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某社交平臺上的一組旅行照片, 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有游客稱, 自己在祁連大草原抓到鼠兔了, 并手持這種動物拍照。
但其實,這樣做很危險!
有小伙伴問——
鼠兔那么可愛
為什么不能摸?
??????
鼠疫!鼠疫!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傳染性強、傳播迅速等特點,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國境檢疫傳染病,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甲類傳染病。
鼠疫是我國僅有兩個甲類傳染病,另一個是霍亂。因感染后可出現敗血癥的表現,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紺、壞死,死后尸體表現出紫黑色,因此也稱為“黑死病”。
該圖描繪了圣經中鼠疫的受害者
vi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鼠疫,有多可怕?
人類歷史上共有 3 次鼠疫大流行
6 世紀的“查士丁尼瘟疫”
14 世紀的“黑死病”
19世紀末在中國的大流行
1911年,中國東北暴發鼠疫
三次流行瘟疫之后,鼠疫至少造成了全球超過1.7億人的死亡,一度被認為是最恐怖的傳染性疾病。
目前我國多個省區仍然存在不同類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因此對鼠疫防控工作一直沒有放松。
鼠疫是如何傳播的?
鼠疫主要在嚙齒動物中
循環進行形成自然疫源地
嚙齒動物中主要是鼠類和旱獺
造成人間鼠疫流行的傳染源主要為:
1. 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種動物,如旱獺;
2. 動物體外寄生的跳蚤;
3. 鼠疫病人。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桿菌,因而成為重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
1. 蚤叮咬: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
2. 人-人傳播:即健康者接觸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經呼吸道吸入感染。
3. 通過剝食染疫動物,引起腺鼠疫和敗血癥鼠疫。
暑期去這些地方旅行請做好防范!
前往西北(內蒙、西藏)的旅客
特別提醒:
去草原時做好個人防護
不接近不食用野生動物
不在草原露營過夜
如出現發熱等癥狀應在就診時
主動告知草原和野生動物接觸史
以助診斷
另外,鼠疫是可防可治的,做到以下幾點:
1. 避免接觸自然疫源地野生鼠類、旱獺等動物;
2. 避免接觸病死的嚙齒類動物;
3. 與鼠疫病人保持一定距離;
4. 接觸鼠疫病人或自然疫源地的嚙齒類動物后出現發熱等不適癥狀時,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情況。
貿然接觸野生土撥鼠(旱獺)
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當然
網上熱火的徒手抓鼠兔
也是非常危險的
當地也已特別提醒游客
千萬不要去抓鼠兔和其他野生動物
本期封面:
來源:江蘇疾控(部分圖片來源為網絡)
編輯:大然 責編:鄒向東
更多健康科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