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么肝病會影響脾胃?
從中醫五行上來講,肝屬木,脾屬土。正在人體正常的情況下,存在木克土的關系,即肝克脾。但在病理情況下,肝太過亢盛或者脾太過虛弱時,就會出現相克的異常,可出現“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即亢盛的肝木侵襲脾土,使脾土受損。或本來虛弱的脾土經不住正常肝木的克制而進一步受損。因此肝病通常會導致脾病。
從肝脾兩臟來講,肝主疏泄,使脾氣升、胃氣降的運動穩定有序,促進飲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如果情志過于抑郁,則會導致肝氣郁結,影響肝的疏泄功能,既可影響脾氣升清,致脾失健運、清氣下陷,見腹脹、腹瀉等癥,稱 “肝脾不和”或“肝氣犯脾”;又可影響胃氣降濁,致胃失通降、胃氣上逆,見納呆、脘脹、噯氣、嘔吐、便秘等,后者稱“肝胃不和”或 “肝氣犯胃”;氣機失常,不通則痛,導致胃痛。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不僅體現在調節脾胃升降上,還體現在調節情志、促進膽汁排泄、促進全身津液、血液運行,調節男子排精、女子月經上。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曾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意思就是如果出現肝的病變,那么肝病很大幾率會影響到脾,所以應當加強脾臟的功能以防止脾出現病變。
若出現以上“肝胃不和”、“肝脾不調”的癥狀時,我們可以用到一味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和胃止痛的中藥——佛手。
02
佛手的功效
佛手,又稱佛手柑,五指橘。因其成熟果實外表金黃、果頂開裂、果肉飽滿,它的性狀就像如來佛的巴掌的手掌一樣,所以被稱之為“佛手”。佛手氣味清新芳香,令人心情愉悅,味微甜后苦,主產四川、廣東。此外,福建、浙江、安徽、云南等地亦產,質量較好的分別有川佛手、廣佛手。挑選佛手時以片大、綠皮白肉、香氣濃厚者為佳。
佛手性溫,味辛、苦、酸,歸肝、脾、胃、肺經,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燥濕化痰的功效。
■ 疏肝理氣
因佛手具有芳香氣味,善于疏肝解郁、行氣止痛,被常用于治療肝胃氣滯導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本草再新》:“治氣舒肝。”《本經逢原》:“專破滯氣。”常配伍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行氣藥使用。
■ 和胃止痛
佛手入脾胃經,能理氣和中止痛,用于治療脾胃氣滯,胃脘痞滿疼痛,食少嘔吐。此外,《滇南本草》記載佛手“止嘔吐,消胃寒痰,治胃氣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氣”,因其性溫性燥,可以用于治療寒痰、痰濕阻胃導致的胃脘冷痛。同時因為陽明胃經上循頭面,亦可以治療頭面寒痛。治療脾胃氣滯疼痛,常與陳皮、木香、砂仁等同用。
■ 燥濕化痰
佛手入肺經,苦溫燥濕而化痰,辛香又能行氣,故善治濕痰咳嗽,痰多胸悶者。《隨息居飲食譜》:“醒胃豁痰,辟惡,解酲。”取其行氣燥濕的功效,可以用于解酒毒;取其芳香的性味,還可用于辟穢止嘔。
現代藥理研究佛手的主要有效成分為檸檬內酯、佛手醇、橙皮甙、香柑內酯等化合物。以上化合物具有:
1、止咳平喘,化痰
2、抑制胃腸平滑肌痙攣
3、中樞鎮靜
4、擴冠,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保護心肌
5、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 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水煎服,3~10克。
注意事項:佛手是辛溫走散的行氣藥,氣血虛弱患者減量使用,陰虛火旺患者慎用。
‖ 食療方推薦
黨參佛手茶
材料:黨參5克,佛手5克(1人份)。
做法:開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疏肝健脾,和胃止痛。
適合人群:
適用于肝胃不和患者,常胃脘部脹痛,游走不定,或痞滿,噯氣多,噯氣后各癥狀緩解,食欲不振,見胸脅脹滿、脹痛,善太息(喜歡嘆氣),情志抑郁、焦慮,女性乳房脹痛,月經不調,大便爛或便秘,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中黨參健脾益氣,佛手疏肝解郁,行氣化痰止痛,肝脾胃同調;兩藥共奏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