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包括固態硬盤)的接口其實很多,比如目前最常見的SATA、M.2、PCI-E,還有些不怎么常見的如mSATA、SATA Express、U.2等,還有一些專屬接口。
在下面的表格中,我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存儲接口規格,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基本就能明白中間的差別, 這個表格雖然是兩年前制作的,但在今天依舊適用。
目前固態硬盤最主流的是M.2接口,其它就是慢慢要被淘汰的SATA III(機械硬盤主流接口),以及追求高性能的PCI-E接口,其它的如mSATA等都少見,就不說了。
SATA是硬盤接口的標準規范,當前已發展到SATA III,接口速度6Gbps,所以很多人也稱為SATA 6Gbps,這是機械硬盤最主流的接口,也是之前固態硬盤的絕對主流接口。
SATA III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但它已經服役多年,對新技術的支持也不夠(如NVMe標準),接口的體積也較大,而且帶寬對SSD來說,已經成了制約。
取代SATA的接口是M.2,它比SATA接口要小多了,有豐富的可擴展性,最長可以做到110mm,以便提高SSD容量。
其實M.2接口可以同時支持SATA及PCI-E通道,前者可以兼容舊有產品,后者可以提升速度,早期的M.2接口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論帶寬10Gbps,現在M.2接口全面轉向PCI-E 3.0 x4,這樣理論帶寬能達到32Gbps,比起SATA III那是高出多倍。
PCI-E接口的SSD其實很早就有,最初多用于企業級市場,性能和成本都高,尤其是成本對民用市場來說是消費不起。
PCI-E接口通道也從PCI-E 2.0 x2向PCI-E 3.0 x4提升,帶寬也能達到32Gbps,現在PCI-E固態硬盤可以保證容量和性能的需求,基本上高端用戶的選擇,旗艦級SSD大多會選擇這一接口。
總的來說,目前固態硬盤主要接口有SATA III、M.2和PCI-E三種,SATA III廉頗老矣但尚能飯,低端市場的寵兒,M.2接口是目前主流,中端市場的寵兒,PCI-E接口固態硬盤則是高端市場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