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消費這個詞語,可能有的人會說,你說的消費我知道,就是花錢嘛,就是買東西嗎?那么你說的適度的消費就是買什么東西要有節制嗎?好像這有什么奇怪的,有什么不一樣得。不錯,我們通常所說的,也就是一般說的消費主要是指的人在物質層面的的花銷,人的為了滿足需要的各種開銷。買東西時主要指的是花錢,但是廣義上的消費可能不僅僅是指花錢買東西和消費。一般我們說的消費就是指消耗什么東西去換取什么東西,還指對什么的透支,比如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消費,適度或過度消費,譬如說的過度消費,別人對他的某一種物質或錢財或信任的過度消費。詞語新解上說:消費是為了滿足物質的需要。而過度消費不僅僅指消耗財物。那么消費一般來說是一個經濟名詞,但是我們說生活中廣義中的消費指的是一個人在各方面的消耗:也包括比如對別人信任的過度消耗,消費別人對他的好感、消費別人對他的情感等等。廣義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那么消費不僅僅是指物質,人們用消耗金錢來換取物質上的滿足,有時候我們也提到精神消費。那么消費到底如何來界定,來確定這個消費這個概念?我們在生活中通常提到這個詞語,那么消費是一種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或者精神需要而消耗某一種東西。我們也常說,某一個人過度消費別人對他的好感,有一個人過度消費別人對他的信任,過度的消費什么什么精神道德層面的東西。當然我今天首先談的就是狹義的消費就是指經濟上的消費,主要是經濟學上的這個消費,那么消費是一種行為,消費也是一種理念,怎樣去消費呢?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我們對金錢的態度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們提倡合理的適度的消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理性的去消費。適度的消費一在一定意義上理解就是要和我們古代所要求的“勤儉節約、量入為出”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那么,為了滿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消耗一定的財富或者生活資料,那么它的前提就是你必須要有一定的生活資料才能夠去消費,你到菜市場上,那么你要買菜,這是一種消費,你到飯店去吃飯,也是一種消費。那么這時候消費,你就用你的生活資料來換取別人的勞動成果,這時候就體現出了我們每個人不同的消費理念。在不同的場合下有的人的消費理念是中規中矩的,有的人的消費理念是超前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寅吃卯糧,有一個錢他就可以敢花十個錢,“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喝涼水”,這種超前的消費最終可能會導致生活入不敷出,那么前一種是勤儉消費理念的消費。中規中矩的,這和我們中華民族所提倡的'勤儉節約’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些正常的消費。那么這種消費既不過度也不超前,但也不是所說的吝嗇。到飯店去吃飯,一碗面足矣,為什么還要點三葷四素,魚鱉海怪,最后剩下一大堆。有些講面子,趕派場的消費是對我們物質財富的一種浪費,有人說今天的社會人們已經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物質大大地豐富,你講節約,你講適度的消費是不是有些過杞人憂天?試想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多、底子薄、貧富差距仍然很大。有的地方有的人可能富得流油,那么他消費起來一擲千金,而有的地方仍然經濟滯后,仍然有些人在貧困線上掙扎。甚至出現食不果腹,饔飧不繼。這絕對不是駭人聽聞、危言聳聽,大家經常看電視去看和了解一些時事新聞,你可以看到一些畫面,有的地方有的孩子上學條件非常艱苦。看到他們衣衫襤褸,看到他們吃糠咽菜,看到他們有的餓著肚子上學,有的艱難的度日,這絕對不是作假來博取同情,絕對不是有意給我們社會抹黑。應該可能是真實的情況,有多少家庭因為貧困而輟學,我們國家扶貧攻堅,精準扶貧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就是要消滅貧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們不是提倡葛郎臺式的人物,看見油燈里有兩根燈草就閉不上眼,我們提倡合理的,適度的消費,實際上就是避免對生活資料的浪費。今天的浪費就會造成明天的窘迫。有人說過:人在平日里節衣縮食,在貧寒時就會渡過難關,所以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貧窮時就會死于饑寒。奢侈是一個民族衰弱的起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們提倡適度的理性的消費。是和我們的國情相適應的《憫農》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我們常說:“晴帶干糧,雨帶傘”,指的是在任何時候都要未雨綢繆。好的時候要為情況不好的時候要做準備和打算,我們國家也提倡在消費觀上要厲行節約。愛默生說:“節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任何一個國家的衰亡,一個民族的時候,都是從奢侈開始的。當然,消費也包括精神上的消費,一個愛好讀書讀書的人,他去書店買了幾本兒書,那么這是一種消費,一個喜歡上進的人他花錢去上一定的培訓課為大腦充電,這也是一種消費,當然還有主動消費和被動消費。理性消費和非理性消費也就是沖動性消費,我們常說該花的一分錢不能少,該省的一分錢不能亂花,“量體裁衣”這是一種理性的適度的消費。