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師,是一份啟迪智慧,影響他人積極改變的職業。一天近7個小時的授課,對每位學員的一舉一動把持著異常敏銳的洞察,只要學生走出課堂大門就希望她有轉變。但在一些企事業單位上大課時,很多培訓師有和我一樣的共同體會:高職位和高學歷并不意味著有教養,有禮貌沒教養很常見,人際能力與教養密不可分,著裝是否得體更是看出教養高低......
如今那些奮戰在職場里的“女魔頭”,那些雷厲風行的“鐵娘子”們早已經習慣用河東獅吼表達不落人后的話語權。職場里缺的不是頭銜與文憑,而是由深刻內涵練成的教養。職場教養與你所擁有的財富、頭銜、學歷高低無關,它無法偽裝也無從模仿。它如風般若隱若現,但卻從人們舉手投足間表現出來。
禮貌與教養的差別
1、很多人將禮貌、教養混為一談,以為在與人交往相處中,只要表現得彬彬有禮即可。殊不知禮貌可以是裝出來的外在行為,有時并非出于真心;但教養是發自內心的,它是真心、真誠地表達謝意,反映出一種積極地對己對人的態度和行為。
2、在職場中,或許你經常遭遇到這樣的“女高管”:在上司、客戶或媒體前,她們非常nice和有禮貌;但在下屬面前卻“以我為尊”,下屬稍有過失或一時難以跟上其思考節奏,她們便表現出“河東獅吼”的失態,你很難將這種“看人分場合”的行為,視為有教養。
3、懂禮貌的人和有修養的人最大區別是:在一定情境下,懂禮貌的人,一旦被激怒,他們就會“原形畢露”,為維護自身利益便與人大吵大鬧,攻擊他人;而有教養的人,自始至終都保持一貫的風格和禮儀,不急不惱,連語音的分貝也不會有絲毫的提高,但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每一句話、每個動作都合乎禮儀。因此,教養是一個人的內在素質。
4、禮貌是教養的基礎,有禮貌的人不一定有教養,但有教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
人際能力與教養的關系
1、人際能力是一個人解決復雜人際關系的能力,而教養則是禮儀的基礎,在人際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在職場上,團隊意識是企業衡量、評價員工勝任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團隊意識,是指你在日常工作中是否養成了主動匯報(反饋)、主動溝通、主動關切的習慣,因此,將自己孤立于團隊之外是欠缺人際能力的表現。
3、教養在人際關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接納和喜歡善解人意、積極主動、關心他人、體諒謙讓的人。
4、在人際交往中,有一條基本規則,即: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看過美劇《The Apprentice》的人會發現,最初幾輪即被淘汰出局的選手,不在于他們的智商、做事能力有多差,而是在團隊合作中表現出“不合群者”的特點,即:職場“壁虎”。他們在成為“壁虎”的那刻起,就注定會被團隊或企業所拋棄“You are fired”!
5、有教養的人,善于融入團隊、懂得遵守所處環境的禮節,是具有包容度和適應性的社會人。
規矩與教養的關系
1、規矩,是人們行走于社會(江湖)所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但隨著社會的開放,以及父母、家庭日益寬松的教育方式,一些基本的處事修養被人們所忽略。一項針對歐洲1500名酒店經理的調查顯示,在“世界最差游客”排行榜上,中國人位居第三。在老外眼里,中國游客不守規矩和缺少基本素養,諸如: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用餐時鋪張浪費,接受服務時缺少禮貌回應,隨意隨地吸煙吐痰,等等。如果說旅行團的“游客”素質良莠不齊,但商務客在國外留下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
2、規矩,無形又有形,而且無處不在。守規矩,它顯示了一個人自律與自制的修養,也是人們融入團體、被他人接納的一個重要標志。
3、教養是一種內在自我的教育,是對自己在社會環境中的定位的清晰認知,守規矩,有節制。
社交禮儀與教養的關系
1、Coco Chanel曾說過,“不朽的風格,常變常新的時尚。”所謂的風格,就是指你選擇的衣服應該和你的體態、氣質、職業和所處的環境和諧統一。
2、在職場上,OL需要掌握恰當的社交禮儀規則,即通過活用T-O-P原則來突顯自己的教養。
T-Time 視時間:不同時段的著裝規則,對女士尤為重要,應避免“以不變應萬變,一套著裝打天下”的做法。白天工作時,女性應穿著適合辦公、體現專業的正裝,色彩應以單色為佳。晚上出席酒會或晚宴,則可多加一些修飾,如換上高跟鞋,圍上亮麗的絲巾等。
O-Occasion 看場合:穿衣打扮需要與場合協調,即針對三個不同的場合各有側重,應避免出現這樣的錯誤:需要你穿著專業、正式時,卻隨意、休閑。對難以把握的場合,建議你不妨向主辦者或者有經驗者請教著裝的規則。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女性化妝不僅意味著自尊自愛,也是尊重交往對象的一種表現。但在現實生活中,你依然可以發現一些女性無論是公務還是社交、休閑場合,都化著濃重的妝容;事實上,三者不宜一概而論。
P-Place 對地點:穿錯衣服的尷尬情形,經常出現在某個特別的地點。
3、社交禮儀,是人們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的一種行為規范。觀察一個人的禮儀運用,便可得知其教養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