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山河浪漫,我們孑然一身地來到這個俗世之中,從呱呱墜地到獨當一面,從青春華發到垂垂老矣,此間幾十載光陰歲月,我們見過了春花秋月何時了,也看過了夏木繁蔭冬雪皚皚,也明白了這人世間的美好與凄涼。
曾經年少揮斥方遒,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指點江山的豪氣。
誠然,在最好的年紀里我們理應去拼搏、去奮斗,因為我們生如夏花,就應該像夏花般盛開的絢爛。
不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年華逝去的那一天,到這時,不論曾經多么的轟轟烈烈,我們也終會慢下來去適應越來越平淡的生活。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而容顏易逝,我們每個人也都會老去,蒼顏白發,身形佝僂。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亦或是說這其實是自然發展的規律,我們避無可避,退無可退。
花兒從盛開到凋零,葉從新綠到歸根,我們從少年到老年,其實有時候不是歲月太過無情,不肯為我們任何一個人停留,而是在命運的輪盤轉了一轉又一轉之后,我們總會面臨最后的這個局面。
或許有的人前半生風風光光、轟轟烈烈,所以他們不服老,也不肯承認自己已經在沒有拼搏下去的豪氣和力氣了,然而時代總是日新月異,長江后浪推前浪,老去的人可能沒有正當年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
故而,人到晚年,請學會“歸零”。
把對世俗的追求“歸零”。淡下心來,適應現在的慢生活,不去想太多,也不去做太多。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覺得這句話很合適送給每個到了晚年的人。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話并不是如諸葛先生想表達的那個意思一樣,相反的,我覺得它傳遞的其實是一種淡泊寧靜、懂世俗而不世俗的一種思想。
人到晚年其實在前半生已經看過了太多的世間百態,也在該追求理想的年紀去拼搏過,也失敗過、成功過,故而,年華已然逝去,既然看多了,也看透了,為什么就不能夠慢慢的學會放下呢?
再者,其實到了晚年,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我們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或許以前在某些方面真的有很出彩的成就或表現,但是年齡見長,身體漸弱,這些出彩的成就和表現也終究會慢慢淡化。
而這時候對于一個到了晚年的人來說其實最好的選擇反而是認清現實,把心收回來,不去想著要和別人比什么,更不要去考慮太多、多做無益之事。
把對兒女的關心和照顧“歸零”。
或許以前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是應該多多關心,但是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所以我們得讓他們去拼搏、去闖,去見識這個社會到底是怎樣的模樣。
在人生的旅途當中,總有一段路程注定坎坷,而這一段路程也只有靠著我們自己才能夠走過。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所以作為父母,更應該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吃苦、去撞南墻,那樣的話,他們才能夠規避一些錯誤,知道如何更好的去生活。
我們反觀這個社會,那些過多的干涉孩子的決定的家長,其實反倒會惹了孩子的不喜和厭惡,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完全的成長之后,如果還過多的干涉的話,其實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
人到晚年,孩子已然成人了,也已經結婚生子、工作穩定,這時候作為一位年老的父母,其實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應該是好好的享受當下的生活嗎?何必再去操什么心,難道操勞了大半輩子還不夠嗎?
有的家長就是因為前半生操了太多心,從而導致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拿得起卻放不下手,所以在牽涉孩子太多之后,反而徒惹孩子厭惡,更有甚者還不得善終。
總而言之,人到晚年,其實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
正所謂在其位謀其事,在每個年齡都有我們每個年齡應該做的事,或許這樣說顯得太絕對,但是很多事實卻是告訴我們這些所有的結果都是不置可否的。總而言之,人到晚年要學會“歸零”,不是無所適從,而是換一種方式去看待余生,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生活,活出屬于這個階段的精彩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