每年在“雙11、雙12、天貓節”等商家促銷時就會出現很多的“剁手黨”,經常在網絡上買東西,他們看到商品打折和看到有促銷的優惠,這時候就一股腦兒的買買買,馬云的花被和借唄也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經濟來源,也支撐了很多人的消費。那么還有一些年輕人,那么他們可能有時候因為攀比或者“面子”消費,那么他們的這個消費有時候會導致自己走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們甚至接觸一些不良的東西,譬如受攀比心理的影響,譬如受面子的影響,在家庭經濟拮據的時候,那么這時候他們想到了去“網貸”有的還“裸貸”,以支撐他們的消費。有的貸款的網站,它就是“砍頭息”或者是“高利貸”,最終導致他們因為還不起高額的貸款。有的鋌而走險,早早地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有的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樣的事例顯然已經枚不勝舉。還有一些不良的消費,比如社會上有些人吸毒或者干一些違法的勾當需要經濟的支撐,那么他們這一種消費嗎?當然,這也可以是一種消費吧,但是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消費,這種不健康的消費有時會導致他們不擇手段而鋌而走險,或者違法亂紀,甚至為了追求金錢而鋃鐺入獄去追求物質上的消費。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里面說了一句,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著沒錢沒了。那么這也說明了有很多人的觀念中認為,金錢就是消費的基礎,消費就是有大量的金錢支撐。當然在物欲洪流的時代,金錢是保證一個人生活富足的基本保障,但卻不是所有和全部的保障。
聽到抖音里有一段雞湯文,有一個人說這個人的錢越花越多,那么這個時候想起了水滸傳里面宋江那個做法,他認為“財聚人散,財散人聚”。從而廣施錢財收買人心,這只是聚攏人心的一種方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消費吧。因為有人說:“要用女人來考驗男人,不要用金錢來考驗女人”“在人性面前、在誘惑面前,任何人都是經受不起考驗的,沒有背叛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還有人說:“有錢、有金就要貼在臉上”,就如項羽所說的:“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買豪車買洋房,花重金娶美女,認為這都是人生成功的象征。翟鴻燊大師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幾個小伙伴去看電影,在店里面門口,有人經常鎖不上車子的,等別人付了錢以后車子馬上就鎖好了的,到現在都沒有錢。那些和別人在一起吃飯就付錢,大方付錢的人,一輩子都不缺錢”,還說錢越花越多,有的人一輩子大手大腳。但是從來沒有見到他缺錢,有的一人一輩子節衣縮食,一分錢掰成兩半兒花,但是從來沒有見他有錢過,這也許是一種片面之見和表面現象。“看見了賊吃肉,沒有看見賊挨打”,可能有些在我們中國傳統中有“財不外漏”的觀念,有些人盡管看起來節衣縮食好像很非常拮據,但實際上他可能并不是你看到的那樣,有些人雖然花錢大手大腳,好像不缺錢,但是實際上他可能在網絡上擼了很多“口子”。“要想人前顯貴,人后必定受罪”,大家看到過“人民的名義”里面那個侯處長,他平時的生活就是吃一碗炸醬面,交通工具就是騎輛自行車,但后來知道他一個豪宅里面一面墻都是錢,冰箱里面是錢、床下是錢、整個屋子里面兒收藏了兩個多億的現金。當然我們所說的消費是指你正常收入的,如果你是正常收入的,那么你可以支配怎么消費。我們認為只要是合理的范圍內都不算過分。但是有些人為了所謂的滿足個人物質上的需要的消費而不擇手段去斂取財富、巧取豪奪、甚至刮地三尺,那么這種消費當然是我們所不齒的。雷鋒之所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是因為他的精神。雷鋒在那個年代他也是一個很時髦的青年,他也穿皮鞋帶手表。但是雷鋒同志他并不鋪張浪費,而且雷鋒同志在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慷慨解囊,而且幾年時間就捐獻出了很多錢去幫助他人,雷鋒“好似做了一火車”。這也告訴我們:精神層面的消費可能是我們更高一級的消費吧。大家有沒有發現,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大多沉迷于精神的消費,物質上的消費在他們眼里是庸俗的。他們大多在精神上來提高自己。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勝過物質消費的滿足。很多人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消費,認為精神消費可能更能滿足人們的心理一些高層次的需求。譬如:讀書、、欣賞藝術品、欣賞藝術、品鑒古玩等等,通俗的我們看電影、娛樂、游戲等文化娛樂。這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消費,那么,精神上的消費可能會讓我們得到物質消費以外所不能得到的滿足。精神消費使我們滿足了物質消費以后爭取更高的層次一種消費。有的精神消費就是我們一些人追求的一種享受,甚至終生追求的一種觀念。大家在有時候會看到一些落魄的藝人,還有一些在“胡子拉碴”的所謂的藝術家,還有一些人醉心于書法、醉心于創作、醉心于追求一些精神上的享受的人,因為他們醉心于精神上的滿足。“儒、釋、道”古今以來,都是很多人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有的人認為:精神消費這種精神享受是在滿足物質消費的前提下人們的一種追求,如果肚子都沒有吃飽,餓著肚子,你認為他會去追求藝術,追求精神消費嗎?那么這可能是一種偏狹的認識。古今中外,有多少落魄的藝術家,為了追求藝術這種精神消費,三餐不繼,甚至蓬頭垢面流落街頭而樂此不疲,這難道不是一種追求?有人認為,藝術家一般大都會是非常落魄的,生活大都是非常窘迫的,但是你知道王剛、趙忠祥、馬未都等等。