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丹參、赤芍、茯苓各15g,枳殼、柏子仁、苦參、太子參各12g,半夏、天南星各10g,生龍骨(先下)、生牡蠣(先下)各30g。
隨癥加減:胸悶憋氣較甚,痰多白粘者,加枳殼12g,葶藶子6g,去龍骨、牡蠣;兼陽氣虧損,四肢不溫,胸悶氣短者,加制附子10g,桂枝12g,去苦參;兼心血虧虛,心悸不安,面色不華者,加黃芪30g,當歸15g,去半夏;心陰不足,伴心悸怔忡,心煩少寐者,加麥冬20g,酸棗仁15g,五味子10g,去赤芍、天南星。
劉某,男,36歲,1995年3月7日初診。主訴:胸悶憋氣,心悸易煩4月余,近2周加重。伴倦怠無力,痰白粘且多,少寐多夢,眠臥不寧,食欲欠佳。查心電圖示:ST-T段改變,竇性心律不齊,頻發房性早搏。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經抗病毒、營養心肌、抗心律失常等中西醫治療,收效不顯,而來我科診治。
診見舌苔薄白根厚膩,證屬心肺氣滯,痰瘀阻絡。治宜宣肺解郁、活血化痰、開竅通絡。方用靜悸湯加枳殼12g,葶藶子6g。水煎,1劑/d,早晚各服1次。服藥6劑后,胸悶憋氣大減,余癥亦減輕。藥已中病,繼前方隨癥加減連服28劑,胸悶憋氣、心悸易煩、倦怠無力等癥皆除,精神佳,食欲大增。復查心電圖正常。為鞏固療效,仍以前方再服10劑。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心悸”、“怔忡”、“胸痹”的范疇。病因為正氣虛弱,復受外邪侵襲,毒邪乘虛而入,內舍于心,宿于血脈所致。患病日久,損傷脾氣,濕聚成痰,氣虛運血無力,則致氣滯血瘀。痰瘀互結,心脈痹阻,氣血不得通暢,而致心悸、怔忡。治宜宣肺解郁,活血化瘀、益氣健脾為主。
靜悸湯方中,瓜蔞、枳殼、半夏、制天南星宣肺解郁、開胸散結、化痰開竅;丹參、赤芍活血化瘀、養血行氣;太子參、苦參、茯苓、柏子仁益氣健脾、寧心安神(其中苦參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龍骨、牡蠣重鎮安神以消心悸,且不斂邪氣。全方具有宣上、暢中、滲下的功能,可使氣暢血行,痰祛正復,標本兼治,病情向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