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于膝蓋練習有什么要領可掌握?
傷膝原因可能是練習者太注重表演性而忽略了太極拳真正的要領。這種現象在初學者和專業運動員中受傷情況較為嚴重。還有就是腰肌勞損在太極拳愛好者中也比較普遍。
現在練太極拳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的步幅跨得過大了。一旦步幅過大,勢必造成上身的僵硬。上身一僵硬,反過來又造成下肢難有很好的支撐力和平衡性,這樣對膝部就更加大難度。對于膝部肌腱先天比較弱的人來說,自然就容易受傷了。
“ 過猶不及”都是不符合太極拳自然原則的。這也是好多練太極拳多年不能松沉下來的緣故吧。
太極拳《關要訣》中就有一句:“定踨于膝”。就是要求膝蓋必須定向于腳尖所對的方向。
無論那一派太極拳都對膝蓋的鍛煉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就是在弓步時,“小腿與地面垂直”為度。
但是,現代體院武術的倡導是膝不過腳尖。其實,他們都過了腳尖了。專業運動員的膝過腳尖,當然就會誤導業余愛好者們的練習方向。因為專業運動員是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嘛。榜樣都出問題,被誤導的業余愛好者們當然也就會跟著出問題了。
太極拳對于身肢的要求,在其他武術里面也應該是通的。
正視膝痛-----太極拳習練方法糾誤2003年12月27日,在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召開了“2003年太極拳國際論壇”會,研討太極拳發展的問題。
在“論壇”召開的前幾日,12月20日《人民日報》和12月23日的《廣州日報》,先后發表了同一標題為《腿部有損傷的中老年人不宜練太極拳》的文章:“甘肅省對345名練太極拳的人調查,發現有42.3%的人患膝部關節痛,其中58.7%是練拳之后才痛。”
這個信息,對練太極拳的人特別敏感并成為這次“論壇”的重要話題。有幾位與會代表聞訊就立即到“論壇”附近的辦公室,查找上述報紙看。
有的代表對上述信息表示懷疑說:“甘肅是怎樣調查的?太極拳是能防治疾病的,怎會引起膝關節痛”;也有說:“我練太極拳也有十多年了,可沒有膝痛這種毛病!”……該文寫道:“科學的太極拳運動,是可以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起到按摩治療腿部勞損作用,但是練習不規范,卻又容易造成各種運動性損傷。”但是,文章沒有說明,為什么這么多人練拳都不規范?而膝關節痛又多是練拳引起的。
這位長者分析說:甘肅省被調查的對象,很可能多是練“競賽套路”的人,練“傳統套路”的人不可能有這么多人患膝痛。他認為“競賽套路”有不少動作是不規范的,是引起膝關節痛的主要原因。據此,他建議修改1956年和1960年先后出版的24式和88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并強調說,這些套路已推行40多年了,國家憲法沿且一再修改,這些套路有不規范之處,為什么不可以修改?
不少代表擔心,太極拳會引起膝關節痛的信息,會使初學太極拳者存戒心而影響練拳的積極性;出會使想練太極拳的人,特別是青少年人會望而生畏“不敢問津”,從而大大妨礙太極拳運動的深入發展。
筆者是個太極拳迷,練拳數十年如一日,大約練了30年左右的“競賽套路”,對增強體質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因此而經受過長期膝關節痛之苦。至1987年改學傳統楊式太極拳,當時還是有嚴重膝關節骨質增生,曾多次到佛山中醫院治療,該院住院部主任潘國全醫師曾拿著我的X光照片告訴我:“你雙膝骨質增生十分嚴重,最好還是去練太極拳(后來才知他的父親是廣州人稱“太極皇”的潘炎流先生)。”果然如他所說,我經過積極學習傳統套路兩三年后,膝痛逐年減輕,四五年后就很少疼痛了,現在徒手也可以登山了。
筆者練拳的經歷以及所知廣東佛山的區榮鉅、楊氏太極的嫡傳楊振鐸先生等練傳統太極幾十年的老師練拳實踐,完全證實上述專家的論斷是對的,據我所認識的太極拳家都沒有練出膝部關節痛。相反,練“競賽套路”反映膝痛的人,則每有所聞。
24式和88式太極拳套路,都是借鑒楊式傳統套路編著的,為什么在防治疾病的作用上卻有這樣的反差?經本人悉心研究,發現好些動作,在競賽套路方面是會引起膝痛的:
第一,弓步。“競賽套路”要求“膝蓋不要超過腳尖,后腿自然伸直”,但練者據此,即使“不超過腳尖”也會膝蓋與腳尖取齊,因為后腿伸直,膝蓋如果不到腳尖,就會虛實不分,出現“雙重”的弊病,加重雙腿的壓力而轉動不靈。這種弓步,大腿與小腿之間的骨關節不是互相吻合,而是由于傾斜而長期分離,使關節互相磨損,氣血也因此而受阻造成“不通則痛”。而腿的伸直是完全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余”和“一身五張弓”的傳統要求的,由于雙膝前后弓步,時而前傾,時而后仰,直接增加了雙膝關節的負擔,久而久之,便會引起關節痛。
競賽套路則不同,不論前后弓步,卻是膝蓋對涌泉腳面的“三七步”,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不論進、退、轉,步法十分輕靈,做到不偏不倚,不傾不仰,膝的關節不僅不會受到磨損或扭傷,反而起到輕輕按摩的相互作用,所以能治療腿關節勞損。
弓步是太極拳所有步法中的主體,約占各種步法的65%-70%,因此弓步的步法是否合乎規范是對膝部關節起好壞作用的關鍵!
