患者因長期飲酒,酒毒積于胃腸,酒之傷人,濕而且熱,濕熱之毒,永久不變,因受外邪引動而發,故而出現了類似傷寒的惡寒發熱,發病期間又貪食生冷,復飲酒漿,故而熱勢不退,反復再三,癥狀又類似溫瘧,有一定規律性。此外患者出現頭暈恍惚之癥,也可用酒毒解釋,《圣濟》云:“嗜之無節,或飲過度,停積不散,蘊滯于胃,散流諸脈,熏蒸腑臟,令人志亂,乃至不醒,有連日而無所覺知者,甚則中毒,而為酒疸諸熱之病也。”
診斷:酒客病——肝腎陰虛,心肺積熱
處方:自用協定大青龍湯加減。另需知酒性傷陰,故方中加入清虛熱,養陰之品。
藥物:炙麻黃18g、桂枝18g、杏仁30g、石膏35g、甘草3g、炮姜6g、大棗20g、麻黃根30g、北細辛3g、瓜蔞殼18g、浙貝母15g、前胡30、黃芩15g、砂仁6g、焦山楂10g、桑白皮30g、地骨皮20g、山茱萸15g、胡黃連10g、鱉甲12g、青蒿30g、銀柴胡15g、鹿角霜15g、浮小麥30g、茵陳蒿20g、生地30g、知母18g、丹皮20g
服法:一劑,水煎服。首次煎藥,加水瞞過藥面3-5cm,浸泡30分鐘,大火煎開,小火煎5-7分鐘,香氣大出即取服,首日可100ml每次,不限次數,頻服,直到本次所煎藥汁全部應畢;體溫如恢復正常,或低于38℃,則6小時一次;首次藥汁飲畢后續煎煮10-15分鐘每次,后續服藥每次150-200ml;在家每日監測三次體溫,并記錄,復診時攜帶,服藥期間嚴格忌酒及生冷,藥畢復診。
后續:患者服藥后未及時復診,余一度以為治療無效。然18日后,5月10日患者因再次出現雙腿乏力,偶有頭暈,自感失去自覺復診。追述病史,4月22日開藥后服藥兩天,服藥期間雖仍有發熱,但體溫漸降,患者因性格灑脫,不愿繼續服藥,故而自行停藥觀察,藥畢兩日后,4月26日起,體溫自行恢復正常,到5月10日就診之時未再發熱。期間患者又自行恢復飲酒,在飲酒期間再次出現雙腿乏力,自感失去自覺等癥,伴口干無味,但仍可正常飲食,二便可,舌紅,苔干,黃膩。脈右濡,左寸尺沉,關滑。患者脈象上,右手脈由沉滑變為濡,左尺由小浮變沉。此脈象提示濕熱漸除,陰液得復,然心肝仍有熱擾。故擬方“三仁湯”除中上兩焦濕熱,鞏固之前治療效果,后續再進一步滋陰養筋。
組成:杏仁30g、白豆蔻6g、薏苡仁30g、滑石20g、木通15g、淡竹葉15g、厚樸10g、法半夏10g、當歸15g、川芎15g、炒白術20g、生地30g、干姜4g、黃芩18g、玉竹15g、黃精15g、荷葉10g、石斛10g、藿香18g、佩蘭18g、陳皮12g、葛花18g
本例持續1月的高熱案,愈。酒毒傷筋證,后續調治,如有佳效,另文表之。
案語:發熱者,多種疾病之表現,現代醫學多以“感染”為其主因,當無感染跡象之時,現代醫學往往只有對癥治療一途,而此時中醫如能適時介入,常有奇效。
本例患者,引出一個古往有之,但現代鮮有提及的“酒客病”。 對于酒客病,大多數人僅僅體留在《傷寒論》第17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指嗜酒的人。吳謙注:“酒客,謂好飲之人也。酒客病,謂過飲而病也。其病之狀,頭痛、發熱、汗出、嘔吐,乃濕熱熏蒸使然,非風邪也。若誤與桂枝湯服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這是仲師自解。如果喝了桂枝湯之后就會嘔吐,這是因為酒客不喜甘的原故。酒體為水為陰,甘味藥物有保水的作用,比如腎病浮腫的患者不能用甘草,就是因為甘味的甘草不利于水液代謝。同理,甘味的甘草也不利于酒水的代謝。在傷寒論中,只要是防止津液流失的處方之中都有甘草,而排泄水濕的處方之中都不用甘草,這也是久服甘草會出現浮腫的原因,(當然我們也提到過,甘草的甾體結構和糖皮質激素極為相似,故而甘草的作用及副作用和糖皮質激素也極為相似,你品,你細品^.^)。
可能到此有同學會問,你前面不是用了甘草和大棗嗎?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我們理解的“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此病非太陽中風證,故不能用桂枝湯概之。酒客病治療當多用“上下分消之藥”。東垣云: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醫貫》)。治酒傷,汗則從表而散,尿則從便而除,“發散汗出”是治酒傷的的方法之一,故而本例選擇了發汗力很強的“大青龍湯”治之。另考慮酒性傷陰,故方中加入了大量清虛熱,養陰之品。故而本案1劑,熱隨汗解,陰陽和,陰液平復。
另述,酒客病治療,均知葛花解酲湯,為酒客之良藥。但需知蓋酒之傷人,濕而且熱,濕熱之毒,永久不變,非若他癥之有六淫七情、經絡傳變之不齊也。故治之者,必于本臟藥中,而兼去濕熱之品。至于葛花解酲,惟為酒客初病者設,因酒必先入胃,故用消食理滯、上下分消之藥。若以之概治變后之癥,固非丹溪意也,臨證時需辯證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