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孔樂凱博士的引領下運用李老獨特用藥經驗,讀經典、用經方,針藥結合使許多疑難重癥由不治變為可治,由無效變為速效。
臨床治療經筋病尤喜用李老之“培元固本散”及“偏正頭風散”配合烏附類湯劑,治療慢性頑痛痼疾皆有卓效。“培元固本散”、“偏正頭風散”除具湯劑功用外,能節省藥材、制作簡單、使用方便、療效快捷等特點。為擴大其臨床使用范圍將“偏正頭風散”亦名為“追風定痛散”。
李老深得仲景《傷寒論》奧義,以六經辨證論治為圭旨,借鑒后世百家成功經驗,集古今針灸、救急藥方;親嘗毒藥,自針穴位,親驗針灸感應;李老治療頑痛常針藥并施,內外兼治善用經方治大癥,寒濕骨痹重用附子、烏頭以止痛;
頸椎病,遵仲景法,葛根湯類方專理頸項,疏通太陽經輸,見效最速;
腰脊病,補腎督,強筋;
四肢病,益氣健脾化濕,以榮四末。
胸椎病,瓜蔞薤白白酒湯合丹參飲;初治得效,以補陽還五湯大補元氣,血肉有情補腎督,強筋壯骨,活血化瘀,蟲類通絡收功。李老常破格用藥,獨闖新路。
李老在50年代集古今治療痛癥之大成,療效卓著之奇方,創“偏正頭風散”,用治各類各型頭痛痼疾,收到藥到病除之效方如下:
紅參、五靈脂、制首烏、炒白蒺藜、制川草烏、生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g,細辛、芥穗、防風、羌活、辛夷、蒼耳子、蒼術、全蝎、(蜈蚣)、僵蠶、地龍、天南星、制白附子、明雄黃(另研對入)、乳香、沒藥各6g。共研細粉,日服2次,每次3g,飯后、睡前淡茶水調服。
李老認為:凡百治不效之痛癥痼疾,必是“伏邪”作祟。“伏邪”之因,必是患者正氣先虛,外淫六邪襲人,無力鼓邪外透,留而不去。時日既久,由皮毛、經絡漸漸深入于臟,濕痰死血筑成巢穴,深伏不出,遂成痼疾。
治之之法,當理清“邪之來路,即邪之出路”,因勢利導,扶正氣,開表閉,引伏邪外透則病愈。“偏正頭風散”寒溫諸藥相合,對風、寒、濕、痰、火、瘀多種伏邪,皆有透發之效。但凡痼疾,必是寒熱膠結,濕痰死血深伏血絡,正可泛應曲當。“偏正頭風散”通行十二經表里內外之功,故對暴感外淫六邪或外風引動內風,全身各部一切突發性、神經性的眩暈、麻木、劇烈痛癥,服后1小時即可止痛。本方性味燥烈,偏于攻邪,故對熱病及臟腑內傷所致痛癥則非所宜。病情復雜者,加服對癥湯劑。
如李老對急慢性風寒濕痹,急性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急性期,輕癥單服散劑4g,2次/日,飯后睡前淡茶水加蜜1匙調服,當日止痛,10日痊愈;重癥則以“仲景烏頭湯”加味改良方:生芪120g,當歸、附子、川烏、防風、黑小豆、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麻黃先煎去沫15g,細辛20g,桂枝、杭白芍各45g,炙甘草60g,蜂蜜150g,鮮生姜45g,大棗20枚,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3次分服,3小時1次,每次調服散劑3~4g,
腎虛腰困如折者加腎四味
(枸杞子、菟絲子酒泡、補骨脂淡鹽水炒、仙靈脾)各30g,約 20劑可獲根治。
李老之“偏正頭風散”與“培元固本散”(胎盤1具、大三七、血竭、炮甲珠、琥珀、紅參、茸片各30g)合方,加九制豨薟草,變散為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卓效。誠如李老所言:腎為先天之本,久病必損及于腎,則生命根基動搖。萬病不治,求之于腎,本固則枝榮,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義。臨床結合辨證求本,則可攻無不克。
李老堅信仲景方能治大病,救急痛,愈痼疾,是攻克疑難大癥的仙丹妙藥。后世由于配伍不當,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發生,遂使當今中醫界畏烏附如蛇蝎,因噎廢食,棄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絕傳之虞。