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部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是以肩部疼痛,關節功能活動受限,甚至局部肌肉萎縮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以“肩七針”為主治療該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為我科門診患者,男21例,女39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32歲,平均46歲;病程最長的一年半,最短的5天,平均1.5個月。全部病例肩部周圍軟組織均有中度以上的粘連和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并經X線檢查排除肩關節骨質病變可能。
1.2 治療方法
取穴:主穴:肩、肩外陵、肩內陵、肩前、抬肩、會、臂;配穴: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操作:諸穴均取患側,先抬起患側前臂,使肱骨與軀干約成45°,用3寸芒針取肩穴向極泉方向透刺,以腋下可摸到針尖為度,采用捻轉瀉法數次,不留針,深度約30~45mm;余穴均以平補平瀉法得氣后,沿肩關節內外兩側接上海產G6805-2A型電針治療儀兩極,中等度刺激,留針30min,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繼續下一療程。
2 治療結果
全部病例經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結果。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37例,占61.67%;有效: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20例,占33.33%;無效:癥狀無改善,3例,占5.0%。總有效率為95.0%
3 體會
本病屬中醫“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等范疇,多見于5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多因長期的勞損、扭挫傷,睡眠時經常肩部外露、貪涼,導致肩周圍組織或神經纖維出現慢性無菌性炎癥。治療中以針刺“肩七針”為主,意在疏通手三陽經脈,以達到疏通經脈,松解粘連,活血止痛的目的。早期針刺后強刺激,并囑患者盡量運動患側肩關節,療效佳,中期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晚期應用針灸治療療效欠佳,但配合功能鍛煉與手法按摩等治療,亦能取得滿意效果。
作者單位: 435000 湖北黃石,黃石市中醫院針灸科
(編輯: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