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經在身邊的人群中熟知率極高了,就連我90歲的姥姥聽說我在轉“糖尿病科”時,都能和我聊一會,感覺輕車熟路,很熟悉很懂的樣子。
可我若是說“消渴”,可能大部分人又是異姓陌路的感覺,說不定以為是什么新研究新疾病甚至危重癥吧。
中醫治病講求病機,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也不是發熱退熱解決表面癥狀,而是尋求根本原因,通過四診合參、八綱辯證找尋疾病的“老窩”,一舉解決,再無后顧之憂。
《素問》的年代對消渴就有很深的認識了,認為發病的原因是五臟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內熱是根本所在。后來經過歷朝歷代名醫大家們實踐記載,2019年的今天,“陰虛為本”仍是消渴的正解。
消渴是怎么發生的呢?
首先消渴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疾病;
其次與肺、胃、腎有關,腎的問題最為關鍵;
所以,腎陰虛是調治消渴的關鍵所在。
為什么腎的問題如此重要?
因為腎之陰陽為元陰元陽,這是人體陰陽二氣的根本,腎陰虧虛,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蓄水池,失去了最牛的涼潤寧靜的基礎。
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燥熱甚者則陰虛越甚,陰虛甚者則燥熱越甚。
? 如果患者肺燥陰虛,津液失于滋潤,則會出現口干舌燥、煩渴多飲的上消癥狀;
? 若患者胃熱熾盛,腐熟水谷的能力過盛,則會出現多食易饑的中消癥狀;
? 若患者腎虛精虧,不能約束小便,則會出現尿頻量多、尿濁如脂膏的下消癥狀;
? 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熱與腎虛的因素,則會同時出現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胃陰虛和胃火盛的表現(饑不欲食vs消谷善饑)在理論上有明顯不同,但確切到患者身上,有人陰虛的厲害,胃陰虛快速變為胃火盛;有人身體還可以,那就標準的胃陰虛。二者之間的變化速度,可能數年,可能數月,甚至有的直接就是胃火盛。雖然臨床情況復雜,除了身體本身的情況,還有情緒、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以消谷善饑最多見,但不排除標準的疾病表現,無法準確下定論。
以上所說的消渴都是糖尿病很重的階段,現在一般的糖尿病患者只是單純是血糖高,可能沒有多飲、多食、多尿等癥狀。
單純血糖高,就需要綜合辯證,濕熱啊,陰虛啊,實證虛證都不一定,調治時一定要結合舌脈和機體表現出來的癥狀加以判別。
關于治療,脾俞,命門,三焦俞,足三里都可施灸,
太溪固然非常重要,這是病機所在的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