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暉的仕女畫“雖是照人的明艷,卻不飛揚妖治;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的東方女性美,而那是充滿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結合。王叔暉以女兒之身,深刻體驗了中國婦女的深重苦難和神圣悲憤,經過自己感情世界的熱烈燃燒和提煉,冷卻成一種思想,一種情懷,一種品質,而超凡入圣。王叔暉的人物畫形象,概括、含蓄中略加夸張,線紋描繪勁健有力,落墨潔凈,設色清雅。尤其擅長工筆人物,創作以古典題材為主,善于繼承中國畫線描的優秀傳統,并吸收西畫的透視解剖法,用筆精細,細節刻畫細致入微,設色考究,艷麗典雅,人物形象清秀生動,于現代工筆人物畫中獨具一格。
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 《古代仕女》王叔暉作品
編輯/雨濃
-------------------------------------------------------------------------------
西廂情愫
談到畫家王叔暉先生與工筆人物畫《西廂記》的創作很多人可能一下就想到郵票《西廂記》,創作這套郵票的動議產生于1979年,完成于1980年年底,1983年2月發行。而王叔暉的第一部《西廂記》(彩色)連環畫,是在1954年畫的。前前后后,歷時近30年,堪耐尋味。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創作《西廂記》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選擇這題材當然有配合宣傳的意思,但當時大概任何人都沒有料到,一年后問世的這部連環畫,竟成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冊的佳作。專家評價這套16幅作品的《西廂記》連環畫的特點是:人物形神生動,環境充滿詩情畫意,色彩典雅端麗,線條流暢剛勁。畫這組作品,王叔暉幾乎投入了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也投注了自己的豐富情感,10年之后,這部作品榮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的“繪畫一等獎”。
王叔暉先生的畫法有鮮明的特點
------------------------------------------------------------------
.勾線:先生作品的發髻、發式、衣裙、飄帶等全是先用白描勾出。很多地方甚至需要畫幾層,為了面畫厚重,一般需要在正面畫了一遍之后,再在背面畫一次,然后再在正面畫。我們看到的一些贗品,基本沒有先用淡墨畫出,再用濃墨強調的。
開臉:叔暉先生的線描筆法不拘物形,靈活多變,飄逸瀟灑,老到貫氣。其筆墨非常講究,衣紋、皴擦時筆筆貫氣,柔而不媚。其人物造型結構準確,體態修長,步態沉穩,形態瀟灑,色彩和諧,衣著華美,服飾玉潤。她筆下的人物體態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物的上體稍微向前傾,但是人體的整體重心還是保持正常的。現在市場上的贗品,人物造型結構的準確性很差,也沒有人物上身略微前傾的體態。即使有人物上身略微前傾的體態,其整體重心也失衡了。
著色:叔暉先生的畫,畫面絢麗典雅、清靜自然。而且色彩都十分的考究,濃的不烈,淡的不流。色彩的搭配和諧、統一。一般來說先生作品的用色都十分豐富,畫面的色彩達百種之多。也有根據畫面的感情需要而為,用色又僅有廖廖的二三十種。先生的宣染、罩色有時需要進行數遍。經常是先染一層淡墨,再在淡墨上施色,并且是由淺到深施數次。色彩上自淺到深的過渡,是靠水來調節的。
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 《古代仕女》王叔暉作品
-------------------------------------------------------------------------------
王叔暉生前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曾任中國美協理事等職。她所創作的人物形象,概括、含蓄中略加夸張,線紋描繪勁健有力,落墨潔凈,設色清雅。尤其擅長工筆人物,創作以古典題材為主,善于繼承中國畫線描的優秀傳統,并吸收西畫的透視解剖法,用筆精細,細節刻畫細致入微,設色考究,艷麗典雅,人物形象清秀生動,于現代工筆人物畫中獨具一格。
