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的中醫研究進展1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46)
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常州醫院,江蘇常州(213003)
1
作者簡介:潘超群(1989-),男,江蘇常州人,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從事中醫內科學(心臟病)研究,939895474@qq.com。
通訊作者:張琪,常州市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心房顫動(AF),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在全世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控制心室率、抗凝為主,目前,大量的臨床科研證實在西醫治療的同時,靈活應用中醫進行辨證論治,使用中藥、中成藥、穴位敷貼或針灸治療取得了較為門以的臨床療效,同時大大提升了房顫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具有良好的前景。
關鍵詞:心房顫動 病機分析 中醫藥治療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最嚴重的心房電活動紊亂,以心房無序的顫動為主要特征,會導致心力衰竭、動脈栓塞等嚴重并發癥[1]。近年來,房顫的發病率大幅增長,且隨年齡增長顯著增高,80歲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可高達8%[2]。筆者認為目前西醫治療存在著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時患者接受長期治療的依從性欠佳,因此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祖國醫學毫無疑問為房顫的診治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房顫的病機分析和中醫中藥治療等方面作一綜述。
1. 病因病機分析
1.1古代經典對房顫的認識
古代無房顫之病名,后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結合房顫相關病
因、癥狀等將其命名為“心動悸”。中國古代醫家大體多認為房顫的病機以本虛為主,比如張仲景在《傷寒論》177條謂:“傷寒脈結代, 心動悸, 炙甘草湯主之”。竊以為根據炙甘草湯的組成與方義,可以反測此處的“心動悸、脈結代”是由于陰陽氣血虧虛,心脈不得所養導致。成無己有《傷寒明理論》曰:“其氣虛者由陽氣虛弱, 心下空虛, 內動而為悸也”;虞摶著《醫學正傳》曰:“腎陰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則虛火妄動,心神不寧,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過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主亦為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血證論·怔忡》說: “凡思慮過度或失血過多者,乃有此虛證”,無不論證了此觀點。但同時,也有古代醫家認為痰瘀內阻可導致房顫的發生。如《血證論·怔忡》:“...否則多挾痰瘀,宜細辨之。”認為因痰飲、淤血內結導致血行不暢, 可形成心悸怔忡。也有醫家認為房顫乃是風邪作祟,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論顫振時曰: “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又云“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 老年尤多”。筆者詳加對比后認為王肯堂所言震顫之病與房顫極為相似,而房顫發作時心房快速、絕對不規則的顫動也符合“風性善行而數變”之特點。
1.2 現代中醫學家對房顫的認識
現代中醫學家對房顫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高學明、王鳳榮[3]認為房顫多因勞傷過度,素體虧虛,導致氣血陰陽虧虛而成,但同時也伴有心脈瘀阻,血行不暢。李豐濤、王永霞[4]則認為風邪是房顫發生的直接病機特點,外感風寒濕痹或郁久化熱入心滯絡可致房顫。楊湖[5]也認為房顫屬風象, 然其風非六淫之風, 非熱極生風, 非肝風內動, 而是心宮之虛風。楊積武[6]認為房顫心脈瘀阻極為關鍵,此證可見于各個階段,為血瘀氣滯,心脈瘀阻,心陽被遏,心失所養。筆者以為現今對于房顫中醫病因病機的研究雖多為一家之言,卻仍不乏其可取之處,若能在現代醫學基礎之上做更深入的臨床和理論研究必將更加完善。
2. 辨證論治
通過閱覽近十年來的文獻報道,目前中醫學界對本病的辨證分型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王曉玲[7]將房顫分為了為心脈瘀阻、痰濕痹阻、氣陰兩虛、陰虛陽亢四型,同時指出心脈瘀阻證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痰濕痹阻證選用六君子湯合溫膽湯加減,氣陰兩虛證選用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陰虛陽亢證選用三甲復脈湯加減,跟蹤隨訪三月,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盛小剛、陳佳杰等人[8]的研究指出房顫應分虛實,而虛證當根據氣血陰陽辯證,其中以心氣虛、心血虛為主;標實主要是瘀血內阻、痰濁阻滯、肝郁氣滯、水飲停心,其中以瘀血內助、痰濁阻滯為主,故治療上應當堅持補益氣血與活血、化痰、通絡并進。謝文[9]對738例房顫患者的基礎疾病及辨證分型做了臨床研究后指出:陣發性房顫大多以實證為主,主要有痰濁閉阻、痰火擾心、心血瘀滯、痰瘀互結四種證型,而持續性及永久性房顫多數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主要有氣虛血瘀、氣陰兩虛、心腎陰虛、心腎陽虛等。另外,很多學者展開了對房顫合并甲亢、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的臨床研究試驗。比如江蘇省中醫院心內科汪云翔[10]搜集和分析203例房顫患者的臨床資料后認為:房顫之中醫辨證與其原發病密切相關,冠心病所致之房顫以瘀阻心脈、痰濁閉阻多見;高血壓性心臟病所致者以瘀阻心脈、陰虛火旺多見;風心病所致者以心血不足、水飲凌心多見,同時研究還指出老年患者多屬瘀阻心脈、痰濁閉阻。陶冬青、肖金華等[11]將100例房顫合并甲亢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予丙基硫氧嘧啶、倍他樂克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理,得出結論:房顫合并甲亢患者多屬于肝陽上亢證,予疏肝潛陽之法可有效控制病情。賀春輝
[12]
對120例房顫合并冠心病患者進行了中醫辯證分析,得出結論:氣陰兩虛、痰
淤互結、氣虛血瘀三者占絕大多數,還有部分患者還屬于肝腎陰虛和痰火擾心,并進一步指出淤血是導致房顫發病極為重要的因素,臨床治療房顫應靈活運用活血化瘀之品。王欣彤、楊肖等[13]對100例房顫合并腦栓塞患者進行臨床資料的統計和分析以了解其證候分布情況,得出結論:風痰瘀阻型最為多見,占61%,其次為痰熱腑實型、氣虛血瘀型、痰濕蒙神型和陰虛風動型,風痰火亢和風火上擾型最為少見。
3.其他中醫治療方式
