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常心態使研究成為一種教育生活
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是改進職業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是產生教學經驗、形成教學智慧的重要手段。這種科研活動,越來越多地被教師所接受。但在實施教育科研活動中,有的教師將教育科研主要看作是職稱評定的砝碼,有的教師選擇的科研課題或內容主要為了吸引別人的眼球,有的教師科研功利意識濃郁,凡此種種,都使得教育科研活動顯得浮躁、空泛。教育科研一同任何其他科研活動,其實很需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從容研究,冷靜思考,才使科研成為自身職業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使科研與教學相伴始終,使科研真正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助推器和發動機。正如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所說的,如果一個人在從事研究之初,就以諾貝爾獎作為奮斗目標的話,很有可無法達到這樣的目標。研究所需要的從容、淡定,發現所需要的沉著、進取,不是外在功利的一時引導所奏效的。
市場的喧囂,人事的繁雜,文化的多元,價值的失范,這些外在的影響,會波及到教師,引發教師這樣或那樣的心理變化,使得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更多一份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追求。這些影響,我們固然要看到。而真正在教育科研中有所獲、有所得,切實通過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的教師,可能恰恰是認識到教育科研外在氛圍的嘈雜,而又坐得下來,心沉得下去,不斷思索與探究教育教學問題的教師。我們舉目四望,分析每一個成功教師走過的路,都不難發現,正是他們的孜孜以求、日積月累,才有了今日的輝煌和成就。平常心看上去平常,真正長期堅持將教育科研作為自身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則變得有些不平常;平常心看上去平凡,真正堅持不懈將教育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不斷進行分析探究,則變得有些不平凡;平常心看上去簡單,真正不遺余力在教育教學征途上通過科研達到精致,則變得有些不簡單。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實的積累和經驗;多了一份平凡的心態,也就多了一份超越與提升。功利難免,但還是要少一些。今天的教育科研需要這顆平常心!
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動力
我們常常說:好奇心是打開科學研究大門的鑰匙,是進入科學殿堂的必備臺階。我們也常常引述愛因斯坦的話教育我們的學生: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在我們自己的教育科研活動當中,這些教育學生的言論好像失去指導意義了,不少教師不是因為好奇去研究,而是為研究而研究。沒有或失去了好奇心,教育科研活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動力,外力推動之下的研究活動難以持續長久,難以真正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教育科研活動中,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動力,它使得研究饒有趣味,別有情趣,使得研究逐漸成為教師內在的心理沖動。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發現一切有待探索的問題,是今天教育科研中教師需要有的一種心境和心態。為什么某一個學生今天的表現與以往迥異?為什么今天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進程出現如此大的差異?為什么學生在解題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為什么今天一個不經意的教學活動會引發非同尋常的教學效果?
在教育教學中,實際上是充滿著問題,充斥著大量待解的難題。教師只有善于發現問題,慣于探尋事實背后的原因,樂于分析解決問題,才會使自身的研究與自己的成長緊密結合在一起。
好奇心是導引研究走向深入的標尺。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活動時,受好奇心的驅動,就有可能在破解問題找出初步解決問題的答案后,進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續解決問題的方向,將研究引向思維的深處,引向教育的深處,教育教學的一些規律性認識、實踐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沒有好奇心,教育科研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研究任務,或僅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有可能淺嘗輒止,僅將研究停留在觀察和分析教育教學現象的表面,僅滿足于發表一兩篇所謂的科研成果,滿足于職稱評定或其他非內在的需要。
毋庸置疑,人的年齡與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年齡越長,經驗越豐富,思維越趨向于定勢,對外在事物的敏感度就會越降低,好奇心也就隨之減弱。應該說,這是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的阻障因素之一。
但在教育教學實際中,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問題意識,有意識地促使自己關注外在事物的變化,有意識地提升自己對變化的敏感度,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好奇心進一步加強。好奇心產生的途徑有很多,書籍閱讀、報刊瀏覽,參觀考察、經驗分享,自我反思、集體合作,都蘊含著眾多的問題,都可能滋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循著好奇確定問題,進而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的研究才有韻味和意義,才是教師真正發自內心的研究。
三、相信研究的價值與能力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質,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現為要相信自己研究的價值,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關鍵。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在教學上是一把好手,甚至是當地的教學能手,但一旦說起科研,常顯得不自信,以為自己是一線的老師,不能勝任科研的要求。
