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某,男,41 歲,工人。1978 年4 月5 日初診。
患者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史。就診時自述胃脘疼痛,嘔吐清水,遇寒冷疼痛加劇,得溫熨痛減,頭眩暈若空虛狀,食欲減少,舌苔潤滑,舌質淡,脈細而弦。辨證分析,病屬肝寒犯胃,胃失和降。治當溫肝散寒,降逆止痛。處方:吳茱萸9g,黨參15g,生姜12g,大棗5枚,法半夏10g,廣木香6g。囑服3 劑,以觀后效。二診:4 月12 日。服上方6 劑后,痛減嘔止,自覺胃部溫暖舒適,頭不昏眩,脈細緩,舌苔白潤。處方改用六君子湯加味: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吳茱萸5g,法半夏10g,炙甘草5g,生姜3 片,陳皮10g,廣木香10g。服5 劑后,食納倍增,二便正常。守前方去吳茱萸,加黃芪15g,繼進10 劑,以調理善后。半年后訪視,病未復發。「按」 肝寒犯胃,其本在肝,其標在胃。吳茱萸湯具有溫肝暖胃的功效,為肝寒犯胃的專方。本案病久脾胃不足,肝木乘之,故為肝寒犯胃之證,所述癥狀均為肝氣橫逆,上沖犯胃,故以吳茱萸湯原方加半夏和胃降逆,加木香之溫運行氣主治。但若胃脘痛、嘔逆非肝胃虛寒者,不可妄用。因為吳茱萸的大辛大熱,一旦誤用,辛溫助熱,“得湯反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