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米克拜巖畫位于尼勒克縣阿吾拉勒山南麓的卻米克拜溝谷西側(cè)的高崗上。地理坐標(biāo):東經(jīng)83°01′10″,北緯43° 36′;海拔高度1240米。
狩獵圖:敲鑿在高崗之上石質(zhì)堅硬而又平整的巖石面上。這幅作品描繪了一位步獵者、手持弓箭步獵群獸的精彩場面。巖面上鑿刻著一個獵人、一只大鹿、三只北山羊。獵人位于畫面左邊,正挽弓拉箭瞄準(zhǔn)前方一群動物中的一只大鹿;兩只北山羊見狀,準(zhǔn)備從獵人面前沖過去。右下方的一只北山羊似乎尚未發(fā)現(xiàn)險情,仍無動于衷的在緩步移動著(圖一百二十九)。
居室圖:在卻米克拜溝西側(cè)高崗上一塊巖石上,鑿刻著一幅居室圖。此圖畫面朝南,右下方是一圓頂蒙古包,頂部煙筒濃煙外冒形如花朵,蒙古包內(nèi)的各種裝飾圖案布滿正面。蒙古包近旁及北側(cè)有大小四只山羊在嬉戲玩耍,不遠(yuǎn)處有一條狗豎起雙耳警惕地守護(hù)著。整個畫面充滿了濃郁的草原游牧生活氣息(圖一百三十)。
車輛圖:在卻米克拜溝西側(cè)海拔1240米處,鑿刻著不見車軸、而有四根輻條的兩個車輪。左輪旁站有一只山羊,右輪旁站有一峰雙峰駝。從車輛的表現(xiàn)形式看,這是一幅早期車輛巖畫。作品反映的情形是:生活在這片草原的牧民不僅豢養(yǎng)著山羊、駱駝,而且把車輛作為運輸工具(圖一百三十一)。
生殖崇拜圖:在卻米克拜溝谷西側(cè)高崗1240米處,一塊巖面上鑿刻著一頭戴尖頂帽、赤身裸體、陽具勃起的男性牧羊人,他邁開腳步,高舉雙手,正吆趕著九只山羊前往草原放牧。一條牧犬緊隨羊群前進(jìn)。走在前面的頭羊雙角高豎,體態(tài)肥壯。頭羊后面尾隨著八只山羊,其中有兩只小羊,和三只勃起陽具的大羊。整個羊群在牧羊人的驅(qū)趕下不停地前進(jìn)。這幅作品表現(xiàn)的是:春夏之交,草原上綠草茵茵,正是羊群繁殖的季節(jié),牧羊人全身裸露、生殖器勃起,和數(shù)只山羊陽具勃起,正表現(xiàn)了牧羊人渴望羊群繁殖的欲望(圖一百三十二)。
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種裸體的勃起陽具的巖畫是父系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因為母系氏族社會主要是突出女性生殖器的,只有到了父系氏族社會才會有普遍的男性生殖崇拜。其年代至少是公元前五至三世紀(jì)(蘇北海:《新疆巖畫》314頁)。
卻米克拜巖畫的年代延續(xù)的時間較長,調(diào)查者將其擬定為戰(zhàn)國至元代。
二、新源縣克孜勒塔斯溝巖畫“放牧圖”、“狩獵圖”
這是一幅放牧圖。此作品描繪的內(nèi)容是:兩個牧人和一個牧童都騎著馬,一起趕吆著大鹿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半道上,走在前面的牧童從突然馬背上摔了下來,此時牧童趕快跑到馬前面擋住自己的馬想再騎上,兩個騎馬牧人見此情形,立即勒馬叫停。所以畫面上的大鹿作后退狀,其面前的一只山羊作想停不停的樣子。緊隨大鹿身后的兩只山羊又折了回來。畫面下部的牧人已經(jīng)勒馬而立,左偏下的牧人可能與畜群拉的距離較遠(yuǎn),見前面畜群突然不走了,立即策馬追了上來,所以他的馬作欲立未穩(wěn)之狀。整幅作品透析出草原牧民濃厚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幅放牧圖。它揭示的內(nèi)容是:在狼群時常出沒的草原上,三個牧人騎著馬護(hù)送羊群去放牧,正在急速行進(jìn)中,不知道什么時候一只大尾狼跟了上來。牧人怕掉隊的小羊叫狼吃掉,發(fā)現(xiàn)后,一牧人立即勒馬掉頭去護(hù)攆那只小羊。狼仍然隨著羊群和牧人的馬匹追跑,尋找機會撲食羊只。整個畫面把行進(jìn)中的羊群、護(hù)送羊群的騎馬牧人、以及半道上竄出來的狼描繪得惟妙惟肖。