這些搞收藏品的這些也追求他們追求精神消費的這些人,他們哪一個不是身家過億的,他們哪一個是餓著肚子搞藝術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精神和藝術割裂開來,他們應該是互相依托的,有了物質上的保障,那么可能才會讓你在搞藝術之路上走得更遠。當然單純地追求藝術也是一種人生的追求,精神上的愉悅有時候可能遠遠大于物質上的滿足,物質上的境遇滿足也可以促進一個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兩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好了我們說物質上的消費和精神上的消費是人類消費的兩類行為,他們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中一直如影隨形。談到這兩者的關系,我就想到了賈平凹先生,賈平凹先生是一個知名的作家,也是一個在作協身居高層的作家,他的作品也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和讀者的認可。賈平凹先生的書法也獨具一格,據說賈平凹先生的墨寶字字千金,一個字要人民幣四萬元潤筆費,當然他寫作的稿費可能也是一筆相當豐厚的報酬,那么他獲得了物質財富。這些物質財富可以讓他有更好的物質消費,同時讀者通過閱讀他的作品,通過購買閱讀他的讀書,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消費和愉悅。收藏鑒賞他的書法作藝術品那么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消費。但是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物質來支撐,那么怎樣談你來消費他的精神藝術。對他的這些精神藝術產品,他的這些藝術產品呢也許你只能看看罷了,你不能欣賞和收藏。要滿足精神消費,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物質的支撐,但是有物質的支撐就可了嗎?單純物質的支撐不一定能夠滿足你精神上的消費以及所帶來的愉悅。有的人汗牛充棟,家藏萬卷,但是你認為他一定就讀書嗎?那都是裝潢用來用來作為擺設的,可能就是癩蛤蟆穿迷彩服----冒充迷彩小吉普的,那么他廳堂上掛的名人的字畫,書柜上擺的琳瑯滿目讀書,就像他穿的衣服一樣實際上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像穿上衣服的“衣冠禽獸”。只是它包裝自己的一個外殼而已,沒有任何實質的內容,你能說他這是一種精神消費嗎?所以如何怎樣正確的理解精神消費至關重要。那么怎樣處理好精神消費和物質消費的關系呢?因為精神消費也是一種精神生活消費,甚至為了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提高消費者文化知識水平,陶冶思想性情愉悅情緒等等目的的以精神產品為消費對象的消費,那么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消費,它的形勢多樣,內容豐富,包括休閑、娛樂、體育、文化、藝術、教育、完善道德修養、等等。從低層次的到高層次的提升精神消費,也會它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消費。我們提倡“百花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
那么精神消費與精神文明建設也有一定的關系,我們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那么精神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精神消費的支撐,國民素質的提高,國民精神生活的滿足需要汲取豐富精神財富。我們說的精神文化消費有讀書、看報、聽講、實習演講等直接學習活動,但是也有觀看電影、電視、繪畫、體育比賽、、輕音樂等藝術欣賞活動,還會有像那個跳舞、唱歌、演奏、表演等親自參加的娛樂活動。但是我們不能只把所有娛樂都理解為它是一種精神消費,因為它未必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我們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評的接受,而不能全盤接受或否定,不能不加辨別的接受,就像你在吃食物的時候,我們是有選擇性的,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吃,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吃到肚子里,有毒的東西也許會損害你的健康,所以我們要有取舍。我們在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時,要有正確的人生觀,要有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要有正精進正能量。要有選擇性的,合理的取舍,如果它有可以提升你的文化品味、文化水平方面、思想方面的提升,那么應該就是可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消費。如果他消磨你的意志,浪費你的時間,純粹是娛樂性的,對整個社會文明的促進沒有絲毫作用,甚至還有負能量的東西,那么就是我們應該舍棄的一種消費。對那些看法我的觀點認為:對那些低級的、庸俗的、甚至充斥著一些兇殺暴力,一些誨淫誨盜的一些所謂的精神消費或者毀三觀的或者拉低侮辱你的智商的,或者就像那個一些抗日神劇之類胡吹亂造的這些東西,這些消費不僅不會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反而會拖精神文明的后腿,“現代人的物質生活可以說是豐衣足食,不過精神生活卻明顯的貧乏”。那么,這是我們在精神消費的同時應該注意的一些東西。但丁說過:“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劉備也說過'勿以惡小而文字,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羅蘭羅曼羅蘭說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所以我們在精神消費的同時,要注意鑒別這種精神消費品是高尚的還是低俗的,是催人奮進的還是讓人頹廢的,不能一股腦兒地接受,這是我對精神消費的一些看法。
