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是以骨密度降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傷,導致骨強度下降、骨折危險性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是多見于絕經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質疏松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一般發生在女性絕經后的5~10年內)、老年骨質疏松癥和特發性骨質疏松癥(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繼發性骨質疏松癥是指任何影響骨代謝的疾病或藥物及其他明確病因導致的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骨質疏松癥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常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或“靜悄悄的流行病”,但隨著病情進展,骨量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破壞后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嚴重者可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骨質疏松骨折危害大,是老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質疏松的診治:診斷主要基于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XA)骨密度測量結果和(或)脆性骨折。
骨質疏松癥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礎措施、藥物和康復治療。基礎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調整和骨健康補充劑。
1.生活方式的干預:生活方式調整方面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及適量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和營養,推薦每日蛋白質攝入量為0.8~1.0g/kg,并每天攝入牛奶300ml或相當量的奶制品;上午11:00至下午3:00間,盡可能多的暴露皮膚于陽光下曬15~30分鐘,但避免強烈陽光直曬,每周2次,促進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規律運動包括適度的負重訓練、行走、慢跑、太極拳、瑜伽、乒乓球等,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同時應戒煙、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碳酸飲料,盡量避免或少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
2.骨健康補充劑主要包括鈣劑和普通維生素D,成人每日鈣攝入量為800mg,50歲以上人群每日鈣推薦攝入量為1000~1200mg。同時盡可能通過飲食攝入充足的鈣,飲食中鈣攝入不足時,可應用鈣補充劑。其中碳酸鈣含鈣量高,易溶于胃酸,吸收率高,但需注意上腹部不適和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枸櫞酸鈣含鈣量低,但水溶性較好,胃腸道反應小,適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腎結石風險的患者;在骨質疏松癥的防治中,鈣劑應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另外,維生素D可增加腸鈣吸收(常見的鈣制劑中含有維生素D成分),促進骨骼礦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風險。日照不充足的骨質疏松患者,每天建議補充600~1000IU的普通維生素D,對于維生素D缺乏患者每天補超過2000IU的維生素D,可以增加骨密度。用藥期間定期監測患者血清25OHD和甲狀旁腺素水平。建議至少將血清25OHD濃度調整到20μg/L以上,最好在30μg/L以上,以指導調整維生素D的補充劑量和防止維生素D缺乏引發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和骨密度的降低。
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如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為骨質疏松治療藥物,推薦用于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骨質疏松或肌酐清除率小于60ml/分鐘的患者。骨化三醇劑量建議0.25~0.5μg/d,阿法骨化醇劑量建議0.25~1.0μg/d。但對于維生素D明顯缺乏的骨質疏松患者,可用普通維生素D以糾正維生素D的營養缺乏,同時給予活性維生素D以發揮抗骨質疏松的治療作用。使用活性維生素D的患者,不能根據血清25OHD濃度調整藥物劑量,可依據血清PTH水平及骨轉換生化指標,評估藥物的療效。活性維生素D可與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聯合使用。
無論使用普通維生素D,還是活性維生素D制劑,或者兩者聯用,建議定期監測血鈣、24h尿鈣濃度,避免藥物過量致高鈣血癥或高尿鈣的發生。
對低、中度骨折風險者如年輕的絕經后婦女,骨密度水平較低但無骨折史,建議首選口服較廣抗骨折譜的藥物如常見的阿侖膦酸鈉或阿侖膦酸鈉D3片,每周1次,1次1片,早晨空腹用200-300ml白水送服,該類藥物對胃腸道有刺激性,服藥后30分鐘內避免平臥,應保持直立體位(站立或坐立),期間避免進食牛奶、果汁等任何食品。胃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慎用,食管狹窄或遲緩不能、不能站立或坐立30分鐘、肌酐清除率小于35ml/min、對本品過敏及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該藥。
對口服不耐受或者禁忌或依從性欠佳及高骨折風險患者如多發椎體骨折或髖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極低的患者可考慮使用唑來膦酸、特立帕肽等注射劑型。唑來膦酸一次5mg靜脈滴注15min以上,每年1次,使用前應充分水化,對本品及其他雙磷酸鹽類過敏、肌酐清除率小于35ml/min及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該藥;特立帕肽每日1次,一次20μg,皮下注射,并發畸形性骨炎、骨骼疾病放射治療史、腫瘤骨轉移及并發高鈣血癥、肌酐清除率小于35ml/min、小于18歲的青少年和骨骺未閉合的青少年及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如僅椎體骨折高風險,而髖部和非椎體骨折風險不高的患者,可考慮選用雌激素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如雷洛昔芬。一天1次,一次60mg。有靜脈血栓栓塞、肝功能減退包括膽汁淤積、肌酐清除率小于35ml/min、難以解釋的子宮出血、有子宮內膜癌癥狀和體征及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新發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慮短期使用降鈣素(臨床常用的有鰻魚降鈣素類似物和鮭降鈣素,鰻魚降鈣素類似物如依降鈣素每周一次,一次20U或每周2次,每次10U,肌肉注射;鮭降鈣素有噴鼻劑和注射劑型。噴鼻劑,建議每日或隔日一次,一次噴200IU,注射劑型建議一次50IU或100IU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1次。降鈣素類藥物使用過程中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面部潮紅、惡心等不良反應,同時注意可能過敏)。
骨質疏松癥同其他慢性疾病類似,需要長期、個體化治療,也需要以鈣劑、維生素為基礎的與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聯合治療。同時治療過程中需要關注不良反應和療效。
關注天天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