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秦人發展歷程中,西垂是其重要的肇基之地和早期秦文化的搖籃。對于西垂的地理范圍,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在陜西西部一帶,另一種則認為在甘肅東南部。形成這種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各個歷史時期中原王朝版圖的變化和各種勢力進退消長。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甘肅東南部作為西垂的論斷越來越得到認可。
商代嬴秦先祖中潏就已經在西垂,《史記·秦本紀》記,中潏“在西戎,保西垂。”戎王申侯曾諫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西戎首領申侯提到其祖先酈山戎之女,嫁給戎胥軒為妻,因為是親戚,中潏歸附周朝。商代西垂,指陜西西部到甘肅東部一帶。這是由商朝的統治范圍決定的,與周代西垂的范圍有一定區別。申侯所言說明商周之際,嬴秦勢力已經到達了西垂。同時,也反映出嬴秦早期與群戎共處的事實。
自中潏以后,嬴秦先祖有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等7代人在西垂艱苦創業。經幾代人不斷開拓,嬴秦勢力已經深入天水地區。大駱、非子所居西垂,實際上是指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
非子擅長養馬,“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將其告訴周孝王,周孝王想讓他在汧渭之間養馬,“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援引嬴氏先祖伯翳為舜牧馬故事,對非子說:“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史記·秦本紀》)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使其復延續嬴氏祀,號曰秦嬴。非子受封的秦邑,就在天水張川縣境內。自此,嬴秦便正式擁有了西垂之地,真正意義上的秦人也就此開始形成。
張家川牧場
秦非子傳二代至秦仲。周厲王無道,西戎反周,滅大駱一族。周宣王即位后,封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秦仲被西戎所殺。后來周宣王命秦仲子莊公兄弟五人合力伐戎,擊破西戎。“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史記·秦本紀》)。秦莊公被冊封為西垂大夫,并恢復了犬丘故地。
天水放馬灘秦簡
可見,西垂是嬴秦先祖重要的活動范圍。從中潏保西垂,到非子受封秦邑,再到莊公獲封西垂大夫,秦人的活動無不與西垂有關。《水經注》卷二十《漾水》云:“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徑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酈道元《水經注》)
西縣,秦在西犬丘所設,屬隴西郡。《后漢書·郡國志》云:“西,故屬隴西,有嶓冢山,西漢水。”這里明確指出西縣在嶓冢山和西漢水流域。《讀史方輿紀要》:“西城在秦州西南百二十里,即所謂西犬丘也,非子始居此,后莊公復居焉。秦置西縣,兩漢因之,地屬隴西郡。”(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又《括地志》云:“西縣故城在秦州上邽縣西南九十里。”這些資料都指出西縣即西犬丘,在上邽縣(天水市秦州區)西南90里,即天水地區西南的禮縣一帶。
王國維先生認為:“犬丘、西垂本一地,自莊公居犬丘號西垂大夫,后人因名西犬丘為西垂耳”(《秦都邑考》,載《觀堂集林》卷一二)已知西犬丘即西縣,在今天水地區西南一帶,可以確認西垂宮也在此處,兩者均在天水地區的禮縣。
禮縣大堡子山出土金飾片
《史記·封禪書》記:“秦襄公既侯,居西垂。”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陜西隴縣),薨后仍葬于故地西垂。《史記·秦本紀》:“秦文公元年(前765年),居西垂宮。”“五十年(前716年),文公卒,葬西山。”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及秦公墓發掘,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漸被揭開。經考證其中兩座秦公大墓為秦襄公或秦文公夫婦陵墓,證實了《史記·秦本紀》所記秦襄公和秦文公歸葬西垂的事實,也證明了大堡子山一帶就是秦之西山。又據秦襄公和秦文公居西垂宮可知,秦之西垂宮當距此不遠,所以,禮縣大堡子山一帶當是秦西垂陵園,天水地區當屬秦西垂無疑。
甘肅天水放馬灘地圖
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了天水地區是秦人西垂,其西南部的禮縣一帶是秦人西犬丘和西垂陵園之所在。禮縣以北便是西垂名山朱圉山,《尚書·禹貢》:“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這是對朱圉山最早的記載。朱圉山橫亙于甘谷縣西南,山巒疊嶂,綿延幾十里,是甘谷的生態屏障和戰略要地。
朱圉山張口石
朱圉山流傳著“禹奠朱圉”的傳說,《尚書·禹貢》:“禹敷水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據傳大禹治水路過甘谷,曾在朱圉峰前祭奠朱圉。這個傳說流傳千百年,至今朱圉山主峰仍刻有“禹奠朱圉”四個大字。這個故事反映出早期華夏先民來此擇地而居、繁衍生息的事實,也說明甘谷遠古時代就有華夏先民居住于此。
禹奠朱圉
西周時期,秦人西遷于此。清華簡《系年》篇記載,成王“西遷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這里的邾即是邾圄,朱圉,指甘谷縣西南的朱圉山。這里的朱圉主要是指磐安鎮一帶。磐安鎮西南就是著名的毛家坪秦文化遺址。1983年考古隊在此發掘了以繩紋灰陶為代表的“A組遺存”被證實是早期秦文化遺存。2013年甘肅省考古所、西北大學等五家單位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毛家坪發掘了153座墓葬,出土1000多件文物,進一步揭示了早期秦文化的面貌。毛家坪遺址被評為2014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甘谷毛家坪遺址
毛家坪遺址證明了天水地區秦早期文化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形成,也充分證明了天水地區作為秦西垂的可靠性。早期秦人在天水地區與西戎共處,艱苦創業,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秦早期文化。因此,天水地區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
早期嬴秦先祖在西垂天水扎根創業,在這片土地上為周王室牧馬,保西垂,與西戎共處。正是由于這樣的生存環境,鍛就了秦人尚武粗狂的民族性格,形成了質樸大氣的秦文化。所以,天水地區是早期秦人的根據地,是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反觀秦朝歷史,或許在它的源頭,能找到答案。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5年版。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郡國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2017年版。
顧寶田:《尚書譯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