3.1經驗方治療 王禮彬、鄭發飛等[14]將110例房顫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對照組予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炙甘草湯,觀察療效并測定治療前后腦鈉素水平。結果治療組患者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組腦鈉素水平下降幅度更為明顯。當代醫家陳暉[15]獨創清熱復脈湯用于治療痰熱擾心型房顫。試驗隨機將6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清熱復脈湯。隨訪發現清熱復脈湯能有效緩解房顫患者的痰熱癥狀,同時降低房顫患者的C反應蛋白指標。廖小香[16]使用復脈養心湯聯合胺碘酮共同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三月后觀察患者心電圖變化,治療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王祎晟,徐瑛[17]觀察養陰益心方治療陣發性房顫的臨床療效。將陣發性房顫患者61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胺碘酮口服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養陰益心方。結果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7.10%明顯優于對照組為76.67%(P<0.05)。
3.2中成藥治療 黃芪[18]將60例陣發性房顫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脈安寧合劑治療。隨訪三月后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癥狀均得到有效改善,但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鄒有華、陳有志[19]觀察穩心顆粒在治療房顫中的療效,將84例心衰合并房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美托洛爾,治療組在此基礎上服用穩心顆粒,隨訪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房顫發作次數、房顫持續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心率控制更為穩定,差異有非常顯著意義(p<0.01)。
3.3其余輔助治療 張雪蓮、婁滿等[20]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穩心顆粒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針刺神門、內關等穴位治療,結果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6.7%,明顯低于治療組有效率93.3%,療效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陳力,陳智芳[21]等觀察內關穴位埋線治療房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口服胺碘酮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內關穴位埋線治療。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癥狀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意義(P<0.05)。
4.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中醫中藥治療房顫具有上佳的臨床療效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其優勢主要表現在:第一,通過中醫辨證論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個體化的對癥治療,臨床上隨機應變,不拘泥于條條框框;第二,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之上,豐富了房顫的治療手段,大大增強了臨床治療的依從性,也提升了安全性。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中醫在房顫研究方面的缺陷,首先,到目前為止仍未形成關于房顫辨證分型的統一認識,大多為一家之言,且存在較大分歧;其次,現在的研究仍然以小樣本的臨床觀察為主,只停留在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上,缺乏足夠的現代醫學和藥理學的科研依據。因此,形成統一的中醫診治標準是目前房顫在中醫診治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還需在目前臨床研究成果上進行現代醫學和藥理學的研究以開拓中醫治療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386-1394. [2] 周自強,胡大一,陳捷.“中國心房顫動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解讀[J].中華內科雜志,2010,49(3):198-199.
[3] 高學明.王鳳榮教授治療心房纖顫經驗擷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0,(5);8-9. [4] 李豐濤,王永霞.心房顫動中醫病機特點思考[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11)99.
[5] 楊湖.心房顫動中醫病名病機及診治探討[J].中醫研究,2009,22(5):8-10. [6] 朱春娥,楊積武.楊積武教授治療房顫經驗總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0):87-88.
[7] 王曉玲.心房顫動中醫四型辨證論治方案的療效評價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6):686-687.
[8] 盛小剛,陳佳杰等.非瓣膜病性心房顫動的中醫證候特點及與病因的關系[J].新中醫,2010,42(8):22-24.
[9] 謝文.738例心房纖顫病因及辨證分型臨床分析[J].四川中醫,2013,31(10);53-55 [10] 汪云翔.203例房顫患者中醫辨證相關因素分析[J] .西部中醫藥,2012,25(12):61-62.
[11] 陶冬青,肖金華,嚴兆丹等.疏肝潛陽法對甲亢合并房顫療效的影響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0):66-68.
[12] 賀春輝,120例冠心病房顫患者的中醫證候分析[J].中國中醫藥資訊[J],2012,4(5):314.
[13] 王欣彤,楊肖等.房顫性腦栓塞100例辨證分析[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J],2013,36(4):43-44.
[14] 王禮彬、鄭發飛等.炙甘草湯治療老年人房顫NT-proBNP水平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3,11(2):9-10。
[15] 陳暉,蔡少杭.清熱復脈湯治療痰熱擾心型房顫的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2,10(4):64-65.
[16] 廖小香.復脈養心湯聯合胺碘酮對陣發性心房顫動心電圖的影響及相關機制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35):107-110.
[17] 王祎晟,徐瑛.養陰益心方聯合胺碘酮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31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2,53(21);1835-1837
[18] 黃芪.養血息風法治療陣發性房顫30例臨床療效觀察[J].2013,14(4),39-40. [19] 鄒有華,陳有志.穩心顆粒聯合美托洛爾治療陣發性房顫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4(4):116-118
[20] 張雪蓮,婁滿,王宏業.針刺聯合穩心顆粒治療陣發性房顫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8):686-688
[21] 陳力,陳智芳,楊小雪,內關穴位埋線治療房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新中醫,2012,44(8):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