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適婚的女性少于男性時,性態度與行為即會趨于保守。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人們的性態度與性行為也跟著搭順風車,開放了不少。有人認為長此以往,中國人性開放的程度可能“超英趕美”,不僅不遜于西方人,甚至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一個社會的性開放或保守程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傳統的文化與道德觀外,還牽涉到幾股看不見的“勢”或社會力,“適婚男女的比例”就是其中之一。從這個“勢”來看,在可見的將來,中國不僅不太可能像西方一樣性開放,而且還可能由目前的性開放轉趨性保守。
西方世界為什么會在1960年代,從美國興起性開放與性革命的浪潮呢?心理學家顧登塔格認為,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社會適婚男女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在一個社會里,當適婚女性的人數少于男性時,“物以稀為貴”,男人會把女人當成“寶”一般追求,浪漫愛應運而生,婚姻及性的獨占受到強調,性行為與性態度即會趨于保守。反之,當適婚女人多于男人時,男人成為女人競爭的對象,女人不再矜持,較會放下身段接納或引誘男人,于是性的規范日漸松弛,性行為與性態度即趨向開放。1960年代,美國社會適婚男女的比例明顯地由男多女少變成女多男少,它成了掀起性革命浪潮的一股潛在力量。
這在歷史上還有不少實例,譬如古希臘的雅典城邦男多于女,是一個性保守、女性受束縛的社會;而斯巴達城邦因為女多于男,和雅典相較之下,就成為一個性開放、女性較自由的社會。猶太人因受其本身宗教禁忌及性傳統的影響,一直維持著一個男多女少的社會,結果自成一個性保守的社會。
一般而言,女性的適婚年齡要比男性小幾歲,而適婚男女的比例又與人口的出生率有連帶關系。2005年,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透露,目前全國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100,而有的省份更高達135∶100。因為男女出生比例的嚴重失衡,專家預測,到了2020年,中國適婚年齡的男性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到4000萬,這意味著平均五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老婆。如果顧登塔格的理論正確的話,那么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女人“物以稀為貴”,不僅會被男人當成“寶”,社會上的性態度與性行為也會趨于保守。
也許,這并非什么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