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草擬了一篇帖子說的是十三轍與填詞。寫完后總覺得有必要再介紹一下十三轍概況。我多年來幾乎不填詞,因此很多韻書都束之高閣,有的只能憑記憶,信口而言,僅供你參考,不足為憑。
是誰發明的十三轍,何時發明的十三轍,至今難考。據傳說始于明清(時間跨度如此之長)曲藝藝人,這些藝人秘不示人,直到民國才有學者審定為《北平十三轍》(我有數種,暫時找不出來),這期間以十三轍冠名的韻書不少,目的是為國劇,就是現代的京劇,創作、演唱而用。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京劇名師都接受它,有的戲曲家我行我素照樣按照師傳而唱。我草擬的這兩個帖子涉及的“十三轍韻目”,均采自《十三轍新編》一書(這類書更多)。
楚山妄言:十三轍是語音演變的自然結果,它深入在明清很多詩詞曲賦曲藝的創作中,最后經過韻學專家整理成書,廣播于世。但在詩詞曲界收到傳統作者的抵制,至今依然如此。
自古韻書的編纂無非“分、合”二技,十三轍的分、合,與《中原音韻》比較而論如下:《中原音韻》分為十九韻部,1.東鍾,2.江陽,3.支思,4.齊微,5.魚模,6.皆來,7.真文,8.寒山,9.桓歡,10.先天,11.蕭豪,12.歌戈,13.家麻,14.車轍,15.庚青,16.尤侯,17.侵尋,18.監咸,19.廉纖。
十三轍將“8.寒山,9.桓歡,10.先天,18.監咸,19.廉纖”合并為“言前”(各家韻目用字不一樣,實質相同);
將“1.東鍾,15.庚青”合并為“中東”;
將“5.魚模”中的“魚韻”分離出來,合并到十三轍的“一七”轍中;
將“4.齊微”中的“齊韻”分離出來,合并到十三轍的“一七”轍中;
將“6.皆來”中的“皆韻”分離出來,合并到十三轍的“乜斜”轍中。
十三轍比較科學、真實地反映北平話,普通話的語音。比如北平話在明代就沒有了閉口韻,因此將閉口韻合并到了“言前”轍中。后來有的學者(非音韻學家)認為十三轍的“中東”轍過于寬泛,又將“庚青”分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十四韻”,為別于十三轍故名“十四韻府,也有人叫“中華新韻”。但也有將《中原音韻》“3.支思”中的“支韻部”獨立保留,而把“中東、庚青”合并,這也是十四韻。當然,再細分也就是十五韻,十六韻、十八韻。但在曲藝界十三韻的影響更大一些。
相比較而言,理論上講十四韻的分法是有道理的,但今日實際創作,很多人還是將“中東、庚青”合并而用。
十八轍的韻目是“麻、波、歌、皆、姑、支、兒、齊、魚、開、微、豪、侯、寒、痕、唐、庚、東”。其中從十三轍細分出“皆、支、更、兒,魚”五個韻部”韻部。韻分得越細,頌唱越美。但是“兒”韻與它韻不和諧,獨立韻部字數又太少,沒有實際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