狩獵圖兩幅:
1、在克孜勒塔斯溝一塊高96厘米,寬1.5厘米的巖石上鑿刻著一個獵人和一大一小兩只北山羊。畫面左邊大北山羊身長、高均為19厘米;其旁跟隨一只小山羊。畫面右邊獵人高11厘米,寬3厘米;弓高9厘米(圖一百三十五)。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只大北山羊帶著一只小羊正在一塊僻靜的草地上吃草,一潛伏在草叢中的獵人突然從草叢中飛身而出,只見他全身前傾,雙
手舉弓,挽弓瞄準(zhǔn)了前面的大羊。大羊見狀嚇得不知所措,小羊也驚呆了。
畫的年代,有學(xué)者認(rèn)為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也有人認(rèn)為只能早到戰(zhàn)國西漢時期。作者可能為塞種、或烏孫人。
三、新源縣則克臺鎮(zhèn)鐵木爾勒克村巖畫“狩獵圖”
狩獵圖:在鐵木爾勒克村洞買勒有一塊高1米,寬1.5米的巖石上,鑿刻著三個人和五只北山羊。畫面右上刻繪著一個手持木棍的大人和一個兒童正在圍攻一只北山羊。另一獵人正在挽弓拉箭瞄準(zhǔn)左上的北山羊,其它北山羊在落魄而逃中(圖一百三十七)。
狩獵圖:在喇叭村杜斯別爾溝海拔1040米處,有一塊高2.2米,寬1.72米的巖石上鑿刻著兩個步獵者和同騎在一匹馬背上的兩個兒童、及兩只大鹿、兩匹馬、一條犬、。步獵者位于畫面右邊,右中持弓拉箭人高17厘米,寬3.5厘米;弓高11厘米、箭長11厘米。右下正瞄射大鹿臀部的獵人高21厘米,寬3厘米;弓高11厘米,箭長14厘米。騎有兩個兒童的馬身長22厘米,高14厘米,馬上大兒童高9厘米。畫面左邊的大鹿身長、高均為22厘米;右下獵人面前的大鹿身高27厘米,長24厘米,生殖器長2厘米(圖一百三十八)。
這幅作品描繪的內(nèi)容是:兩個獵人騎著馬各自帶著自己的兒子和一條獵犬去狩獵。到了狩獵場之后,由于兩個兒童害怕,獵人又擔(dān)心孩子的安全,就讓兩個孩子同騎在一匹馬上策馬助威,他們下馬進(jìn)行射獵。時間可能是鹿群交配的季節(jié),一只大公鹿正在和一只母鹿交配,不料被他們包圍了起來,母鹿有幸跑得快,沖出了包圍圈。大公鹿性欲正烈,行動遲緩。一下子被兩個獵人和一條獵犬從三面包抄過來。獵犬在前面堵住了大公鹿的去路,一獵人挽弓拉箭正瞄射它的臀部。另一獵人手持弓箭也從右上方追趕過來。獵人所騎的另一匹馬在不遠(yuǎn)處等候,馬背上的馬鞍顯得十分突出(斯按:蘇北海先生將披鞍的馬誤認(rèn)成了駱駝)。這是一幅反映古代游牧民族早期生活的藝術(shù)品。
牧馬圖:在闊克蘇村海拔1370米的密脫蓋爾冬牧場有一塊高2.5米、寬3.5米的巖石上,鑿刻著一個騎馬牧人、兩條狼、一頭牛、和十五匹駿馬。牧人位于畫面中間偏左,所騎大馬身長22厘米,高16厘米;馬上牧人高9厘米,寬8厘米(圖一百三十九)。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牧人騎著馬正趕著馬群在草原上行進(jìn),有兩條狼尾追了上來。其中有一條大狼在牧人的身后已截住一匹掉隊了的馬,另一條狼也鉆進(jìn)了馬群。慌亂中牧人在馬上揮臂吆喝著馬群,有一部分馬已折頭回返。走在最前面的一匹小馬什么也不知道,還昂頭、撅尾繼續(xù)朝前走。位于畫面右下、跟隨馬群一起出行的一頭大牛也不知所措地往回返,豈不知鉆進(jìn)馬群的另一條狼就走在它的面前。此外,這幅巖畫上還鑿刻有三個印記:、、。表明這塊草地為三個氏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