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武媚娘>中的李恪 李解(飾)
李恪的悲劇命運似乎從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了
唐太宗也曾一度后悔,甚至想廢掉李治,立李恪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得知后,堅決表示反對。太宗很不高興地質問說:"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對?"
這一句尖銳的話基本戳穿了長孫無忌的私心,一般人肯定嚇得慌了。可長孫無忌是見過大世面的,他面不改色,振振有詞地丟給李世民兩個無可辯駁的理由:一、李治性情仁厚,最適合當一個守成之君;二、儲君是國家根本,哪能輕言廢立,一再更換?太宗想想也有道理,只好放棄李恪,繼續保持現狀。
這些復雜的背景,注定了長孫無忌和吳王李恪不可能和平相處,長期共存。長孫無忌清楚地意識到日后李恪必是他的心腹大患,一旦有機會,他必須讓李恪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高宗李治即位后,雖然表面上天下太平,可他因欠缺能力而導致的"無為而治",讓李恪這種"名望素高,為物情所向"的宗室親王顯得有些突兀。
長孫無忌很擔心,要是李恪哪天一激動振臂一呼,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應者云集。這江山姓什么可就不一定了!所以,長孫無忌必須防患于未然,無論在公在私,他都必須把吳王李恪除掉!
就在長孫無忌苦思不得李恪的小辮子時,歷史給了他一個機會。公元653年,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謀反的事東窗事發,有些卑鄙的長孫無忌終于借此結束了李恪的性命,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當時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專橫霸道,還曾與玄奘的高徒辯機私通。私通之事被人揭發后,辯機和尚被執行了腰斬。唐高宗繼位后,高陽公主和駙馬房遺愛聯絡了一些與高宗關系不"和諧"的一些大臣打算發動政變,以奪取政權。可惜保密工作不合格,還沒等他們動手,謀反的計劃就被泄露,一干人等都被抓進了監獄。
房遺愛一到案,長孫無忌就對他軟硬兼施,還暗示房遺愛,只要一口咬住吳王李恪,便可免房遺愛的大罪。這房遺愛不只貪生怕死,而且也不是什么有道德的人。他把心一橫,指認李恪參與了這起謀反案!
李恪也真是冤枉,老實地在家里坐著,大禍也能掉到他的腦袋上。一覺醒來,他便從堂堂的皇親國戚變成了謀反同黨,不僅成為階下之囚,還是十惡不赦的亂臣賊子!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李恪怎么解釋,別人根本不會相信,也可以說不敢、不能相信了!李恪最終成為長孫無忌砧板上的魚肉了!
公元654年二月初二,李恪的生命定格在34歲--他在長安自盡了!他的自盡讓他又多了一個"封號"--史上最悲情的皇子。李恪臨刑時大呼:"社稷有靈,無忌且族滅!"
李恪被冤殺后,"海內冤之","絕天下望"!
勇氣改變一切
李恪死了,充滿悲情地死了!從表面上看他的死在于他無法改變的隋朝血統和非嫡出的身份,可從深層次上看,他的死是因為當時李唐江山外戚勢力的過度膨脹,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中嫡尊庶卑的觀念。
從史料上看,吳王李恪是個文武全才,而且在百官和百姓中很有威望,唐太宗也很喜歡這個兒子,但是他始終沒有勇氣像他父親一樣積蓄力量發動政變。這可能和李恪生在宮中長在宮中有關系,他沒有像李世民那樣經歷過腥風血雨,沒有出生入死的經歷,更沒有結交李世民身邊那樣一群天下英雄,成就一番大事--李恪太嫩了!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無法理解血統與嫡庶的陳腐觀念,當然我們也不需要去理解。在這個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里,其實有些事也讓我們無法改變,比如人們常說的"官二代"、"富二代"等。但要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有勇氣打破一切常規,挑戰阻礙我們成功的絆腳石!
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再加上那么一點點勇氣,也許我們就不會像李恪一樣,空有一番能力卻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