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抵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北魏太武帝年間,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經常南下騷擾,燒殺搶掠,邊疆生靈涂炭,讓北魏朝廷深感煩憂。北魏太武帝一聲令下,決定與柔然族一戰。有一天,官差來家里征兵,老父年邁,家中弟弟尚幼,小女孩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戎馬生涯中,花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她作戰非常勇敢且表現突出,由于喬裝到位,參軍十二年里,竟然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戰爭結束后,回到家鄉,她的戰友們才知道她是女兒身。所謂北方民歌《木蘭辭》中所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一首《木蘭辭》中作者沒有透露太多的征戰生活,寥寥數言就概括完了。瘋狂小編上學學習《木蘭辭》時也被花木蘭的孝順英勇和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所打動,絲毫沒有考慮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樣奇葩的事情存在。她的戰友們也太專心打仗了,木蘭又是如何掩蓋明顯的女性特征的?
有人懷疑說,古代女人都纏腳,花木蘭是怎么讓自己不被發現的?關于纏腳一說,目前史學界存在爭議。有說始于隋朝,有說始于唐朝,還有說始于五代。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興起于北宋。宋代的纏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元代的纏足繼續向纖小的方向發展。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花木蘭時代屬于北魏(386年—534年),根據多數專家的說法,花木蘭應該沒有裹腳,這就避免了脫鞋和行軍打仗時面臨的尷尬。
還有人說,那其他女性特征怎么掩蓋?木蘭十五歲替父從軍十二年,正是女性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根據常識推斷,古代軍裝不是量身定做,身材小的人穿著會松松垮垮,加上重重的鎧甲和軍人通常強壯的胸肌,很容易蒙混過關。古代沒有胸罩,內衣有肚兜、束胸等。花木蘭為了不被人發現,肯定做了相關措施。那個時候沒有衛生巾,女性來大姨媽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里面,避免弄臟外褲。十二年戎馬生涯風塵仆仆,每天廝殺,戰友們無暇顧及也是講的通的。還有一點,估計花木蘭長相、性格上比較像男人,總之,主觀掩蓋和客觀條件雙重因素才成就了花將軍這一段傳奇,代代傳頌!
古人云“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在我國歷史人物長廊中,有這樣一類女子,她們勤勞善良、機智勇敢、淳樸忠厚。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她們會果斷地脫掉女兒裝,換上征戰袍,跟男子一起并肩作戰,保家衛國,真真是“女漢子”!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