王叔暉天資聰慧,勤苦好學,畫風尤受仇英、陳老蓮的影響,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夸張,線描健勁有力,落墨潔凈,設色明艷清雅,一掃明清以來的頹廢畫風,開一代新氣象。王叔暉學古不泥古,用她的話講就是:“繞開道,走自己的路”。同時,她也沒有拒絕西方的繪畫經驗,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視等創作技巧。尤其在整體價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純中國的古典式審美情趣,在“盡精微”的工筆重彩畫中追求“致廣大”的生動氣韻。這使王叔暉成為當代工筆重彩畫的一代宗師,她所贏得的聲譽遠遠超出了國界。
中國歷史上的孟姜女、劉蘭芝、祝英臺、崔鶯鶯、林黛玉等,都是為自己的真實生命在笑,在哭,在愛,在恨,在生,在死,而王叔暉為她們請命,為她們造型,無論是千金小姐還是丫環仆人,在王叔暉的筆下都充滿著人的尊嚴。她筆下的人物情濃意抒,優雅恬靜,境韻悠長。崔鶯鶯清麗文秀、脈脈情深,紅娘機敏善良、情趣盎然,張生癡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過她流暢、細密的線條,色勒出傳神的形態、動作、表情。而充分表達出來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形象,活現于畫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讀后久久不能忘懷。(筆下的人物情濃意抒,優雅恬靜,境韻悠長。崔鶯鶯清麗文秀、脈脈情深,紅娘機敏善良、情趣盎然,張生癡心一片、如醉如迷,都通過她流暢、細密的線條,色勒出傳神的形態、動作、表情。而充分表達出來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形象,活現于畫中,肯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讀后久久不能忘懷。
王叔暉的仕女畫“雖是照人的明艷,卻不飛揚妖治;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的東方女性美,而那是充滿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結合。王叔暉以女兒之身,深刻體驗了中國婦女的深重苦難和神圣悲憤,經過自己感情世界的熱烈燃燒和提煉,冷卻成一種思想,一種情懷,一種品質,而超凡入圣。
1984年4月里的一天,中央美術學院連環畫系(后改為民間美術系,現已取消)舉辦了一次別致的教學活動,活動內容是放映北京科影廠新近攝制的影片《王叔暉工筆人物畫》。放映之前,當時的系副主任、版畫家楊先讓教授講了這樣幾句充滿敬意的話:“王叔暉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女畫家,她的作品將載入美術史冊。我們這一輩人都是她看著長大的。……一個畫家形成風格容易,想在自己已有風格的基礎上繼續創新是很難的,王叔暉的可貴之處就正在于這一點。”
王叔暉,字郁芬,祖籍浙江紹興,1912年生于天津,后定居北京,1985年病逝。她畢生孜孜以求,探索工筆畫藝,為我國工筆畫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叔暉先生晚年深居簡出,閉門作畫,極少應酬。關于她的身世、性格和從藝經歷,見諸文字的材料并不多,已經刊布的文字中亦有疏漏或失實。筆者隨王先生左右20余年,愿藉此文勾勒出她繪畫生涯的一個輪廊,奉獻給喜愛她作品的讀者,亦慰先生在天之靈。
王叔暉,浙江紹興人,生于1912年,病逝于1985年。她畢生孜孜以求,探索工筆畫藝,作畫題材以古代仕女為主,其作品計有連環畫《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生死牌》、《楊門女將》,單幅人物畫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蘭等,或為中國歷史上的杰出女性,或為古代文學作品中有個性的女性,晚年以《紅樓夢》人物創作為主。其代表作《西廂記》所贏得的聲譽遠遠超出了國界,她為我國工筆畫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叔暉先生晚年深居簡出,閉門作畫,極少應酬。關于她的身世、性格和從藝經歷,見諸文字的材料并不多,已經刊布的文字中亦有疏漏或失實。筆者隨王先生左右20余年,愿藉此文勾勒出她繪畫生涯的一個輪廊,奉獻給喜愛她作品的讀者,亦慰先生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