在這里,首先需要明確教師教育科研的定位。定位明確了、準確了,才會使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我們反復強調,教師的教育科研與專家的教育科研不同,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研究的開展存在于教育教學的實施過程,研究的成效表現為切實改進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教學水平。而專家的研究,問題來源于理論,來源于書齋,研究更多地體現為資料的梳理與分析,研究成果的評定標準反映為理論創新的要求。兩者不能相互替代,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共同構成為教育科研總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社會的轉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沖擊,素質教育實施的挑戰,所有這一切都給當今的教育教學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實踐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主體是教師,專家則是對解決問題的理論路徑進行探討,對抽象和一般的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只有教師拿起科研的武器,以研究者的姿態出現在實踐舞臺上,才能使教育教學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反映教學的新要求。
既然教師的科研定位與專家不同,那么,也就大可不必用專家的科研標準來要求自己,教師也就完全有能力勝任自己的科研工作。今天的教學好像不太如意,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強,課堂參與意識不強,好像沒在狀態,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后續教學中應該加強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進行改進,改進后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定?改進以后又遇到了哪些新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能否解決,如果不能的話,我需要從哪里獲得相應的支持,我解決這樣的問題有幾種方案,哪種方案最適宜于學生實際以及教學的需要?如此等等。
教師每天對這些存在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解決,就是在做教育科研工作了。試問,專家能做我們這樣的教育科研嗎?大概是不能的,即使能的話,這樣的專家也是為數極少的。我們恰恰是這些問題最為恰當的解決者、解答者。假以時日,教師完全可以成為教育科研活動的行家里手,成為教學的發言人和教學智慧的擁有者。
自信心來源于解決問題的成功激勵,來源于日積月累的經驗提煉,來源于持續不斷的自我反思。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活動時,要注意從科研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用學生的變化、教學行為的調整、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師生關系的新形式等激勵自己,從中認識到科研的意義和價值,認識到自己逐漸提升的科研能力;不要急于求成,要認識到科研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與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密切相關的,要在日常的實踐與研究的雙向互動中積累自身的經驗,提升自身的本領;要不斷反思自己的研究行為,及時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汲取他人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使自己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面對困難的勇氣不斷增強。
四、把科研當作一種教育責任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一種手段,它可以用來達到不同的目的。既可以用作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新課程,也可以用作單一地指向改進學習成績或其他目的。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明確自身的職責,增強自己的責任心。
從今天來看,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都使得教育科研更多地應該為實施素質教育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服務,而不是別的什么。教師在從事科研時,首先要認識到自身工作所處的歷史方位,了解經濟社會對教育教學發展的要求,明確自身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向。
教師教育科研的責任心還表現在對學生負責上。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教育科研的一切著眼點和落腳點也應該體現在學生行為的改變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原因分析,進而提出解決對策,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這是教師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在從事教育科研時,教師心中要始終想著學生,眼睛要始終看著學生,從學生那里尋找研究課題,從學生那里獲取研究的動力,從學生那里得到研究成果的驗證。
教師有了教育科研的責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科研的持續進行。與從事任何科研活動一樣,教師的教育科研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這樣或那樣的阻障。有了較強的責任心,教師才有可能知難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通過自身智慧的發揮或他人經驗的借鑒等,逐漸解決問題,使教育教學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教師有了教育科研的責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當教師認識到科研的目的在于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是自己本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時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科研成果逐漸應用在實踐中,通過應用發現新的問題,實現新的突破,達到新的境界,而不是滿足于課題成果的評獎或出版等。
