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格律詩三十八句口訣(三)
學格律詩三十八句口訣(三)

第四節 什么是韻和押韻

      主要的直接就記下面四個基本概念好了。別的慢慢就會明白。

      何為韻?何謂押韻?何謂"韻律"?何謂韻腳和白腳,二者區別?

      1、何謂"韻"?答:"韻"的基本定義是,兩個以上的韻母相同的漢字,按照一定的間隔規律,放綴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個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諧、順口、流暢的朗誦效果,這就構成了"韻"。

      劉勰于【文心雕龍】說:"同聲相應謂之韻"。換句話說,"韻"即是"同一收音"稱之為韻。如"東、公、空、通、同、聰、烘、紅、隆"等字,皆以ong為收音,即同屬一韻。而取"東"字為代表,稱之為

      "東"韻。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綿、延、前"等字,皆以ian為收音,亦同屬一韻,而取"先"字為代表,稱之為"先"韻。粗淺地理解,"韻"就是一系列韻母相同的字。

      2、何謂"押韻"?答:在寫作格律詩的過程中,把一些韻母相同的字(同韻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現,以形成一種節奏美和音韻美,就稱之為"押韻",押韻也就是韻的使用方法。

      3、何謂"韻律"?答:格律詩詞中對韻的運用規定稱之為"韻律",這和我們平時理解的韻律一詞的意思不一樣。韻律有兩種解釋,常見的某人跳舞很有韻律啊,韻律操啊方面等,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含義。但實際的解釋就是:"平仄和押韻規范",所以在格律詩詞中它就是專業的術語。

      4、何謂"韻腳"和"白腳"?二者何分別?答:押韻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就像人躺下來,放在腳底一樣,因此有韻的那個地方(那個字)又稱之為"韻腳",反之不押韻的那一句最后那個字就叫做"白腳"。很顯然,"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犯錯誤叫"踩腳"。

      韻腳好比穿了襪子,白腳好比光著沒穿。老葉是春夏秋冬只要躺下睡覺就白腳,一起床就韻腳。不像我們論壇有的人,睡覺還韻腳,起床卻白腳,夏天更是白腳一夏天。哈哈,開個玩笑,幽一小默,放松一下。

 

      第五節 學韻律術語 知韻律規則

      韻律術語在聲律、對律、章律等幾大律中算是最多的。上面介紹了一些,接著再集中介紹韻律術語,學習術語還可以了解很多韻律規則。

      1、詩韻。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的韻書。

      2、韻部。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

      3、押韻。簡單地說就是指兩個韻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知道,漢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組成的(少數字只有韻母)。如"漢"字,它的聲母是h,韻母是an

      ,合起來讀han (漢)。而押韻同聲母無關,如"彈"字,聲母:d,韻母:an 。雖然二字讀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個韻母-an

      運用到詩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韻的作用。格律詩押韻既便于吟誦或記憶,又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之美。

      4、葉韻。一作"諧韻"、"協韻"。詩韻術語。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須改讀某音,以協調聲韻,故稱。南北朝有些學者按當時語音讀《詩經》,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還表示這里是押韻的地方(韻腳),葉音同協,表示與上面協調的意思。

      5、鄰韻。古代的韻分得比現代的嚴格,譬如"eng"和"ing"就分為兩類,不過在現代的詩韻學說里,因為發音比較接近,已經歸納成一個韻部。當然,現代韻部中,還是有比較發音接近的韻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這種比較發音接近的韻部,稱之為鄰韻。唐宋詩人用韻的情況,平聲韻可分為幾組,每一組都屬于鄰韻。①東、冬;②支、微、齊;③魚、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刪、先:⑥蕭、肴、豪;⑦庚、青、蒸;⑧覃、鹽、咸。按此分類來掌握鄰韻,是比較嚴格、比較正規的。但實際上,現代詩人對鄰韻的運用已經擴寬。有人甚至把普通話押韻的字都當作鄰韻來用,一般也認可了。

      6、合韻。屬于同一個韻部的韻腳,稱之為合韻。

      7、通韻。詩韻術語。鄰韻的韻借來一用,這種做法稱之為通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一東"與

