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土地是農村集體所有,一個村是一個集體經濟,戶口遷出后,便不再是該農村集體經濟的成員,所以,就無法再獲得該集體經濟以內的土地,包括承包的土地和蓋房子的宅基地。農村的宅基地政策是地隨房走,房子在,土地歸你所有。房子倒塌,土地收歸集體。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按照國家土地政策的相關規定,穩定和完善農村聯產承包制度30年不變,在此期間,按照“生不增,死不減”的方針,使非農戶口在農村擁有了自己的宅基地和土地。以前屬于農村戶口,在農村擁有自己的土地,可能去城市因參加工作需要,所以轉出戶口成農轉非,雖然是非農戶口,但是在農村有宅基地,也有土地。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對此問題有以下幾點建議:
土地確權政策中指出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均由縣級以上政府確定,土地管理部門具體承辦。土地權有爭議的,由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到人民政府下達處理決定,或者報人民政府批準后由土地管理部門下達處理決定;非農業戶口居民以前在農村的宅基地,房屋產權沒有變化的,可依法確定其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拆除后沒有批準重建的,土地使用權由集體收回。
建議你抓緊抽時間回一趟家,向村委會提交書面的建房申請,要求分配落實宅基地。隨時關注本村宅基地審批情況。村里批宅基地,肯定也會分個輕重緩急、先來后到的。不可能符合條件的都批。一旦村里同意后,抓緊跟鄉鎮和當地國土資源所等部門溝通,盡快把宅基地落實下來,拿到書面批復。近幾年來,農村土地進行了確權,按照有關規定,農村居民轉入城鎮戶口后, 原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不變。農戶家庭雖然已遷入城鎮落戶居住,但應當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承包方的意愿進行確權登記頒證。這樣下來,那些非農村戶口人的土地也都進行確權。
根據土地承包法規定,在承包期內,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能剝奪承包者的承包權,因此這些人應當享有土地承包的權利和義務。土地已經重新確權,如果是在分到承包土地后,也就是二輪延包期內,戶口由農村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正趕上國家制定了土地延保30年不動的好政策,說明題主非常幸運了。既有了城市人的生活,也有農民種地的樂趣,一舉雙得。農村土地承包后,在承包期內,一般奉行的原則是“大穩定,小調整”、“生不添,死不減”。所以,在承包期內,只要集體經濟組織不提出收回所有權,你仍可繼續享受承包權利和使用權。
宅基地較為特殊一點,由于“地隨房走”的政策,非農戶口的人員在繼承房屋之后是可以繼續占有這塊宅基地的(直到地上房屋不符合居住要求),出于村集體利益的考慮,作為非農戶口的你只能在繼承來的房屋內居住,不能將其進行改建或者翻新之類的。也就是說,只要承包家庭還有農戶,在承包期內,承包土地是不收回的。如果承包家庭沒有農戶了,土地由村集體收回。非農戶不能繼承土地使用權,但可對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如果你們集體確權方案里明確繼續給非農戶土地,你也可以暫時享有經營權。為什么說是暫時?因為《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會議做出的決定不能與國家法律政策相違背,否則無效。
假如家庭成員戶口全部遷出,暫不予以確權,鼓勵有償退出。這種情況下,你們家已經沒有人具備村集體成員資格,只是地上的房屋你們可以繼續居住到自然坍塌,坍塌之后由村里面收回。對于宅基地有償退出的試點地區還會鼓勵你們有償退出宅基地。
總之,全家都是非農業戶口,而且吃國家工資,說明你全家現在都不屬于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按照法律規定,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不應享有宅基地和承包土地,集體可無償收回宅基地和土地所有權。家屬隨轉等各種原因,家庭成員逐步全部轉為非農業戶口。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全家沒一個農村戶口卻還擁有這些宅基地和土地的倒是很少見,希望我的建議對題主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