教師有了教育科研的責任心,同時也在很程度上推動了教師自身職業生存方式的改變。教師把教育科研當作自身分內的事情,與自身教育教學日常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將教育科研加以內化,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積極投身于教育科研。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逐漸改變自己原有的職業生活方式,邊實踐邊研究成為主要的存在形態。
五、寬容他人就是支持自己
對從事教育科研的教師而言,要有平常心。對于其他同行而言,則要有寬容心。寬容他人的失敗,認可他人的努力,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悅,同他人共同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今天的教育教學,面臨問題眾多,困難重重,幾乎沒有什么現成的答案,這就需要廣大教師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熱潮之中,通過研究解決問題。這類研究,不屬于少數教師,而是需要所有教師共同參與的,在彼此間的寬容與理解中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寬容別人,也就是在影響或引導著別人寬容自己,于人于己都有一定的助益。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心是一顆博大的心。教師同屬知識分子,傳統中文人相輕的不良習氣,應該說在今天還有著一定市場。這種不良習氣,在今天教師職業生活中正變得越來越需要摒棄。每個人都是研究者,都需要實現實踐者向研究者的轉變,而研究都需要不懈探索,大膽嘗試,共同協作,相互激勵,是研究的內在需要。只有在相互的理解和認可之中,科研才能成為教育教學發展的動力源泉,教育教學中的現實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寬容是獲得別人尊重的基礎。寬容心是與他人良好相處的保證。有寬容心,教師才會自覺地從他人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才會設身處地地從對方的視角看待問題。一個研究項目,一項研究活動,都蘊含著各種各樣的教育意義,有時很難用絕對的對與錯、正與誤來區分。認識教育科研的要義,寬容他人暫時的失利,你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當你自己遇到類似困難時,才能獲得同樣的支持。
寬容是一種境界。寬容心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事事計較,心胸狹隘,只能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處在緊張狀態之中。看事高遠,心胸豁達,才能使自己與他人關系良性發展,和諧相處,心安理得。在教育科研活動中,不責怪,少指責,多自省,常反思,心境坦然,才使研究逐步能漸入佳境。
六、“小學問”需要細心來“大”做
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總體上說,是小題大做的研究,需要從細微處著眼,從教育教學的小處著手,需要做“小學問”。如此,也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細致入微考察疑難問題,不放過教育教學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紕漏。
細心是發現問題的前提。今天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無疑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問題,但要發現值得研究而且有可能深入研究的問題,則需要從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從稍縱即逝的現象背后捕捉問題。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現問題,是研究能夠找到恰當選題的前提條件,也是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常體現的研究特征。
細心是實施研究的保證。借助細心,教師可以對研究問題向課題轉化過程中的種種可能與限制進行認真梳理;借助細心,教師可以對研究方案的各個細節進行具體設想,預見在研究中有可能存在的種種障礙;借助細心,教師可以在研究具體實施過程中考察各種各樣的新現象、新矛盾、新情況;借助細心,教師可以仔細別自己的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的異同。凡此種種,都需要通過細心來完成。
細心是反思研究的保障。對中小學教師來說,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改進教育教學實踐,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因而,研究過后,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的利弊得失,問題解決的實際水平,改進實踐的實際狀態。反思研究全過程,需要細心;探討后續努力方向,需要細心;甄別自身行為的前后變化,也需要細心。
教師在日常研究中,要把細心作為實施研究的基本要求,不滿足于得出初步的認識和結論,不滿足于概要性的看法和觀點,要注意提醒自己仔細再仔細,認真再認真,用縝密的思維和細致入微的眼光來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撐。
七、先當好學生,后做好先生
在與中小學教師打交道的過程中,有兩類老師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一類是虛心向專家學習,向同行學習,向書本學習,甚至向學生學習,不斷探索,銳意進取,一段時間以后,其教育教學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在當地成為教育教學創新的能手;一類是教學已小有名氣,但專家的意見聽不進,同行的教學不能成為其學習的樣本,“居功自傲”,以自己已有的稱號或榮譽為榮,一段時間以后,其教育教學與以前沒有什么變化,逐漸也就不再成其為教學的行家里手。兩類教師的差距,是觀念的差距,是行為的差距,更是學習態度上的差距。
當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有很多是無現成答案的問題,是以往的教育教學經驗所不能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說誰是教育教學的權威,即使是權威的話,也只是某一方面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下,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分享智慧,就成了教師從事教育科研必須的選擇。在彼此的借鑒與學習中,可以不斷形成自己新的視野和思路。先當好學生,后做好先生,對教育科研來說,教師尤其需要如此。
虛心與心虛是兩個緊密相關的詞語。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之初,有心虛的感覺,覺得自己心里沒底,對科研中的問題缺乏判斷力,對科研的實施效果心中無數,對自己科研能力心中惴惴,都是正常的事情。關鍵在于,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心不能虛得太久,不能不以為虛,不能放任其虛,更不能以虛為實,要使心虛轉化為心實,不可或缺的就是虛心求教,認真鉆研,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智慧充實自己,用他人的先進做法和專家的理論指導充實自己,用教育科研的成效激勵自己。