      "二冬"、"四支"與"五微"、"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通韻在填詞中用得比較多,但在格律詩中,要求則很嚴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為格律詩中都是隔句押韻(偶數句),至于第一句押韻不做強求(稱之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強求,借借鄰韻來幫幫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換韻。詩韻術語。從這個韻部換到另外一個韻部,這種手法稱之為換韻。"換平"就是指換成另外一個平聲韻部,反之"換仄"亦然。

 

      9、轉韻。從同一韻部的平聲韻(或仄聲韻)轉到仄聲韻(或平聲韻),就叫轉韻。所以"轉平"或"轉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換韻分清楚,換韻是在兩個不同的韻部之間換;轉韻只在本韻部內轉。歸納一下就是:"外換內轉"。須知,格律詩中絕對不可以轉韻或換韻,這只有在詞中才有的押韻方式,至于怎樣押,不用記憶,詞都指定好了的。

      10、寬韻和窄韻。屬于同一個韻部的韻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韻部寫起詩詞來當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難度。因此,多韻字的韻部就稱之為寬韻,反之為窄韻。

      11、險韻。詩韻術語。指語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唐宋詩人中也有故意押險韻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險韻。宋蘇軾曾用"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1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二是和韻。包括: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次序,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13、和韻。又稱依韻,即和他人詩,而同用其韻。吳喬答萬季埜詩問云:"和詩之體不一,意如答問而不同韻者,謂之和詩;同其韻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用其韻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依其次第者,謂之步韻(亦稱次韻)。步韻最困人,如相毆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韻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難照顧。"。

      14、次韻。又稱步韻。謂和人之詩,而依原詩所用之韻及次第也。顧炎武【日知錄】云:"凡詩不束于韻而能盡其意,勝于為韻束而意不盡"。次韻不成功的標志,則以韻為主,而以意相從,想表達的意思不能通達,好比血脈橫亙,句聯意斷。近世詩人,亦多有"次韻"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壯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15、用韻。就是用某人之某詩所用之韻為韻而成詩。

      16、分韻。又稱賦韻,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詩友相約賦詩,選定數字為韻,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韻成詩。叫做"分韻",一稱"賦韻"。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句。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分韻大都以人數為定,如四人則取成語,五七人則取古人詩句為宜。

      17、限韻。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一個韻,依韻成篇。限韻有兩種情況:①限韻不限字。②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18、分題。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分題有時分韻,但不限制。

      19、疊韻。凡賦詩重用前韻,即稱為疊韻。一說,"疊"不是指前后字的疊,而是指前后句的疊,是指詩句中前后兩句的末尾兩字的押韻相同。也就是說"韻角"(末尾)兩字有兩個韻,最后一字是輕音節韻,這種韻式在詩詞里也就更為罕見了,倒是在曲藝和兒歌中比較多見。如,

      你我分別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雖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卻潤心頭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頭)三字押的是"由求"韻,尾字押的是"發花"韻,這就是所謂的疊韻。

      重用前韻例,如:

      戲贈樂天復言 元稹

      樂事難逢歲易徂,白頭光景莫令孤;

      弄濤船更曾觀否,望市樓還有會無;

      眼力少將尋案牘,心情且強擲梟盧;

      孫園虎寺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

      重酬樂天 元稹

      紅塵擾擾日西徂,我與云心已共孤;

      暫出已遭千騎擁,故交求見一人無;

      百篇書判從饒白,八米詩章未伏盧;

      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復言 元稹

      繞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帶月輪孤;

      休文欲詠心應破,道子雖來畫得無;

      顧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險斗敵都盧;

      不然豈有姑蘇郡,擬著陂塘比鏡湖。

      20、抱韻。有的詩詞作者還采取這樣一種韻式,盡管不多見但時有出現。就是在四句一節的詩中,一、四句押韻,抱著二、三句的押韻。如:(找不到古詩例,用現代的)

      愛你不需要原因,不存在任何距離。

      只要決定作的事,就需要努力勤奮。

      一四句押韻,二三句押韻。前者用的是"一七"韻,后這用的是"人辰"韻,前者抱著后者的韻。這種韻式更為少見。

      21、交韻。就是奇數句和偶數句各自押韻,即相互交替押韻。這種韻式最早見于《詩經》,現代詩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見。如:

      蠟燭燃燒柔弱的身體,是為給別人帶來光明。

      她一生都在毀掉自己,用淚跡書寫光榮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韻";二四句用的是"中東"韻,這就是交韻。

      22、變韻。一般的長詩很難做到一韻到底,因為過長的篇幅只用一個韻,使詩意的表達和詞句的選擇,會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詩詞作者往往采取變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在一首長詩中,采取兩個以上的韻,就叫著變韻。這個韻式在長詩中比較多見。

      23、跳韻。這是較常見的韻式,跳一句一韻,也叫隔句韻或雙句韻,就是每隔一句一韻,單句不論,雙句必韻,也有起句也韻的。其特點是韻點分布工整,有較強的韻感。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象通韻那樣句句必韻,這樣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慮押韻而影響詞句的選擇和內容的發揮。

      24、進退韻。亦稱"進退格"。詩韻術語。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進退格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寒"、"刪"或"魚"、"虞"等,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

      25、轆轤韻。亦稱"轆轤格"。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轆轤韻者,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稱。

      26、葫蘆韻。亦稱"葫蘆格"。詩韻術語。與進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蘆,故稱。

      27、出韻。同一個韻部中出現了另外一個韻部的韻腳,而體裁中又沒有這樣的要求時,這就犯錯誤了,這種情形,就叫做出韻。

      28、擠韻。同一句式當中或詩中不適當的地方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不論平仄如何,干擾了韻律效果,破壞美感,稱為"擠韻"。這些與韻腳同韻母的字也可稱為暗韻。

      29、擠腳。一般指在本仄腳句中用了與仄腳字相同韻部的字。

      30、踩腳。格律詩規定:韻腳一定是平聲,白腳一定是仄聲,這叫做"腳分明"。如果白腳寫成了平聲,就犯錯誤了,這個錯誤叫"踩腳"。

      31、撞韻。不該押韻的白腳押了韻,叫"撞韻"(也叫"贅韻",累贅意思)。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白腳處使用了同韻部的仄聲字,也叫"撞韻"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韻與"踩腳"有區別。踩腳指的是在白腳處用了平聲字,而非同韻字;如果用的是同韻字,則錯誤類型歸為撞韻。

 

      第六節 押韻的根據

      格律詩必須押韻,押韻必須有根據,押韻的根據就是韻書。

      現今按所依據的韻書分為舊韻和新韻兩派。主張"詩依平水"的仍依據"平水韻"用韻,并自恃名門正派,自謂正宗。主張按普通話韻母,依據"新十八韻"、"現代詩韻"等書用韻的,自恃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目前,舊新韻并行,典型的雙軌制。古代作詩用韻根據欽定韻書;現今作詩用韻并無官方規定韻書,而且自創新韻書很多。老葉的意見是喜歡哪種、習慣哪種,只要不觸犯用韻規則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韻知曉舊韻,使用舊韻了解新韻,決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萬歲。

      第七節 押韻的一般規則(通則)

      格律詩押韻,既要有根據還要遵循一定規則。共計六大規則。

      1、偶數句押韻。格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只押平聲韻。格律詩正例是押平聲韻,而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一條死規矩,事實上以格律詩的體例,假如押仄韻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一規則。

      3、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格律詩不允許。

      4、首句入韻的詩,其首句的韻腳可鄰韻。由于第一句押韻與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格,用鄰韻也行。有個好聽的名字-"孤燕入群"。這種首句用鄰韻的風氣到晚唐才相當普遍,宋代更成為有意識的時尚。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5、不允許一個字重韻。

      6、腳分明。參見《聲律》不贅述。

      以上所述律詩用韻的嚴格性,只是為了說明古代的律詩。今天我們如果也寫律詩,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是可以的。

 

      第八節 押韻的特殊規則

      這是通例之外的押韻規則,前提是鄰韻通押。共計六格。

      1、飛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韻借可通押的鄰韻,稱之為"飛雁入群格"(或稱孤鶴入群格)?,F舉為例: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江韻) 騷人閣筆費評章;(陽韻)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陽韻)

