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知道這些錢會用來做什么嗎?
二, 那些感動你的畫作的作者,能獲得多少錢?
我也捐了一塊錢,但我得說,在我捐款后幾個小時,我才看到騰訊對此事的回復稱,“小朋友畫廊”H5是由騰訊公益和“wabc無障礙藝途”公益機構聯(lián)合出品的線上線下互動公益項目。“善款將用于幫助患有自閉癥、腦癱、唐氏綜合癥等精神障礙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好吧,你看懂這些錢究竟要做什么用了嗎?我是沒看懂。不過,根據(jù)數(shù)個渠道信息的匯總,我隱約知道,騰訊公益昨天募來的一千多萬,會交給上海一個叫無障礙藝途( WABC)的組織,用來教那些精神智力障礙的青少年畫畫。
老實說,如果事先知道是為這事兒捐款,我肯定不會輸入密碼。但騰訊公益這次有些讓人費解。以往它的每次活動,信息都公布得極為詳盡。
2014年秋天,跟我一起采訪蘭州漸凍人的同事,與騰訊公益合作了一場募捐,救助我們那個采訪對象,文宣就用的我的稿子。去年夏天,我回訪該家庭,騰訊公益的承諾都一一兌現(xiàn),還很佩服其專業(yè)度。可能是為了效果,這次H5信息披露少得近似誤導。
不排除有不少朋友看了這些宣傳頁面,和我一樣想當然認為我們捐的錢,至少有一部分,會流向在這些畫作上署名的作者。但真相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
剛跟著名公益研究專家、時評人張?zhí)炫讼壬涣鳎ㄗh我不能以自己的感受推導其他人,要有數(shù)據(jù)支撐。我等下會在文末做個投票,就算一次不太科學的民調吧。
我和張?zhí)炫讼壬臓幾h,源自他發(fā)表于騰訊.大家上那篇《對小朋友畫廊的質疑,源于對公益常識的無知》。張先生是國內(nèi)數(shù)得著的對公益行業(yè)有專研的人,我承認在公益知識上跟他比很無知。可是,我不認為公益常識的門檻有多么高,更不會將我的質疑,歸咎于我對所謂常識的無知。
我認為,在中國最重要的“公益常識”,莫過于你不能輕信任何機構和宣傳,把任何一項慈善活動假設為騙局,再去反證它們的清白,才可以謹慎解囊。在張?zhí)炫讼壬奈恼轮校浴靶∨笥旬嬂取焙虾醅F(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即合規(guī)性來回應質疑,是典型的“訴諸權威”的辯論方式。這種手法在中國很常見,再沒有比“大領導很支持這項活動”或“我們是合法的”更能提氣壯膽的句式了,以至于這對辯論者首先是一個誘惑,再次才是謬誤。
然而,這也很危險。公共討論本就不是法庭辯論,任何法條都無法免于被評判和非議。張?zhí)炫讼壬绻袁F(xiàn)行法律法律為“小朋友畫廊”背書,就意味著他必須為這些法條乃至實施現(xiàn)狀站臺。他不能忽略飽受詬病的紅會,以及2008年那場空前的全民大捐款,都同樣具有合規(guī)性。不知道張先生是希望我們將“小朋友畫廊”與后兩者一視同仁,還是區(qū)別對待?
張先生的還有一條“公益常識”,認為專業(yè)化的ngo將使捐款發(fā)揮更大價值,以此來回應“為啥不把錢分給畫童”的質疑。在我的理解中,捐贈最核心的一是標的要真實,你不能虛構、剪裁或夸大一個募捐項目。二個就是合意。假設有人更愿意把錢捐給畫童家庭,而非張師所謂的更專業(yè)的ngo。你不能以所謂“公益常識”來拂逆捐贈者的意愿,這才是最大的“公益常識”。
最后,我再談談對“小朋友畫廊”在醫(yī)學常識上的看法。張先生的文章中,有這么一段:
“如果你看創(chuàng)始人的介紹,會了解到他們的立意并非要培養(yǎng)藝術家,而是看到藝術對特殊人群的干預療愈作用。文案也說的是支持他們“樂享藝術之旅”,這幾個字,正說明了對自閉癥、腦癱等群體而言,畫畫更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我認為一場正在募捐的慈善活動,如果明確宣布追求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很難有人問津。況且,“結果”是誰的結果,“過程”又是誰的過程?這場刷屏,應該為WABC還是特殊需要孩子量身定做?
