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是以異常瘙癢、皮膚出現塊狀、片狀風團為主癥的疾病。因其時隱時起,遇風易發,中醫稱為癮疹,又稱風疹、風疹塊、風蓓蕾。本病急性者短期發作后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本病的病位在肌膚腠理,多與風邪侵襲或胃腸積熱有關。腠理不固,風邪侵襲,遏于肌膚,營衛不和;或有胃腸積熱,復感風邪,均可使病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腠理而發病。一般情況下,醫生會采用西醫方法進行治療。事實上,中醫貼敷在治療蕁麻疹方面有特效。
貼敷治療處方
1.膚癢散。
主治:蕁麻疹膚癢。
處方: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各15克,冰片5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成末,瓶裝備用。每次取藥粉1克,用凡士林或蜂蜜調成糊狀,敷在臍上,再用敷料固定。每日換藥1次,貼敷2~10次為1個療程。
2.治蕁麻疹驗方。
主治:蕁麻疹。
處方:銀胡、胡蓮、防風、浮萍、烏梅、甘草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成末,取適量填滿臍窩,用手壓實,將紗布蓋上并固定。每日換藥1次,堅持貼敷,1個月為1個療程。
3.祛風止癢散。
主治:皮膚瘙癢。
處方:地膚子、紅花、僵蠶、蟬蛻各9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成末備用。每次取藥粉2克,用水調為糊狀,敷于臍部,外用紗布固定。
4.桃紅荊膚散。
主治:小兒皮膚瘙癢癥。
處方: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荊芥、地膚子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取藥粉適量,用蜂蜜調為糊狀,攤成藥餅(3厘米×3厘米×1厘米),貼敷臍部,外用傷濕止痛膏或膠布固定。每日1次,連用5日。
5.荊芥穗。
主治:蕁麻疹。
處方:取荊芥穗30克。
用法:揉碎后炒熱,裝入布袋內,迅速敷于患處,每次敷10~15分鐘,每日2次。
6.白薇軟膏。
主治:腫毒癮疹(丹毒、蕁麻疹)。
處方:升麻90克,白薇90克,漏蘆90克(去蘆頭),連翹90克,芒硝90克,黃芩90克,枳殼90克,山梔仁40枚。
用法:上藥細切,加水200毫升、豬脂200克,煎后去渣,涂患處。
7.蒼楓軟膏。
主治:赤白癮疹,皮癩(蕁麻疹、皮膚癩)。
處方:大楓子120克,蒼耳子30克,當歸30克,生地黃30克,紫草150克,麻黃50克,木鱉子150克,防己150克,黃柏150克,玄參150克,麻油2400毫升,黃蠟3000克。
用法:木鱉子、大楓子去殼;除黃蠟外,先將當歸等5味藥入油熬枯,去渣,再加油,入鍋內熬,再下黃蠟,以滴水中不散為度,稍冷后傾入罐中,放水中3日,以去火毒,涂患處。
8.蕁麻疹膏。
主治:蕁麻疹。
處方:蟬蛻30克,紫草64克,茯苓30克,白芷30克,蒼術50克,白術50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麻油熬,黃丹收。敷于陽溪、大椎、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委中、膈俞等穴位處。每日1次,每次2~5小時,1周為1個療程。
綜合點評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蕁麻疹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物過敏,其次是藥物過敏,尤其是急性蕁麻疹。中醫認為,蕁麻疹的病因病機,一般是在先天體質因素的基礎上,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或飲食不慎,或七情內傷等誘發。
急性蕁麻疹容易治療,慢性蕁麻疹無論什么證型在治療上均有難度。對于貼敷治療,應詳辨陰陽寒熱,然后組方用藥。對于急性發作者,應以止癢為主,可用蒼楓軟膏、白薇軟膏(升麻膏)等涂患處,祛風止癢;同時,配合運用蕁麻疹膏,敷于陽溪、大椎、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委中、膈俞等穴位處,以清熱、解毒、活血、涼血;也可用桃紅荊膚散、祛風止癢散等敷于臍處。對于慢性蕁麻疹,可采用臍療法,長期應用。其中,銀胡、胡蓮、防風、浮萍、烏梅、蟬蛻、蒼術、白術、蒼耳子、當歸、生地黃等可養陰血,健脾胃,祛邪扶正,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具有抗過敏作用。
另外,患者應注意避風寒,忌食魚蝦等過敏性食物。皮膚瘙癢癥也可參考本病進行貼敷治療。
(本報綜合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