      首句用三江韻,余用七陽韻。

      雪作 曾幾

      臥聞微霰卻無聲,起看階前又不能;

      一夜紙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過我柴門客,笠重歸來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諸山粉黛見層層。

      詩押十蒸韻,而首句借用"庚"韻字為韻腳。

      2、飛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韻借可通押之鄰韻,稱之為"飛雁出群格"(或稱孤鶴出群格)。如:

      故行宮 元稹

      寥落故行宮,(東韻) 宮花寂寞紅;(東韻)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冬韻)

      詩押"一東"韻,而末句借用"二冬"韻之字。

      3、進退韻。亦稱進退格。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與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刪"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一退,相同押韻,故名。仍以鄰韻為限。

      □□□□□,□□□□□。甲韻

      □□□□□,□□□□□。乙韻

      □□□□□,□□□□□。甲韻

      □□□□□,□□□□□。乙韻

      4、轆轤韻,亦稱轆轤格。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轆轤,故名。仍以鄰韻為限。

      □□□□□,□□□□□。甲韻

      □□□□□,□□□□□。甲韻

      □□□□□,□□□□□。乙韻

      □□□□□,□□□□□。乙韻

      5、葫蘆韻,亦稱葫蘆格。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蘆,故名。仍以鄰韻為限。

      □□□□□,□□□□□。甲韻

      □□□□□,□□□□□。甲韻

      □□□□□,□□□□□。乙韻

      □□□□□,□□□□□。乙韻

      □□□□□,□□□□□。乙韻

      □□□□□,□□□□□。乙韻

      其實,進退格有點兒相當于西方詩體中的交韻,轆轤格有點兒相當于西方詩體中的隨韻,這點可以參見一篇《聞一多<死水>詩集的形式分析》的文章。傳統詩體對現代詩體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東西方詩體也有可比較之處。

      6、極端例子。如:

      永王東巡歌 李白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灣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本詩押"二蕭"韻,卻于次句押"三肴"韻字。

      次韻答寶覺 蘇軾

      芒鞋竹杖布行纏,遮莫千山又萬山;

      從來無腳不解滑,誰信石頭行路難。

      首句押"一先"韻,次句押"十五刪"韻,末句押"十四寒"韻。

      聞鶯 楊萬里

      曉寒顧影惜金衣,著意聽時不肯啼;

      飛入柳陰深處去,數聲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韻,次句押"八齊"韻,而末句押"四支"韻。

      以上三例,是通韻的極端例子,不屬通例,不宜效仿,初學者知道即可。

      以上為特殊之押韻格式,略述之以備一格,供大家了解。

 

      第九節 押韻十三忌

      用韻如用兵。作為格律詩,它可以錯律但絕不能錯韻。沈德潛《說詩晬話》:"詩中韻腳,如大廈之柱石,此處不牢,傾折立見。……杜甫詩'懸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韻腳之法"??梢娧汉庙崒τ诟衤稍姷臉O端重要性。不按規則用韻,則完全談不上格律詩而屬于打油詩、順口溜了。除了前面介紹的押韻規則應嚴格遵守外,更不能觸犯用韻的高壓線,即押韻的戒忌。聲律有"聲八戒",韻律有"韻十三忌"。"十三忌"是押韻規則的延伸、細化、補充。

      1、忌出韻。出韻俗稱落韻,如押"一東"韻之詩,誤押上"三江"韻或"八庚"韻中之字,即為出韻(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論)。

      2、忌擠韻。也叫犯韻又稱冒韻。即不是韻腳處用上同韻之字。如,《涼州詞》.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遠,片,萬,怨"

      四個暗韻與韻腳韻母都相同,擠韻。再如,《逢鄭三游山》.盧仝:"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詩中"逢"與

      "峰"字,俱屬二冬韻之字,與韻腳同韻。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應注意。至如與韻腳疊字者,如"茸茸"等則不在此限。

      3、忌撞韻。在格律詩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腳與韻腳的韻母相同,都屬于撞韻?!冻醮盒∮辍?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好去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其中白腳"處"與韻腳"酥,無,都"都是烏(u)韻,撞了韻,系平仄通押(混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其中白腳"岸"與韻腳"間,山,還"都是安(an)韻,也撞了韻。

