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2 月 4 日,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的亞太消化疾病周(APDW)會上,來自亞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教授學者就目前亞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方法的優化問題發表了看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當前治療無法滿足要求
來自臺灣大學醫學院的 LIU 教授認為,近幾十年,對慢性乙肝病人的自然病程或治療情況的數據收集有了很大進步,但當前的治療水平仍無法滿足要求。目前仍需新的治療藥物或策略以便對慢性乙肝進行更好地控制。
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治療方式,也有一部分已經開始臨床前或早期臨床試驗。其中比較熱門的治療方案是治療初期接受核苷類似物(NUC),治療中期添加或更換為聚乙二醇修飾重組人干擾素(Peg-IFN),臨床試驗效果較為理想。新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療效、降低耐藥率以及縮短療程。已經有與預后有關的分子標志物被識別,有助預后的判斷。這些標志物將有利于我們發展出個性化的療法。
關于 Peg-IFN 用法的最新發現
泰國 Prince of Songkla 大學醫學院 Teerha Piratvisuth 教授提到,Peg-IFN 是治療慢性乙肝的一線藥物。48 周的 Peg-IFN 治療在 HBeAg 陽性和 HBeAg 陰性的慢性乙肝病人的持續病毒應答率分別為 33% 和 24%。
基線指導治療和應答指導治療均有報道可以提升治療效果。根據基線指導法,較低的 HBV DNA 水平、較高的血漿 ALT 水平、HBV 基因型為 A 或 B 以及較低的 HBsAg 水平均提示較好的 pegIFN 治療效果。
研究認為,ALT 超過基線 5 倍 ULN 并且 HBV DNA 小于 10 log cps/ml 的慢性乙肝病人的 HBeAg 血清轉換率達到 52%,而那些 ALT 較低且 HBV DNA 較高的患者的 HBeAg 血清轉換率只有 32%。
Peg-IFN 的療效的預測指標包括 HBV DNA、ALT、HBsAg。研究發現 ALT 驟升后 4 周內 HBsAg 下降超過 0.5 log IU/ml 的患者 HBsAg 轉陰率達到 64%,在治療的第 12 周和 24 周較低的 HBsAg 水平意味著較好的療效(在 12 周或 24 周 HBsAg 小于 1500 IU/ml 者有 55% 的 HBeAg 血清轉換率和 11% 的 HBsAg 轉陰率)。
對于所有 HBV 基因型 HBeAg 陽性者,在治療 24 周時 HBsAg 大于 2 萬 IU/ml 提示 HBeAg 轉陰率極低,若同時 HBV DNA 小于 2000IU/ml 提示治療基本無效可作為停止用藥指標,陰性預測值為 97%。
對于 48 周 Peg-IFN 治療后只有部分應答的患者,延長療程可以提升應答水平。對于 HBeAg 陰性的患者,治療第 12 周和 24 周 HBsAg 下降超過 10% 者,在治療后第 5 年復查時有 42% 獲得了持續性病毒應答(HBV DNA < 2 萬 IU/ml),22% 獲得 HBsAg 轉陰。將療程延長至 96 周后獲得持續應答者達到 80%。而第 12 周 HBsAg 無下降并且 HBV DNA 下降少于 2 log cps/ml 者可認為治療無效,是停藥指標。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示 Peg-IFN 和 NUC 聯合使用治療慢性乙肝效果較好。HBeAg 陽性患者在接受恩替卡韋 12 周治療后如果 HBV DNA 小于 1000cps/ml,改用 Peg-IFN 完成剩余療程將有更好的 HBeAg 血清學轉換率和 HBsAg 轉陰率。而藥物聯合治療比單藥治療有更高的 HBsAg 轉陰率。
最后 Teerha Piratvisuth 教授得出結論,建立基線或監測應答可指導優化慢性乙肝的治療,其中聯合用藥效果良好,但還需進一步研究完善個體化治療策略。
NUC 治療方案的更新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WONG 教授表示,口服 NUC 是治療慢性乙肝使用最普遍的處方藥。與干擾素類藥物相比,NUC 使用更加方便。其副作用少,且多數情況下抑制乙肝病毒效果良好。經過長期用藥,多數患者出現肝細胞壞死性炎和肝小葉結構破壞。超過 70% 的伴有代償性肝硬化患者 5 年內病情能夠得到一定程度逆轉。這相當于降低了肝硬化并發癥和肝細胞癌變風險,同時提高了生存率。
然而,雖然使用 NUC 的病人較不用藥的病人 HBeAg 血清轉換率更高,但這效果可能來自抑制病毒的間接效應。換句話說,NUC 沒有直接的免疫調節作用。所以,HBsAg 轉陰在 NUC 治療中很少發生,停藥后病毒復發很常見。
在新療法出現之前,多數病人需要接受長期的 NUC 治療。在過去,耐藥是個大問題。但現在使用的一線藥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已將耐藥率降低很多。臨床試驗數據提示 NUC 的安全使用時限很長。另一個副作用是骨骼毒性,仍待解決。
NUC 的出現改變了慢性乙肝的治療方法。下一步就是找到使 HBsAg 轉陰并且獲得持續性病毒學應答的方法。目前的數據提示 Peg-INF 與 NUC 聯用效果較好,而且已經有很多研究在嘗試更多不同方法殺滅 HBV 病毒。
提升療效的新方案
韓國延世大學醫學院 Ahn 教授認為,HBV 感染是國際上重要的衛生問題,尤其在亞太地區人口眾多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它可以導致進展性的肝臟纖維化并最終導致肝硬化,使肝細胞癌發病率明顯增加。
過去 20 年間,乙型肝炎的治療水平一直在進步,現已獲得批準的慢性乙肝治療藥物已經有 7 種:2 種干擾素和 5 種核苷(酸)類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韋、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雖然抗病毒藥物的使用能使多數病人的 HBV 病毒復制被抑制,但長期用藥情況下,HBsAg 轉陰率仍然很低(5 年內少于 10%)。
目前已經有幾種提升 HBsAg 血清轉化率的方案出現,包括延長 Peg-INF 的使用時間至 96 周,在 NUC 治療中添加 Peg-INF,把 NU 替換為 Peg-IFN 等,但結果并不令人滿意。Ahn 教授表示,希望通過對病毒復制的各個步驟及病毒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研制出新的抗病毒方法。
現在徹底清除慢性乙肝患者體內病毒的新型治療模式已經引入,治療的靶點不僅是病毒還包括對病毒生存起重要作用的宿主細胞因子。這涉及到各種治療疫苗、si-RNA、TLR-7 通路激活物、HBV 受體抑制劑、重組免疫球蛋白。新出現的幾種藥物與現有藥物相結合將明顯提升 HBsAg 轉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