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是形意拳《拳經》上的一句話。雖說是簡簡單單幾個字,卻形象地道出了形意拳功法訓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指導思想。它貫穿于形意拳的一招一式之中,是形意拳拳勁“起、攢、落、翻”的最佳釋解。
“出手如鋼銼”,是指雙手雙臂向前出擊時要具有擰裹、擠摩、挫頂之勁力,恰如手握鋼銼銼物。體內所發出的勁力就會“聚、合、整”,其勁力“厚實”。
“回手似鉤竿”,是指雙手雙臂回拉時要有劈劃、鉤掛、裹束之勁力,如同手持鉤竿用力向懷中鉤拉、撕扯物體。其勁力脆整。
“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表面上是對手與臂的出入要求,而實際上是對肢體的整體要求。即身體的出與回帶動四肢、內意、力和氣同時進與退。譜云“一動百動”即系此意也。
在形意拳功法訓練中,怎樣才能釹到“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呢?下面以劈拳為例加以剖析之。
劈拳動作,起勢三體式(左勢),雙手抓握擰裹成拳朝下劈劃束至小腹,雙臂肘緊貼雙肋。此即“回手似鉤竿”。然后以雙拳雙臂裹摩上攢從胸窩處隨左步向前擰出(右拳緊貼在左肘里側),雙拳拳心向上。緊接著進右步,右拳從左臂里側擰、頂、摩,再向前經左拳上面時變掌撕劈而出(或以拳劈出、要求身、手、腳同步(以身動為核心)。這里所說的雙手相互撕與摩,即為“出手如鋼銼”。
形意拳講究顧打一氣。無論出手或回手,無論進攻或防守,都要講究一個“打”字。“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中的出手,手與臂擰裹出擊,具有截擊對手攻擊之勢,用以破開對手直力的同時,順勢攻擊對手。這種顧中有打,簡稱“破打”。回手時,手與臂裹劈、撕拉對手,借以改變對手招法的勁力方向,連削帶打,打中帶顧,一氣呵成。在形意拳實戰中,只有做到顧也打,打也打,顧打不分,才能真正理解形意拳“打”字的含義。
“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在實戰中的另一層意思,就是我的拳與臂擰裹打出,其勁力為擰絲勁,對手不易摸到我的力點重心。同時,若對手功力雄厚,我“銼”不動他,即可靈活快速地回掛,再順勢把對手之根拔將起來。
形意拳的一切拳法都離不開“出手如鋼銼,回手似鉤竿”這一指導思想。它也是檢驗形意拳訓練正確與否的試金石。所以,在形意拳的功法訓練上要強化自身功力(如站樁與抖桿),實戰運用上要多進行操手和實戰演練。只有這樣多總結經驗,科學的習練,靈活的運用,最終才能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