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說:“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其實在中國儒學的最開始,對于人的欲望是很寬容的,更是把食和色放在人的正常需求之上,只不過儒學的發展在董仲舒之后越來越政治化、倫理化,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服務于統治階層的意識形態,特別是發展到宋明理學之后,更有“存天理,滅人欲”之說,于是人們開始對自己的欲念感到懷疑。對于色的解釋,也有所不同。
《酒色財氣歌》里面就曾有一句話,“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根據歷史考證,《酒色財氣歌》并不是一人所作,而是集體創作完成,體現了中國古代的集體智慧,這樣一來,也相對代表的是一個群體的意識,而不只是個人之所見。
《酒色財氣歌》有三個相關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大文豪蘇軾和他的好朋友佛印。
蘇軾和佛印關系非常好,在蘇軾貶謫期間,佛印也經常陪著她四處游玩散心,有一次在一座小廟的墻壁上看到一首小詩,內容是:“酒色財氣四堵墻,人人都在里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這首詩傳達的人生觀念是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因為佛教禪宗強調四大皆空,對于欲念的克制更是與常人不同,蘇軾是一個樂觀豁達開朗之人,他的樂天精神表現在對生活中快樂的追求,他并不贊同佛家這種無欲無求的觀念。
所以他就在這首小詩之后,另外題了一首詩,“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是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這樣一來,這首詩的境界就比之前的那一首高出了許多,他加進自己的理解之后,認為這四種事物,不需要直接拋棄割舍,關鍵之處在于個人能否克制自己的欲念,更好的掌控整個人生。
巧的是之后的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曾經來過這座寺廟,自然而然就被這兩首有趣的小詩給吸引了。王安石也是才高八斗并且非常有自己看法的人,他對蘇軾的理解也不滿意,他又在蘇氏之下題了自己的小詩,“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王安石對于世俗普通的欲念是持贊同的態度的,比不得蘇軾那么超脫自信,作為一個政治改革家,他始終關心民眾的生活需求,也始終關心國運盛衰。
后來,人們把這三首詩歌放在一起,組成了今天見到的《酒色財氣歌》,可以說是對酒色財氣最典型最深刻的理解。
我們看待事物要用辯證的眼光從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出發,過于沉迷于聲色,自然容易造成身體的損耗和意志的消磨,但是如果不追求生活中的快樂,整個人也會喪失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這樣一來整個社會就會失去生機,整個國家也就會落后。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個人對于欲念的把持,我們要適當的追求快樂,幸福,但是,在追求之后,卻不能過于的沉迷于其中,要始終保持最開始的努力和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