第二,換步。“競賽套路”在左右換步時,明確要求:“上體后坐”、前“腳尖翹起微向外撇”(即所謂“后坐撇腳”),然后再踏實前腳成弓步。這種換步方法,比起傳統套路,不是簡化了,而是復雜了。以“左右摟膝拗步”為例,“傳統套路”左右都是三個實步兩個虛步,而競賽套路左右都是四個實步三個虛步。如果單純步法數量增加,而增強運動量還不要緊,問題在于這種不合規范動作的增加,使膝關節受到嚴重的損害:由于身體后坐,“腳尖翹起微向外撇”就必然是以腳跟為軸轉,這就使得腿的轉動與腰胯分離,而不是腳隨腰轉。這種不良的轉動,使左轉時,左膝偏向左歪,右轉時右膝偏向右歪,連腳尖也不能對正,更不用說百會穴、會陰穴與涌泉穴之間成垂直線了。這樣“撇腳”,當站起來時,大大增加了兩膝之間,骨與骨這間的摩擦力和加重了小腿的負荷,時間長了兩膝安得不痛!那么“撇腳”后是否可以“以腰帶腿”呢?當然可以,可是這樣轉的話,因身體坐實后腿,而勉強用腰去帶前腿,又必然使后腿受腰胯大力的扭曲,久而久之就會扭傷,要想膝不痛也難!
第三,競賽套路較注重外形動作,內在方面注意較少,特別是與意、氣、力的結合較少,談不上“氣遍身軀無少滯”、“以意運氣”、“氣與力合”等等,形成內外不協調,呼吸與動作不調和,使氣血不流暢甚至堵塞,這些都是導致膝關節痛甚至其他關節痛的重要原因。
因此,筆者認為太極拳的規范問題是當前太極拳運動中的重大問題,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使太極拳運動更規范地走上正軌而深入發展
練太極拳強調全身肌肉放松,關節松開。但這種放松必須建立在保持各關節的正常功能和正確位置的基礎上。在肌肉放松的同時,一定要立身中正,進而貫徹頂頭懸、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等練拳要求。反之,如果肌肉松懈,姿勢又不中正合規,久之就會造成關節損傷。
練太極拳時,由于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所以少有人訴說上肢疼痛的,說膝關節疼痛者居多。太極拳講求虛實變換,避免雙重,所以有許多動作,都是一足支撐全身體重。如虛步[也稱坐步]是最典型的步法,即全體重心落于一足,并屈膝下蹲,另一足虛著地。與單足直立相比較,膝關節負荷有根本的不同,它產生了一個橫斷膝關節的力P,而P隨著腿彎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以直立為零[圖1]。
練太極拳姿勢越低,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越大,必然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才能支持膝關節維持支撐。所以我們說,以健身養生為目的,練太極拳姿勢高一些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盡量避免一足承重,虛步的兩足承重可三七開,即前足三分后足七分。
第三個問題是腳的位置。各式太極拳對腳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弓步,楊式太極拳要求,前腳順,即腳尖向前,后腳外撇約四十五度角;而吳式太極拳要求所謂“川字步”,兩只腳尖都朝前,虛步也如此[圖2]。如果做錯了,就都會造成膝關節損傷。
我們先分析膝關節的作用。膝關節不是萬向節,它主要的功能是順著脛骨[小腿]和股骨[大腿]方向向后彎曲,側向扭動的余地不大。扭動過大就會損傷半月板,而這種扭傷比受壓迫更為嚴重。所以楊式太極拳的虛步要求開襠,使股骨、脛骨和腳尖三者的方向一致。這樣做,若左腳在前,就限制了身向左轉動的靈活性。所以吳式太極拳把后腳也順過來,以增加向左轉動的靈活性,而又保證了大腿、小腿和腳尖方向的一致性。事情有利就有一弊,吳式太極拳由于兩腳都朝前,橫向的穩定性就不如楊式,向右轉的靈活性也不如楊式。所以吳圖南先生又把后腳位置取二者之間,改后腳尖向前為外撇約二十度角。總之,無論什么式太極拳,都不能使膝關節外撇或里扣在腳尖方向之外或之內而呈扭曲姿態,否則會嚴重損傷膝關節。