在這場成功的營銷事件中,那些貢獻出畫作(假設教師輔助作畫可以接受),感動億萬人心的作者,和他們的家庭,以及全中國無數(shù)病友,實際上是失聲缺位的。他們更多的價值在于制造感動。這讓“小朋友畫廊”越看越像一場慈善嘉年華,入場嗨皮的人們沒有體味到真正的苦難,他們更想感動自己。
所以,自閉癥特教老師李老西不合時宜的出境,馬上就被富含“公益常識”的專家和評論員們驅逐。他們必須獨占對這些孩子狀況的解釋權,那就是大眾的感動必然會給孩子們帶來福祉,無障礙藝途( WABC)的價值不容貶低。
但這卻是對真正墮入這些病癥的孩子家庭一次不小的嘲諷。他們只有向世界證明自己有用,可以催淚,有藝術天賦,才能“更”有募捐效果。很多人以活動發(fā)起者的良好動機,來為這種被指不當?shù)姆绞睫q護。
他們可能沒意識到,以好動機自我標榜,與拿壞動機揣度他人,在邏輯上沒有任何區(qū)別。這是中國式辯論又一很常見的伎倆,不值一駁。
我擔心的是,大眾對自閉癥等障礙兒童的刻板印象,又加深了一層。他們被認為是“星星來的孩子”,都有,至少部分有一些足以感動人類心靈,震撼人類認知的天賦,等待著慈善NGO去開發(fā)。殊不知,這種認知之于常人,是偽科學。用于募捐,就是在誤導。
媒體與大眾共謀了一場群情狂歡,你別說捐一塊錢,就是捐一萬塊,又與這些孩子,這些家庭何干呢?你可以不關注,但請別消遣。昨天下午,我跟可能是中國最知名的自閉癥兒童家長蔡春豬老師聊此事,他對“小朋友畫廊”刷屏也深感不安甚至憤慨,“中國對特殊需要兒童的宣傳,還停留在十幾二十年前……”
他更愿意媒體宣傳一下這些兒童如果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有多不守規(guī)矩,多么惹人厭煩。在畫展和論壇上站一會兒臺,在某幅畫作上署名,都不足以擴大這些孩子的生活半徑。但是,當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真實狀況之后,視他們?yōu)橥悾麄儾拍苤饾u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
唯有如此,在數(shù)十年之后,他們的父母才敢先于他們而死。類似“小朋友畫廊”這種慈善活動越多,家長們就越不敢死。
張?zhí)炫讼壬案匾牟皇墙Y果,而是過程”的表態(tài),不知是否經(jīng)過了無障礙藝途( WABC)的授權。在該組織的官網(wǎng)上,我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使命在于“尋找有藝術天賦的腦部殘障人士”:
我還隨手搜到了該組織創(chuàng)始人苗世明先生的這張照片:
張?zhí)炫讼壬谑跈嗫梢傻那闆r下,矮化WABC的自我標榜,在論辯中疑似可以歸入出老千的范疇,從而有意無意地獲得了一些不當?shù)美N也徽J為這種論證是誠實的。
我不是不理解包括張先生在內(nèi)很多朋友的思路。相反,正是理解得太深,才更容易發(fā)現(xiàn)他們本應理解,卻一知半解之處。這對他們聲稱要救助的孩子們,似乎不是好事。
投票: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