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地暖嗎?這是如今冬季非常時尚的一種取暖方式。它的原理是把水加熱,通過管道輸送到地板底下的水管中,這樣即便是光著腳踩在地板上,也會覺得暖暖的。
其實在紫禁城,也有這樣的“地暖”,叫火地取暖,這是明清皇宮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不過它不是利用熱水取暖,而是熱氣。宮人們在宮殿的地面下,用磚石砌好循環的煙道,用燒火所產生的熱氣來烘暖地面。除此之外,通過巧妙的設計,煙道還可以通到床鋪的下邊,就像我國北方的火炕一樣,連床鋪一起變暖了。
如今在景仁宮后殿的山墻外、壽康宮東配殿廊下、養心殿東暖閣山墻外還能看到火地區暖的排煙口。
看過《紅樓夢》的小伙伴一定記得“黛玉焚稿”的情節。話說黛玉得知寶玉和寶釵定婚的消息后,十分傷心,一病不起。她覺得冷,便叫丫鬟雪雁生起了火盆,把寶玉送給她的手帕和寫有詩文的絹子都放在火盆中燒了。可見,將點燃的木炭放到盆里,也是古人的一種取暖方式。
皇宮內冬季也常用炭盆取暖,清代叫作“熏殿”。即使到了清朝,木炭依舊很珍貴,所以炭盆取暖也不是每一個人、每一座宮殿都能享受的。只有皇帝、太后、皇后、地位較高的嬪妃以及一些重要的宮殿才能使用。但這種炭盆取暖的方式存有一個弊端,如果剩余炭火處理不當,可能會引起火災。
清朝嘉慶年間的一天,乾清宮的掌火太監郝士通因為偷懶,沒有完全熄滅木炭,就把炭放在了乾清宮東穿堂楠木隔旁。沒想到,等他走后,木炭又燃起來,燒到了木隔。等到大家發現有煙味兒、開門去看時,乾清宮已經燒起了熊熊大火。這次火災,讓乾清宮、交泰殿、昭仁殿、弘德殿都化成了灰燼,引起了紫禁城“高層”對防火工作的高度重視,他們還總結制定了宮中救火措施和紫禁城火班章程呢!
人冷先冷四肢,古人當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們發明了手爐、腳爐取暖的方式。冬天,在手爐、腳爐中裝上炭,可以暖手暖身,還能隨身攜帶,就像我們現在用的暖寶寶一樣,方便實用,令人喜愛。
為了方便傳溫,手爐和腳爐大多是銅做的。作為宮廷用品,手爐和腳爐還要顧及美觀,所以也有琺瑯(fà láng)鑲嵌材料的,周身雕刻著精美的鏤空花紋。為了方便攜帶,匠人們還給它設計了小提手。再加上很多精巧的設計,爐中雖裝著炭火,但爐體卻不會燙手,溫度剛剛好。
正是有了這些大大小小的“暖氣”設備,皇帝一家人才能舒適地度過寒冷的冬天。怎么樣?明清皇宮的取暖方式是不是也很時尚呢?
https://young.dpm.org.cn/ency_he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