      4、忌湊韻。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連屬,勉強湊合者。凡湊合之句必軟,軟則不穩。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詩韻貴穩,韻不穩則不成句。"

      5、忌重韻。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此乃大忌。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復作韻。同韻字很多,哪能就識一字呢?一般人不犯此病。

      6、忌復韻。凡意義相同之字,如六麻韻中之"花、葩、華",七陽韻中之"芳、香",十一尤韻中之"憂、愁"等字,義皆相同,一詩之中雙押即為復韻,應避之。易水寒版主點評過這類問題。

      7、忌連用同音字作韻。指的是押韻句連續使用同音字,并無間隔。如,首句用"湯",二句用"鋼",四句用"岡",六句用"綱",八句用"剛"即是。但是隔句一用不算,如《客中行》.李白"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義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這首詩中"香,光,鄉"其中香和鄉間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韻。指的是由兩字組成的一個詞,為遷就韻腳顛倒而用。如:"先后、新鮮、來去、慷慨、凄慘、輝光、牛馬、地天、玲瓏、參商、羅綺、琴瑟、乾坤"等,如果不妨礙原義方可顛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稱之為倒韻,切不可用。如羅綺-綺羅,圖畫-畫圖,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類,可用。大家韓愈等有湖江、白紅、慨慷之類的顛倒用法,后來人亦譏笑其倒韻。學詩要扎實基礎,倒韻也是常見病必須引起重視,否則,恐怕麟麒、凰鳳、木草、川山之類就要俯拾皆是、觸目驚心了。

      9、忌僻韻。僻韻又稱"險韻"或"難韻",即生僻之字,如東韻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對僻韻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論述,也不屑一用。

      10、忌啞韻。啞韻者,指的是聲調不響亮,或意義不明顯的韻字。如"東"韻之"忡、懵"等字即是。【隨園詩話】:"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響。'芳'即香也,而'芳'字不響。以此類推,不一而足"。

      11、忌別韻。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韻不同,而意義也不同,誤押之即為別韻。如"重"字于二冬韻作"復疊"理解,于二宋韻則作"貴重"理解;"降"字于三江韻作"順服"理解,而于三絳韻中則作"下落"理解;"鮮"字于一先韻中作"新"字理解,而于十六銑韻里則作"少"字理解,務須辨明,方不致誤用生出歧義而貽笑方家。

      12、忌混韻。一般是指平水韻與新韻混用,也有指用詞韻代替詩韻,任意將詩韻擴大。

      13、忌亂借韻。所謂借韻,就是首句可借,因為依格律首句可入韻亦可不入韻,要求寬泛,可以借韻,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韻借到了偶數句就造成亂借韻。

 

      第十節 提高用韻質量

      1、選好韻。選韻,宜擇其與詩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詩詞韻轍的選擇,一般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 作品的內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韻仄音色上的特點,來表現豐富多彩的詩詞情感。如"發花"`"江陽"`"中東"`"言前"等韻的收音是放口(開口)韻,音色比較洪亮,選擇這樣的韻仄適合表現慷慨激昂`熱烈奔放的豪情壯志。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就是選擇的"中東"韻,充分地表達了作者激越壯闊的情懷,也使讀者朗誦該詩時體會到了愛國主義的激情。

      其次,"一七"`"姑蘇""梭波"等韻的收音是收口(閉口)韻,音色比較柔和,選擇這樣的韻轍就適合表現憂郁凄婉的情感。如陸游的《釵頭鳳》一詞選擇的是

      "梭波"韻,較好地體現了作者在回憶與表妹唐婉的深厚感情時,那種百感交集`悲苦難忍的心情,也使讀者深切地體會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 韻轍本身的特點因素

      漢字十三韻轍中,無論是哪一種韻轍,都有一個包含漢字的多少問題,有寬韻和窄韻之說。

      寬韻如言前、江陽、中東、人辰、發花、遙條、一七等韻轍,因包括的常用漢字多,構詞能力較強,被大多數作者選擇其作為韻腳用字。特別是寫較長的詩篇時,要選擇寬韻。窄韻如乜斜等韻轍,包括的漢字屈指可數,構詞能力也較差,一般詩詞作者較少采用。

