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黃帝內經》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中就已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有關天人合一的養生經。
對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以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地大經,人們不僅在農業上順應其變化,并且將這種變化引進到養生中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對此闡述得十分清楚。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三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天地間生氣勃勃,草木欣欣向榮。為適應這種環境,人們應該夜臥早起,廣步于庭就是在庭院里披發散步。這是春天里的養生方法。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都開花結果了。人們生活在這種環境里,可以晚些睡覺,早些起床。人們不要厭惡日光,而應適當接受陽光的煦照,使體內陽氣正常散布。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立秋到立冬這三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節,金秋之風漸漸而來,其時秋高氣爽,天地清肅,暑濕已去,地氣清明。在這個季節應該早臥早起,與雞的睡眠、起床時間相似。使情志安寧,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同時還要收斂神氣,不讓情志外馳,從而保持肺氣的清寧。這就是秋天的養生之道。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七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立冬到立春這三個月中,自然界生機閉藏潛伏,水冰地裂。這時人們養生不要擾動陽氣,應該早睡晚起,以太陽出沒為標準,日光顯露才起床。在精神上將自己的情志藏匿起來,還應當避寒就溫,不要讓皮膚開泄出汗,使陽氣藏而不泄。這就是冬天的養生之道。
●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此八者,病者與調理病人者,皆所當之。
一年之內,春天防御風邪侵入,又要預防寒邪;夏天防御暑熱之邪,又要預防由于暑濕之邪侵入而受涼,從而導致感受寒邪;長夏時令防御濕邪留戀;秋天防御燥邪侵入,又要預防風邪侵入;冬天防寒邪侵入,又要防風邪侵入。這八個方面,病人和醫生都要明白。
文章來源:家庭醫生報 作者:錢靜莊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