我認為,在今天世界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以極其豐富也基本上能滿足人們生存發展的需要,而精神財富經過了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淀,也能夠滿足我們人們精神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但是,如何正確的處理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之間的關系,怎樣更好地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那么這要求我們擦亮我們的雙眼提升我們的藝術鑒別鑒賞能力,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是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滿足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要滿足我們精神生活的追求,這才是我們應該正確的消費觀念。
那么關于消費,我今天就淺談這些不當之處,望不吝賜教,由于知識水平,認知水平有限,可能會有謬誤和不妥,那么也希望以我之磚,引君之玉。也期待有更高明的見解,也希望也期盼高人指點,也許的您的高見會讓我醍醐灌頂,也許你的看法會讓我眼前一亮。無論是拍磚也罷,無論是認可也罷,總之希望各位看官多提寶貴的意見,這是本人一些粗鄙的看法,也希望在以后能夠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特此聲明,所有的看法都基于本人的知識水平和視野所限,所以難免可能有不當之處,也許有的看法可能會和你不謀而合,有的認為見解可能和你背道相馳,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和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寫這個文章過程中難免會摻雜著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希望各位不吝賜教。
總之,本文的目的是探討和引導大家建立健康合理理性的消費,同時試圖將精神消費和物質消費聯系起來,引導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消費。理解精神消費和物質消費之間的關系,兩者不是油水關系,而是水乳交融。“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物質消費物質的基礎,我們在精神消費的層面才能有更高的追求,才能有更好的精神消費,同時結合我們國家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本文試圖去去理解如何讓我們的精神消費和物質消費來與我們國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要求相契合,本文是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來試著闡述它。如果能夠起到萬分之一對我們有生活有些啟迪意義和對你的理解有一些借鑒意義,那么也起到了作者寫作的目的。當然對精神、物質消費的看法見仁見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沒有那么精確的認識,所以所有不當之處再次請各位拍磚。最后讓我們來用一些名言來結尾吧。
陶鑄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中說過:“一個人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實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質生活差些,就算困難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上需要的滿足,還要在精神上取得滿足、得到表現,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一定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個只做物質的主人而不做物質的奴隸的人”。在物質開拓中去開拓崇高的精神,在精神開拓中去開拓人生的價值,修心的關鍵在于養神,養神的關鍵在于懂得精神內守,不使喜、怒、哀、樂、驚、恐、悲七情過度,不去當謀取名譽、金錢、物質和地位的奴隸。物質的貪婪,欲利,精神的空虛,除了掙錢花錢的物質需求外,還需要精神靈魂精神的穩定飽滿和升騰。精神能彌補物質的缺憾,精神能彌補物質的不足,通往精神的道路很多,物質是其中的一種,要學會用勞動去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豐子愷說過:“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由此可以看出精神和物質之間的關系,就像我們說精神要更強大一些,但是通往精神的路物質是其中一部分。最后我們用魏書生生老師的一句話來總結吧:“工作是可以是精神寄托,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是謀生的手段,是物質生活的需要,以前者的態度對待工作的工作能夠創造奇跡,兩者兼而有之工作會有成績,僅以后者為工作終極目的的,不僅工作缺少樂趣,不僅會現在錢眼兒里難以自拔,工作也難出好成績”。“幸福看起來很物質,實際上很精神。有理想,精神生活豐富的人才有幸福感;沒有理想,精神空虛的人缺乏幸福感”。“物質生活的貧困,精神生活的匱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為改變這種現狀去吃苦”。好的,關于這個話題,今天就討論到這兒,謝謝各位的停留和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