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性患者,70歲,大學教授,因反復頭暈、頭痛1周,來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查頭顱MRI示:兩側基底節區散發腔隙性缺血灶?;颊唠S即主動要求入院作全面體檢,結果示:血生化常規無明顯異常,心電圖、心臟超聲波、胸片均正常。遂按照“腦梗死”治療,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活血化瘀等治療后,患者病情始終未見好轉,反而頭暈加重,陣發性胸悶、心慌、出汗、失眠、口干等情況也接踵而至。后經反復與患者溝通得知,患者子女長年在國外居住,平時她與老伴兩人生活,當得知自己得了“腔隙性缺血灶”后,內心非常恐懼擔憂,生怕自己會癱瘓,不能再與子女見面,遂出現上述癥狀。
其實,這是一例比較典型的抑郁癥軀體化表現的病例。經服用抗焦慮抑郁的中成藥烏靈膠囊及心理疏導等治療,4周后,患者的上述癥狀便明顯好轉。
腔隙性缺血灶不等于“中風” 腔隙性缺血灶只是一種影像學的說法,平時正常老人也可見到;而腔隙性梗死是長期高血壓引起腦深部白質及腦干穿通動脈病變和閉塞,導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壞死和液化腦組織由吞噬細胞移走而形成腔隙。臨床主要以純運動性輕偏癱、純感覺性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為表現特點。二者不盡相同,但很多老人一看到報告寫著“腔隙性缺血灶”后,就認為自己要中風了,要癱瘓了,便心生恐懼,繼而精神緊張,出現諸如頭暈、頭痛、肢體乏力,汗出較多,食欲減退,胸悶、心悸、心口發堵、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易驚醒、多夢)、情緒低落等癥狀,其實這就是“焦慮抑郁癥”。
正視“焦慮抑郁癥” 焦慮抑郁癥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首先,人到老年,原本擔任某些社會職務現在不再擔任,心底有一種失落感;其次,人老了,隨著機體“零部件老化”,某些急慢性疾病也悄然而至,易出現焦慮、緊張和恐懼心理;再者,家庭因素,如子女不在身邊,老年人會經常思念,易陷入焦慮情緒中,多感到孤獨、寂寞、多愁善感。此時,家人和醫生應進行正確疏導,使老年人了解這也是一類疾病,應該積極治療,不該回避排斥。
“藥物治療+心理+社會” 三管齊下焦慮抑郁癥的治療除了家人和醫生的悉心疏導外,服用抗焦慮藥物治療是必需的,大多數患者在用藥4~6周后癥狀可明顯改善。中成藥類抗焦慮藥如烏靈膠囊等臨床上較常用。烏靈膠囊具有補腎養心安神的作用,其成分為烏靈菌粉,主要含腺苷、多糖、甾醇類、谷氨酸、γ-氨基丁酸、色氨酸、賴氨酸等19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其安全性較好,未發現其他抗抑郁藥使用中常出現的惡心、嘔吐、口干、視力模糊、頭暈、體重增加等不良反應,患者易于接受。對于病情較重的患者,在治療早期,可選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如烏靈膠囊聯合黛力新、左洛復等,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效。除了上述兩點,老年人還應積極投身社會生活,如參加社區老年大學、老年俱樂部活動等,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這樣可以減少焦慮抑郁的發生,緩解焦慮抑郁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