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共同性
薏苡仁與茯苓均味甘淡薄,甘能補脾,淡能滲泄,二者既可祛邪,又能扶正,補而不峻,利而不猛,二藥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均適宜于用治脾虛濕盛之證,如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泄瀉以及風濕痹痛、帶下淋濁等證。
(2)個異性
薏苡仁性涼,歸經于肺及脾胃,微寒清熱,具有健脾補中、利水滲濕之功效,故臨床常用治水濕滯留或濕熱內蘊之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證,又治脾虛濕盛之食少泄瀉。此外,本品能上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濕,對于咳吐膿痰之肺癰、膿成之腸癰,尤為適宜。且又擅長祛筋骨肌肉之濕邪,用治于風濕痹痛。本品健脾止瀉宜炒用,清利濕熱宜生用。
茯苓性平,歸經于心、肺、脾胃、腎經,功除能補脾滲泄外,本品既能益心脾而寧心,又能交通心腎而安神,對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之證尤效。
============
茯苓與薏苡仁功效異同?
共同點:
均能利水滲濕、健脾,同治水腫、小便不利及脾虛諸證。
然茯苓性平,藥力較強,凡水濕停滯及脾虛諸證無論寒熱咸宜。
薏苡仁則生用微寒,利水力雖不及茯苓,但兼清熱,凡水濕停滯輕證或兼熱者宜用;炒用寒性減而長于健脾止瀉,治脾虛泄瀉多用。
不同點:
茯苓又能寧心安神,治心脾兩虛或水氣凌心之心悸、失眠;
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熱除痹、排膿,治濕熱痹痛或濕痹拘攣、肺癰、腸癰。
==============
薏苡仁
性味歸經:甘、淡、涼,歸脾、胃、肺經。
功 能: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
主 治: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應用:
第一、薏苡仁能利水消腫、健脾補中,所以對于脾虛濕盛之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可以聯合黃芪、白術、茯苓同用。
第二、薏苡仁可以滲濕除痹,所以在風濕痹癥中,如果出現經脈拘急疼痛,可以使用薏苡仁。當然,一般也可以與獨活、防風、蒼術等同用。
第三、薏苡仁有比較好的清熱排膿的作用,主要用于腸癰、肺癰等疾病。在治療腸癰、肺癰時,可以聯合大黃、牡丹一塊使用。
經典描述:
1、《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2、《本草經疏》: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3、《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
話說回來,即使沒有“康萊特”,沒有隋唐名醫甄權“(薏苡仁)治肺痿”的遠見卓識,如今看到《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致損耗真陰之氣”的見解符合我提出的“燥濕相混治癌論”,我也會義無反顧地重用薏苡仁抗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