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把自由的市場經濟——或者部分自由的市場經濟——當作某種生態系統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動物在合適的地方能夠繁衍,同樣地,人只要在社會上找到了專屬于自己的位置,也能夠做得很成功。”
——查理芒格
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態位”,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競爭同一生存空間。若同時在一個區域必有空間分割,即使弱者與強者共處于同一生存空間,但弱者仍然能夠容易生存,所以鷹擊長空,魚翔潛底,沒有兩種物種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把“生態位”作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在大自然中,親緣關系接近的,具有同樣生活習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種,不會在同一地方出現。
在食物依賴上也完全不同,有吃肉的就必有吃草的,吃肉吃草的分時供應,獅子白天顯威,老虎傍晚橫行,狼深夜覓食。這是一種“生態位”現象。
我們來看一個森林模型。
想象這樣一個生態圖景。地圖中間是一片森林,森林周邊則是大片的草地,一條河流貫穿了森林和草地。
老虎和熊等大型食肉動物占據了森林中央;狼群則避開老虎和熊的領地,在森林中部稍外側建立巢穴;鳥類避開地面,在樹上筑窩;而兔子則在森林外部的草地上挖洞繁衍。我們重點來看兔子的生存環境。與老虎、狼相比,兔子顯然是弱勢的,既沒有健壯的身體,也沒有鋒利的爪牙。
兔子該如何生存下去?答案是,它可以離開老虎和狼密集居住的森林中部,在森林邊緣與草地上生存。
這就是森林模型。
森林模型本質上是一個生態位模型。生態位是指物種在生態中所處的位置,包括空間、時間、食物種類等因素。生態位思維的核心原理是,當你遭遇強者競爭時,除了與其死拼以外,你還可以選擇避開它的(時間、空間、食物等)位置。
接下來我們思考一個較宏大的問題:地球上所有生物一開始都是從一個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為什么最后這個單細胞生物進化出了如此繁多的物種?他們是如何共存的?
我們可以從生態位的視角,簡單梳理一下邏輯線:
1、在同一個生態位中資源有限
2、每個生物要生存就需要足夠的資源
3、有限的資源+生存的需要=激烈的競爭
4、物種之間存在差異,有強有弱
5、強者霸占了更多資源,弱者要想生存只能開辟新的生態位
6、新的生態位就是“深耕細作+與眾不同”的本質
如果一個種群或者物種,與另一個更強的種群或者物種處在同一個生態位,它最終的結局一定是滅絕。為了生存它必須去新的生態位,與強者保持錯位競爭。
這就是生物法則: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占據了相同生態位的兩個種群,其中一個種群終究要滅亡。但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如果各種群在群落中都有各自的生態位,種群間就能避免直接的競爭,從而保證了群落的穩定。
而這,也是為什么地球上有數以億萬的物種,卻還能相安無事地穩定發展的原因。因為每一個物種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生態位,從而避免了和數以億萬的物種產生直接競爭,得以穩定的繁衍。
這是生物學給我們的基本啟示,大到組織,小到個體,都遵循這個生存法則。
首先, “生態位法則”,對我們今天研究企業的發展戰略及競爭謀略有著很大的作用。按該法則,一個物種只有一個生態位,但并不排斥其他物種的侵占,如一山不容二虎,并不是說A山的老虎不能到B山,老虎餓了哪里都能去,不過去了就會發生一場生死搏斗,這種現象在商界叫市場競爭。
企業的產品在剛開始進入某個特定市場時,往往沒有競爭對手,形成原始生態位或競爭前生態位。但是,只要市場是開放的、均衡的,很快就會有其他競爭者大舉進入該市場,形成生態位的部分重疊。
如果市場容量極大,大家尚能暫時相安無事,但隨著市場份額的相對縮小,競爭就會日趨激烈。企業無論大小強弱,都要像獅子與羚羊一樣訓練快速奔跑,否則你就會被吃掉。
好企業并不是一年能賺幾個億或幾十個億的企業,而是長盛不衰的企業。自然界檢驗一個物種成功的尺度,是看這個物種是否能延緩下去,而檢驗一個企業的成功尺度是看這個企業能否生存下來,能否長久生存下來。
做企業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賽跑。
衡量企業成功的標準不是強大,而是生存,能生存就是最好的企業,偏離自己的生態位去做強者的企業,非垮不可。世界上的好企業都是百年不衰的企業。
如美國的通用電氣(120年)、可口可樂、吉列剃刀(100年)、法國的人頭馬白蘭地酒業公司(241年)等。
而這些百年不衰的公司往往都是選準了自己的生態位。這些企業既是強者又是適者。強者與適者的結合,是對自己“生態位”的高度發揮。
「而小企業的成功,往往依賴于它在一個小的生態位中的優先地位」。
「在很多情況下,取得成功僅僅是由于變得與眾不同或者更加不同,這樣就減少了競爭」。
同時每個人都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態位,即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經驗、行業趨勢、社會資源等,確定自己的位置。人們在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時,往往喜歡從資金、產品、市場來尋找原因,很少有人是從生態位的角度來尋找原因的。
這里所說的“生態位”,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一是自己所需要的生態環境。
舉個漫畫大師蔡志忠個人的例子,在畫畫領域中,存在如梵高、莫奈、達芬奇、徐悲鴻、齊白石等眾多大師,他如何成功的呢?他找到的是漫畫領域,先跟頂尖大師錯開生態位。但是漫畫領域也有很多牛人,怎么辦呢?蔡志忠再次尋找細分生態位,去畫中國的經典,比如《莊子說》、《老子說》等等。
因為漫畫+莊子,漫畫+老子,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態位,里面沒有巨人,所以蔡志忠當之無愧成為了畫莊子、老子的巨人。
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有屬于你的生態位,如果你所處的生態位已經巨頭環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找到一個新的生態位,努力成為新的生態位的唯一。
生存與成功之道亦在其中。
總結
《沉心十年》中說:“人生之路有兩種,擇大門走險路,過窄門而寬途。”
人生的智慧,就藏在這“寬窄”的選擇中。有人選擇走“寬門”,后面的路卻越走越窄;有人選擇進“窄門”,后面的路反而越來越寬。走窄門,意味著守拙、苦熬,考驗著人的覺悟和定力。
人生最難的修行便是: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知行合一!
我們太著迷于在人潮擁擠的地方出類拔萃,這一特點深深的根植于我們的基因中。但是每一個人潮注定只能有一個第一,第一之下都是陪跑。那么多優秀的人,你憑什么那么自信你就是那個第一呢?
而有的路雖然充滿阻礙,但是因為人少,競爭力小,反而最容易成為第一,下面有的路看起來一帆風順,但因為人潮擁擠,競爭力大,反而很難成為第一。
這正是塔木德那句「世間的事非常奇怪,越是難做的事,越容易做成」所想傳達的意思。
日拱一卒無盡日,功不唐捐終成海。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自己的生態位。然后日復一日地把你喜歡的,你擅長的事情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