最后,我們討論“中正”與“斜中正”問題。
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一文中說:“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吳式太極拳認為,發勁猶如推車,雙足腳尖朝前,身軀向前傾,才有力。于是把摟膝拗步等弓步動作的姿勢由立身中正改為前傾。這樣的改動,有利也有弊,且弊大于利。現在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把這一改動稱之謂“斜中正”。吳圖南先生從吳鑒泉先生學習太極拳八年,仔細研討這一姿勢,認為不改為好。其利弊比較如下:在技擊方面,身軀前傾,雖然發前沖勁大了,然而重心不穩,易為人乘。在養生方面,吳圖南先生長壽,在百歲時曾接待過美國太極拳基金會會長周宗樺先生,周先生問:何以長壽?吳老答“頂頭懸也。”吳老生前,任何時候都立身中正,這是數十年練習太極拳養成的良好習慣。此外,立身中正,頂頭懸,使得頸椎和脊椎伸展,不壓迫脊髓和神經,而身軀前傾,則脊椎骨相錯位而壓迫脊髓和神經,同時,因抬頭使頸椎彎曲,而壓迫延髓和神經,久之成病。故吳圖南先生之太極拳姿勢,除斜飛勢等少數特定的姿勢外,皆立身中正....................................
練太極拳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許多朋友在練楊式太極拳時,往往出現膝關節疼痛的問題。宗師楊振基講,練拳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是因為練習方法不當所致,主要原因就三:
一、運動過程中沒有分清虛實。“懂陰陽,分虛實”是貫穿于整個太極拳的基本原則,王宗岳《太極拳論》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轉換的時候不可不分虛實腿就動,虛實不分就會出現雙重現象,就“滯”,滯則澀,帶著體重去硬擰,必然要傷及關節。
二、沒有以腰帶動身體其它部位運動,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用腰”。楊家練拳口訣曰:“腰拉腰拽腰腳手”。是講運轉過程中力的發點和順序。有些朋友練拳時不知道如何用腰,往往誤把轉胯當成是轉腰。其實楊式太極拳要求轉腰不轉胯,特別是云手時更是明顯。如果在運轉時不是用腰帶動腿,而是用胯帶腿,自然就會扭膝關節,再持點重讓關節受力,就會造成疼痛和損傷。
當然,這里講轉腰不轉胯并不是說要求胯就定在那里不動,它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怎么能不動呢。而是說不要以胯代腰,而是要用腰帶動身體其他部位進行運動。
三、邁步落腳不到位。楊家拳很注重位置,講“位到勁到”。位置包括落腳的方向和距離兩種。方向是要求雙腳落在地下一定分正隅,所謂“正隅”就是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如果一只腳站正,另一腳就應當站隅,就是兩腳始終保持45度角關系。在楊式太極拳整個套路里,除卻開始的起勢和中間的云手有平行腳站立外,所有腳尖方向都是分正隅。因為雙腳只有這個角度才能使腿和其它相關關節處于最佳放松狀態,是符合人體構造學原理的。
分正隅也就是分虛實分陰陽。反之,如果腳站立方向大于或者小于45度角,不分正向或者隅向,弓腿時膝蓋就不能夠順著腳尖方向運行,你的腿關節就會覺得緊,有別勁,就容易扭曲損傷。
到位的另一方面就是距離,往前邁部兩腳距離有一定要求的,不是想邁多大就多大。楊老師要求前后兩腳中間空擋距離是本人的一個半腳長,左右襠距是本人一個腳寬。左右平行站立時距離是本人的一個腳長。如果這個位置把握不好,在運動時就會讓膝蓋發生扭勁就會出現疼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