八、持之以恒才能有所突破
塑料花式的教育科研,作秀式的教育科研,偶爾為之的教育科研,是近年來教育界關注并予以批評的現象。教育科研要真正解決教育問題,教育科研要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水平提升的發動機,教育科研要真正為教育實踐服務,就需要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的時候,矢志不渝,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換來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進。
做教育科研并不難,難的是一直持續不斷地做教育科研,難的是一直將教育科研明確定位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的教育教學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在實踐中也能感受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破解難題的路徑,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要將這些問題持續不斷地作為反思對象,作為自身實踐待解的難題,持續不斷地將研究與教學結合在一起,則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恒心和意志。
當今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改革的阻力增大,難度加強,攻堅戰增多。在此情形下,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是輕而易舉就可解決的,教師每前進一步,都需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有堅持研究持續探索的決心和行動,否則,這些問題就有可能止步不前,不只是存留于現狀,甚至會重新走上改革前的老路。這些問題,只有靠教師來解決,只有靠教師的研究來解決,只有靠教師堅持不懈的研究來解決。
只有理性分析,沉著應對,不言放棄,教師的教育科研才能有所獲,教學才有所成。縱覽有教學成績、科研水平的教師,大概沒有哪一個是在自己的科研與教學道路上沒有遇到挫折,沒有遇到挑戰的。他們的堅持,他們的開創性、操作性與堅韌性的有機統一,使得他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積累下自己寶貴的教學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獨到的教學智慧。
九、讓自己處于主動狀態
拿破侖?希爾告訴我們,進取心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在不被吩咐應該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動地去做應該做的事。有了進取心,教師才有可能主動地去發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自覺地投身于研究之中。我總以為,研究只有在主動狀態下,才會使得研究者有思考的樂趣,研究者也才不會將之作為“身外之物”,也才會持續開展。主動地去做,研究既會做完,也會做好;被動地做,研究達到做完的狀態也就完事大吉了。
教育科研有的是問題,也有的是難題,其中不少是有解卻難解的問題,長期有解而近期難解的問題,甚至無解的問題。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如果要在這些問題的探索上有所成就,或者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性質和類型,就需要有不斷進取的心理狀態。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就是在不斷推進著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品質。教育中的問題,大概沒有哪一個是一蹴而就可以解決的,研究者常陷入一種兩難的狀態中,有的時候也會覺得孤獨無助。教師常在貌似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又會遇到一個新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發現隱藏著的其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斷吸收新知識,掌握新方法,學習新本領,借助于研究形成對教育教學的新觀點,就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日漸成為教師職業生活方式內在的組成部分。
十、教育科研最終是為了實踐的改造
教育科研的最終成果,遠不是為了撰寫一兩篇文章,出版一兩本著作,而是要切實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使得教育教學水平呈現出新的狀態。因而,教師在從事教育科研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結合教育教學的新情況、新矛盾加以認識,使研究成果成為教育教學走出困境的鑰匙。
現在的中小學,尤其是城市中小學,大多有自己的科研課題,大多有一些物化的用著作、文章形式表現出來的研究成果。通過這些成果,我們能夠體察研究的實施過程,分析研究各個環節的嚴謹或松散,大體能夠反映一個研究的水平或狀態。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成果不能僅停留在課題研究本身,而是體現在教育教學實際的改進上。換句話說,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實際問題,能否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在多大程度上改進教育教學實踐,能否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能否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這種發展,才是衡量教師教育科研的最終標準。
教師之所以做研究,是因為教育實際面臨問題和矛盾的需要,教師研究的成果也就需要運用于問題的解決和矛盾的破解。要從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從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出發,重新思考教師教育科研的定位,重新搭建教師教育科研的平臺,重新厘定和衡量教師教育科研的標準,重新審視教師教育科研的價值。這里說“重新”,似乎重了一點。但在這些方面,我們的確存在著許多誤區,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科研只是促進教育實踐改進的手段。教師從事教育科研,如果目的僅在于發表文章,為評定職稱作準備,為教師考核打基礎,而與實踐的改造無關,與問題的解決無關,這樣的研究也就逐漸失去了實踐針對性。教育教學問題眾多,科研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就應該體現在問題的解決上。如果有可能,教師科研課題的評定,既要看其文字成果,更要看其實踐表現,用多樣化的而不是單一的方式衡量課題研究的水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