 

      (3) 詩詞的音樂性因素

      因為好多的詩詞是可歌的,所以作者在創作時假如考慮到譜曲的功能,就要考慮到這一因素了。若是雄壯豪邁的歌曲,就應該選擇言前、江陽、中東等韻轍了。若改編的是女聲歌曲,用一七韻就會使女歌手更易唱得響亮動聽。

      總之,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韻轍,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必照抄照搬。尤其是在寫短詩時,完全可以跟著感覺走,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寫。如果越寫越覺得別扭,難以將意思表達的透徹,也可以換個韻轍重寫,直到滿意為止。

      附: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引何無忌與人論詩云:欲作佳詩,必先尋佳韻,未有佳詩而無佳韻者也。韻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題韻適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擇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揚轉換,用頓挫處,尤宜吃緊。理會此處,最見人平日學力淺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長篇,亦宜斟酌。韻腳穩妥,庶無牽強搭湊之失??梢姽ぴ娬?,未有不留意于韻。今人沖口吟哦,但求協韻,甚而次韻、疊韻,連偏累牘,徒使脣焦腕脫,令人生厭。

      一般說來,"尤、侵"韻之詩,較適于憂愁情緒之表達,"覃、東、江、陽"等韻,較適于表達歡樂、開朗之情緒。周濟【宋四家詞選】云:"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莫草草亂用"。學者宜引為箴戒。

 

      2、陰平陽平盡量不通押。大家知道在格律詩中押韻必須是平聲,但嚴格地、更細致地分析,平聲韻仍然還包含了陰平和陽平聲調的二種聲調的韻,仄聲韻也同樣還包含了上聲和去聲的二種聲調的韻,即使同處一個陣線,但還是有細微的區別的。如下表:

      四聲特征表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高平調 升 調 低平調 降 調

      高-高 低-高 低-低 高-低

      ā á  ?!?à 

      5-5 3-5 2-2 4-2

      緊-緊 松-緊 松-松 緊-松

      上-上 下-上 下-下 上-下

      陰 平 陽 平 上 聲 去 聲

      由上可見,盡管將陰平、陽平歸納為平聲,上聲、去聲歸納為仄聲,但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做法,因為每一聲都有每一聲的特點,都代表了一種不同的風格。因此,盡量不通押。如果通押混用,在聲音的循環回歸藝術效果上沒做到完美,會有一種拗口的感覺。如: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三個韻中"吳,壺"是陽平,"孤"是陰平,陰平與陽平通押,同樣有些拗口。

      《金陵懷古》朱雀抬頭訪孔丘,

      桃源際會武陵舟。一條林帶烏衣巷,兩扇蓬門紫府溝。墳起金陵芳草,火燒赤壁亂荊州。茅廬山上仙人洞,憑吊瑤池把淚抽。這首中五個韻"丘,舟,州,溝,抽"全是陰平。所以讀起來很順口。而且生動明快。有用"韻更上一層樓"之感。

      古人在押韻的時候,往往是平聲部陰平、陽平通押,仄聲部上聲、去聲通押的(在古聲中也出現上、去分押和入聲分押的情況,但沒有形成明確的要求),這是普遍的現象。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更上一層樓的用韻,不一定非要做到,對于我們初學者能夠分平仄就可以了,如果做到就更完美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詩詞講座(五)
一天學會寫詩詞
關于(中華新韻十四韻)韻部劃分的解釋
近體詩的押韻
律詩的平仄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司法| 平江县| 丁青县| 九龙城区| 临澧县| 馆陶县| 莆田市| 富平县| 庐江县| 威信县| 图们市| 呈贡县| 襄汾县| 尉氏县| 扶风县| 稷山县| 留坝县| 类乌齐县| 屏南县| 双桥区| 广河县| 罗江县| 陇西县| 游戏| 沁源县| 桦南县| 韶关市| 白河县| 博客| 游戏| 桐梓县| 四川省| 宁化县| 兴海县| 富川| 故城县| 武清区| 眉山市| 建宁县| 西贡区|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